黃碧娥
摘要: 家庭是對未成年孩子影響最大的外部環境,如果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那么不管外面遇到多大的風浪,他都會有勇氣去面對。每個孩子也是天生的問題制造者,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智慧的家長不會害怕問題,而是會善于去不斷自我學習和成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并認識到積極情緒對孩子學習和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情緒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2-0078-03
在物質生活富足和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人的心靈成長和精神需求顯得更為迫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在學校的日常心理課堂和心理咨詢中,老師們就會有這樣的發現:善于合作不叛逆的孩子常常是因為父母滿足了其成長的心理需要,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遇到各種問題或出現心理問題時,如果家長自身愿意改變和學習,孩子的問題常常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相反,如果家長不能認識到自身言行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而是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尋求技巧去改變孩子上,卻難有好的效果。因為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后是一個家庭系統互動的結果,問題的改善通常需要整個家庭成員的改變來實現。例如,有些父母會跟孩子頻繁地發生激烈的親子沖突,這類父母最需要的是自身的學習和自我人格的成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并認識到積極情緒對孩子學習和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2020年上半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長時間居家生活和線上學習,親子矛盾沖突頻發,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更是被放大得清晰可見。通過學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求助發現,不少學生積壓了很多的負性情緒。復學后,很多學生結伴涌向心理輔導室找心理教師傾訴宣泄,一個個哭得稀里嘩啦……其實,年齡越小的孩子,由于閱歷和認知的局限,受到家庭的影響就越大。長時間居家生活后學生心理問題劇增,越發凸顯了家庭、父母自身教育方式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對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影響。有一次,在認識自我的心理課上,有個三年級的女孩說自己沒有優點,媽媽說自己只會闖禍,有個女孩說自己會創編舞蹈,但學習沒有腦子。在親子溝通的課堂上,不少學生談到自己因為作業不會寫、聽不懂父母講解的題目而被打罵。在有關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咨詢中,老師們通常發現,很多親子沖突的導火索都跟“學習”有關,如作業不會、考試分數低或退步、上輔導班壓力大、沉迷玩手機不學習等。
在我接觸的小學生厭學個案中,大都存在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逼得太緊、家庭教育方式專制的因素;在一些父母比較軟弱或是家庭成員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家庭中,也有個別孩子會抓住父母過度關心自己學習這一要害,用不上學的行為來威脅父母以達成某些目的。也有的父母以愛和保護的名義,長期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響。例如,有個孩子在課間跟小伙伴玩耍奔跑時,摔跤擦破手部和臉部的皮,其父親看到馬上就覺得孩子這么笨不會保護自己,于是憤怒地打了孩子幾巴掌直至流鼻血。
由此可見,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充滿了不自知的矛盾。理性層面希望孩子自信大方,現實中卻抓住一切機會用挖苦和貶損的語言定性評價孩子,以致孩子抬不起頭認為自己不行;理性層面希望孩子熱愛學習,現實的行為卻把孩子逼向厭學卻還渾然不知;理性層面希望保護孩子,行動上卻讓憤怒掩蓋了愛繼續傷害孩子;理性層面已經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無效(例如,嘮叨、打罵),現實中卻不愿改變做出新的嘗試而是繼續使用這些方法。
很多父母總是期待以固有的、一成不變的方式來教育不斷變化發展的孩子,而且還希望有出色的效果,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結果是越教、越管,孩子的問題就越突出,家長和孩子都身心疲憊。孩子出生時如一張白紙,他們后來的很多問題恰恰就是我們成人不恰當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教出來的。兒童的學習對象,首先就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在兒童沒有接受正規的系統教育之前,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通過學習父母以及身邊的人形成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為舉止、言語措辭不雅或不正確,自然會讓兒童習得類似的言行。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與方法,讓兒童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正確的思想,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質。
張春信教授曾說:“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可見,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共識。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究其實質,相當一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我們的家長在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的路上,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家長要真正地認識到自身對孩子的影響力
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識,不是教師、學校單方面的事,教育是成就一個會生活、會交往、會學習、善調控情緒、人格健全的、對社會有用的人。父母是孩子任期最長、接觸最早的老師,家長的格局、人生觀、價值觀、認知水平等都會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例如,孩子隨地或往車窗外扔垃圾,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種行為的問題,自然就不會去教育和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家長在觀念中認為孩子成績考不到多少分,或考不進前幾名就是問題,自然就會去干預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教不教、教什么,完全取決于家長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正因為如此,要想孩子改變,家長要先改變和成長,唯有這樣,家長才有可能給到孩子正向的影響力。
二、家長要敢于面對和接納孩子的現狀
家長不接納孩子什么,孩子就很大可能會對你隱藏什么。如果你無法接納孩子成績不好,那孩子就很大可能會因為怕父母罵、怕父母打、怕父母傷心難過等,而在成績不理想時想辦法回避父母或撒謊。因此,身為父母,家長要覺察和降低自己的批判和指責,接納孩子。家長需要意識到自身是有局限的,沒有哪種教育理論認為孩子一定要是什么樣子,一定得考多少分,一定得任何時候都符合父母的期待。因為客觀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