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關鍵詞: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現狀;對策
近年來,地膜覆蓋技術在沈陽市旱作農業、設施農業上,對提升地溫促進作物生長發育,保墑控草,促進作物增產增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長期應用地膜覆蓋技術也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例如殘膜短時間內無法降解,降低土壤耕地質量,析出的有毒物質還會污染地下水源,影響作物根系的發育和均勻分布,阻礙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等。
1.1 地膜使用現狀
2019~2020年,通過對9個區、縣(市)92個鄉鎮(街道)統計,2019年農用地覆膜面積24.18萬畝,地膜使用量約1025.8噸,2020年農用地膜覆膜面積26.38萬畝,地膜使用量約1459.45噸,詳見表1。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主要應用在玉米、花生、馬鈴薯、設施蔬菜等作物上,主要分布在新民市、法庫縣和鐵西區。覆膜厚度多樣化,分布在0.008~0.03毫米,多數旱地作物還存在使用0.008毫米厚度地膜的情況。
1.2 回收利用現狀
廢舊地膜回收方式仍以人工撿回為主,占90%以上,機械回收所占比例甚少。回收后處理方法主要分3種,一是就地處理,由于殘留廢舊地膜的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拉扯的方式,其回收不徹底,回收的效率也低,大多堆疊在田埂或田埂旁。二是焚燒處理,將撿拾的大塊廢舊地膜與枯枝、秸稈等廢棄物就地焚燒,造成了農田、大氣的污染。三是回收利用,部分區、縣(市)的鄉鎮建立了廢舊地膜或廢舊塑料制品回收網點或加工點,有少數農戶將撿拾的廢舊地膜等塑料制品賣到回收點,但目前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回收企業的建設較少、規模小。
2.1 回收成本高,回收率普遍偏低
因回收網點與加工企業分布少、距離遠,農戶主動回收的時間與經濟成本高,導致農戶不注重交售的現象極為普遍。究其根源,一是地膜生產趨于薄型化,大量使用0.01毫米以下的超薄膜,強度低,易破碎,很難從土地中撿拾。二是膜栽作物的根系不同,撿拾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果交售不方便,農戶甘愿在田間地頭焚燒、掩埋。
2.2 回收企業力量薄弱
目前,僅少數縣區具有回收企業,且大多回收企業回收力量較為薄弱,沒有自己條件與能力更新設備、技術工藝等,只能維持企業生存,難以承擔起輻射帶動責任,無法保證長期從事回收加工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廢舊地膜的回收利用。
2.3 扶持政策力度不夠
近3年來,雖然省、市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工作意見政策,但大多只從宏觀上提出了治理目標、指導思路和措施辦法,目前缺少具體的落實措施、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辦法。
2.4 治理體系不完善
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是一項長期的、多部門協同運轉的工作,要靠環保、財政、工商等有關部門協同推進該項工作。目前各涉及部門對此項工作責任不明確,大多圍繞自己范圍內工作做文章,未真正形成合力著重攻堅鄉鎮(街道)的廢舊地膜回收工作,治理體系不完善,管理措施嚴重滯后,甚至缺失,造成“白色污染”日益加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1 加強宣傳指導,提升回收意識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戶、企業等社會力量充分認識農田殘膜的危害性,開展地膜回收利用的宣傳示范交流觀摩活動,利用現場觀摩、資料宣傳、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地膜殘留危害和廢棄地膜回收利用意義,提高農民認識,充分發揮示范輻射的帶動作用,切實推動廢舊農膜回收與資源化利用,促進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鼓勵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民適度減少覆膜作物種植面積,因地制宜推廣抗旱性強、地膜依賴度低的作物品種及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技術,減少PE地膜使用量,不斷提高農戶對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推進美麗農村、生態文明綠色家園的進程。
3.2 明確責任,制定行政制度
一是要形成長效機制,成立專項工作組,將廢舊地膜回收工作作為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納入縣、鄉、村考核體系,加強領導、靠實責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二是制定出臺地膜使用標準,規定農田殘膜留存量,制定違規使用和超限殘留等懲罰措施,將廢舊地膜殘留污染問題逐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3.3 科學布建網點,完善回收網絡建設
一是要加大監管與推廣標準地膜的力度,禁止使用厚度在0.008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各級工商、環保、農業等相關部門要相互配合,加大市場監管和查處力度,杜絕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二是培育加工龍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按廢舊地膜的分布情況和企業現狀,科學布局,重點扶持。三是探索“企業+合作社”“企業+回收點+農戶”等回收利用模式,多渠道引導小農戶和新型農業主體回收代收廢舊地膜,多樣化發展“以舊換新”“以藥換舊”等回收兌換方式。以方便農戶交售為原則,從擴大回收服務半徑,提高服務功能入手,根據村的大小和回收地膜的多少,合理布局收購網點,爭取做到區域內收購、加工,消滅收購盲區,做到應收盡收;完善“以獎代補”具體內容,全方面促進專業化回收組織、回收利用企業、合作社與農戶合作模式的建立。
3.4 開展試驗示范,推進可降解地膜應用
積極利用各級財政投資,爭取各級科技項目,加強科技支撐,強化農技農藝融合技術聯合公關,探索 實用、高效的殘膜污染防治新途徑。開展廢舊地膜殘留綜合防治試驗示范,探索“誰生產,誰回收”的生產責任延伸制度,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試驗示范及0.01毫米以上厚地膜試驗示范。
3.5 多措并舉,提高地膜回收率
一是推進農膜使用源頭減量,調整種植業生產方式與配套關鍵技術,積極推進標準地膜產品規范使用,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GB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逐步淘汰厚度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超薄地膜。二是改造、引進地膜機械化設備。依托農業機械化合作社,在薯類、瓜類、花生等經濟作物生產上應用微小型地膜回收機械,提高地膜回收機械化水平。三是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建設工程,制定扶持政策,對殘膜回收利用開發企業予以政策性獎勵,對廢舊地膜回收企業進行技術、設備等升級改造,不斷提升回收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