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含
摘要:本文對于當代音樂教育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希望從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制度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古代音樂制度中有益的、能適應目前我國音樂教育發展與繁榮的部分,同時也會對于之前的制度進行反思與思考,以糾正目前音樂制度中的不合理和不能完全適應發展的部分。
關鍵詞:禮樂制度 ?秦漢時期 ?樂府 ?當代音樂制度 ?創新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60-05
音樂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音樂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審美水平,陶冶情操,同時音樂教育屬于各大高校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制度以及當下的音樂學習進行分析與思考,同時反思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加以適當調整,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制度
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教育對于人類的啟蒙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繼承的重要載體。通過中國音樂史的學習,筆者也了解到很多的古代音樂教育制度,認識到古代音樂形式的多樣性。
根據《中國古代音樂教育》這本書,將整個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制度依據時間劃分為九個部分,即由氏族社會時期開始到清朝時期的音樂教育制度。許多古文獻中仍保留著祖先所創造的音樂文化記載,時至今日還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一)夏商周時期
我國的音樂教育制度有雛形應該是在夏商周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社會制度的更替,官方和民間都開始發展音樂教育,周朝時期的音樂教育機構分為國學和鄉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教育制度就更為明確,產生了官學與私學的音樂教育行為。
(二)秦朝時期
筆者認為我國古代音樂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于秦漢時期,先秦音樂制度為中華禮樂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先秦音樂制度研究要遵從中國史料的肌理,重新審視音樂神話與傳說,將音樂放到藝術人類學中進行跨學科研究,主要采用釋古與考古相結合的辦法,剖析先秦音樂的橫向面和縱向面。從秦開始,已經陸續出現許多樂教機構。主管樂教的太樂在太常的眾屬官中位列第一,可見當時對禮樂的重視。太樂作為雅樂主管,其樂教行為對歷代雅樂的傳承功不可沒。這時的音樂教育機構較之前有了很大進展,音樂教育開始迅速發展,出現了專門培養音樂表演人才的機構,且部門也較之前進行了分類。
(三)漢代樂府音樂
漢代樂府開啟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機構的先河,其中有兩個樂教機構分別為樂府與鼓吹署。漢樂府是我國古代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漢樂府的佳作仍然流傳至今,為人們所傳誦。在漢代,樂府是一個不附屬于同是“九卿”之一的太常的獨立俗樂教育機構。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筆者發現漢代樂府已經開始使用“合唱”的方式進行音樂表現以及音樂教學,如《高祖歌詩》,因此,樂府的音樂教育是以樂人音樂技藝的傳授為主。漢樂府對于詩歌、樂曲等進行整理歸納與修改,對于當時及以后的音樂、文學等學科的發展、傳播和繼承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可以看出漢代的音樂教育制度更為完善與全面。
(四)魏晉時期俗樂教育機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俗樂機構是清商署,這一時期清商署的建立與發展也為未來清商樂和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唐代樂教機構
唐代是我國古代最為鼎盛時期,音樂也蓬勃發展,教坊與梨園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樂教機構,它們負責管理、教授宮廷俗樂。在閱覽相關資料后,筆者認為唐代的音樂教育制度已經與目前的音樂教育有所類似,比如它開始進行專業的劃分,即術業有專攻,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也更有利于教學的細化及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梨園新院”成為培養與教育音樂人才的機構。
(六)宋明清時期
到了宋明時期,宮廷禮樂開始變得衰落,相比之下,民間音樂蓬勃發展,許多優秀的作品大量被創作出來,之后的明清時期禮樂制度類似宋代“大宴儀”。
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更新與進步,并且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以適應社會目前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漢代時,樂府加入了“合唱教學”,六朝清商樂與唐代燕樂加入了歌舞等很多創新的音樂教育形式。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制度中看到很多當代音樂教育制度的影子,筆者認為針對當代音樂教育現狀,我們可以從古代音樂制度中有所吸收與借鑒,比如漢代樂府將舞蹈加入音樂中,那我們平時的音樂學習中,是否也可以適當地增設舞蹈課程輔助學生的音樂學習和表現呢?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制度對于當代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二、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制度
我國音樂發展歷程較為悠久,目前音樂在我國各大高校內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對于學生的美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豐富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音樂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我國音樂教育在逐步發展歷程中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們更應該從表象看到內在,發現我國音樂教育制度中很多不足、不適應發展狀況之處并加以分析,快速找到應對措施來加以改正。
(一)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制度的問題
1.課程設置存在單一性
我們作為當代音樂學院的學生,是最能夠直接體會我國目前音樂教育制度的一部分。首先要明確高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審美水平,促進全面發展,緩解壓力,愉悅身心,同時給學生帶來思維上的創新,能夠不斷反思,促進知識的消化與吸收。目前的音樂教育制度,在設置過程中存在單一性,我們的課程確實對于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技能進行了較全面的教學,但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如何教課”?這方面的指導并沒有很全面,應當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更系統、更全面的音樂教學,比如表演類學生就多增加表演、音樂鑒賞類課程;對于音樂教育類學生,就應該增加指導教學、教學法等相應的課程,我國的音樂教育制度也應增加大師課等交流互動課程,讓學生能夠了解到不同的音樂演奏方法、音樂文化等,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和提高審美水平。
2.當前音樂教學缺乏對現代科技的靈活運用
現在是人工智能、網絡大范圍使用的信息化時代,各行各業都在使用現代化工具來提高效率,實現創新和提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媒體的日益普及,現代化科技全面應用是大勢所趨,對于教學上來說更是如此。但是放眼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并不能熟練地應用現代科技輔助教學。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關部門對于這一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現代科技投入力度不大,導致教學設備落后,這幾乎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國在音樂教育上要加大對與新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投資與建設,逐步完善硬件設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3.目前的教學忽視理論教育
我們目前的學習忽視了理論教育,當代音樂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音樂教育過于注重實踐技能的教導,而忽略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平時的學習中,可能老師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將曲目演奏的更加優美動聽、如何將歌曲唱的婉轉動人,但是對于理論的學習似乎沒有同等的重視,這可能就導致我們能夠表現好的音樂,但是不知道它的作曲家、作品的背景等,即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樣的音樂學習意義不大,也不利于音樂教育的長遠健康發展。
4.缺乏創新意識
對于我國當代的音樂我們最應該思考的是創新,回想古代音樂教育制度,它是在逐步的完善與發展的,每個朝代相較于之前都有其特色與進步,所以我們也更應該考慮如何使我們的音樂教育制度更符合當代的需求以及適應學生發展水平,同時兼顧審美以及創新。隨著教育改革以及相關教育政策的出臺,我國音樂教育現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高校教育理念還是存在陳舊落后的現象,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觀念,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更新教學理念,革故鼎新,推陳出新。
5.學生自身對自己要求不嚴格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惰性,對于自己的學習要求不太嚴格,這就要求學生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嚴于律己,充實學習生活,同時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學習,這樣才能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個人提出的看法與解決策略
1.完善課程設置,豐富課程內容
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面臨一大問題就是課程設置具有單一性,可能不同的專業大部分的課程都是重合的,區分不太明顯,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豐富課程設置,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學目標進行細致的課程設置,實現術業有專攻,進行多樣化教學,跟緊時代步伐,時刻更新教學理念。
2.增加新媒體技術的投入與使用
在當今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一定要對之前的觀念進行調整與更新。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自己的觀念,要認識到運用現代科技教學的重要性,適應時代發展。高校還要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引導,培養他們對于科技的興趣,可以設置相關課程和培訓,讓師生了解和認識到技術應用所能帶來的好處,同時加大現代科技的投入,及時更新教學設備,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3.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師作為音樂教學中的引導者,要時刻注意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實踐出真知,但是也要有正確理論的支撐,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教學的內容,實現知識的積累。在音樂教學中,要將演奏方法以及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教授的內容更加全面,也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4.提高創新意識
對于目前的音樂教育現狀,音樂教育制度不能一直保持不變,要時刻發現問題,并且積極提出解決的方法和策略,使音樂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狀況,時刻更新思維思路,思考如何能夠更有效地教學等。
5.學生提高自身的主動性
當代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人,要時刻嚴于律己,以高水準要求自己,合理分配時間,有計劃地學習,樹立遠大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以及音樂技能,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古代音樂教育對于當代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
我國古代音樂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逐步發展,并且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雖然依舊存在一些糟粕部分,但是仍有一些方面值得當今高校的音樂教育來吸收與借鑒。目前高校音樂教育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與進步,但仍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可以回過頭仔細思考研究先人們的藝術成果,也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路。
比如秦朝的禮樂制度,在遇到問題時強調要用理性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我們現在音樂教育也是如此,在出現矛盾的時候,運用“非此即彼”的態度來對待,其實就是對于之前思維的借鑒與延伸。在進行閱讀研究后筆者發現秦朝非常注重音樂教育的審美意義,對于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等方面都很重視。如孔子提出“樂所修內,禮所修外”的觀點,充分肯定了音樂陶冶人情操、修身養性的作用。此處對于當代音樂教育借鑒意義在于:高校音樂教育中要加大音樂的美育部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使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可以適當增加欣賞等相關課程,讓學生多聆聽思考,并逐步引導他們進行創編創作,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真正意義,促進學生全面多樣化發展,豐富學生內心世界,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
唐朝在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加入了舞蹈等肢體上的配合,這對我們現在的音樂教育也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反思我們現在的音樂教育,可能學生專業水平很高,但是站在臺上不會放松,肢體都很僵硬,不僅看上去不是很美觀,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真實水平的發揮。從唐代舞蹈與音樂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來看,我們的音樂教育也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舞蹈課、形體課等相關課程,既可以幫助學生在舞臺上學會放松,還可以通過肢體更加深入地了解音樂是如何表達出來的,這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四、結語
結合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制度以及當下自身的學習,筆者認識到古代音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看到了古代音樂的繁榮,當時的音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狀況以及文化的發展水平,通過結合各個朝代的音樂制度以及我國當代的音樂教育現狀,在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下,還有很多方面我們需要借鑒古代音樂教育制度,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我國音樂教育的問題,并且提出了相關的解決辦法。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重視起音樂教育,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音樂對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對于學生也能有著促進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等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音樂教育的意義,促進其地位的不斷提高,相信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未來一定會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賽.探尋中國音樂制度的源流[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0(01):65-69.
[2]項陽.中國禮樂制度四階段論綱[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1):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