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卓
摘要:回顧歷史長河,戰國時期各地戰亂頻繁,社會制度等級森嚴。周代為了穩固君臣上下等級關系制定了一套文化等級制度——禮樂制度,以“仁義”“倫理”等制約著人們情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崇尚“開放心靈”“精神自由”,在《齊物論》開篇便提到了“人籟”“地籟”的關系,同時贊賞“天籟”所具有的“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的音樂。在當今文化視角下,我們通過探究莊子的“三籟”思想,通過以“真”“樸”為美的審美標準,進一步揭示音樂教育的本質,使我國音樂教育更加偏向科學與整體、傳承、育人的教學。
關鍵詞:天籟 ?地籟 ?人籟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一、“天籟”思想——“科學”與“整體”
(一)莊子的“天籟”思想解讀
關于“天籟”,莊子用了一句簡短的話解釋。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天籟”的聲響萬變,但又能使其自行停息,這完全出自于自然,有什么東西主使著它呢?以此可以看出“天籟”是莊子所崇尚的三種境界中的最高境界?!疤旎[”所發出的聲音可以自然停止,無需外力,而“人籟”和“地籟”則是要借助外力才可以發聲或停止。莊子對“天籟”解釋“咸其自取”為關鍵句,宇宙萬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回歸自然的本真才是大道,這也側面抨擊了當時的“百家爭鳴”局面,在這場文化論戰中各派爭辯紛紛,爾虞我詐且自我偏執,將自身觀點封閉在枷鎖之中,這些都是沒有“喪我”的表現,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不應該以同一標準來制約。
許多人認為“地籟”高于“人籟”,“天籟”又高于“地籟”,其實“三籟”只是所達到的境界不同,并沒有價值的區別,它們都是天地間自然的音響,“天籟”與“地籟”“人籟”相應,匯聚成一個和諧整體。
(二)以“天籟”思想看待音樂教育中的問題
“天籟”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主體與客體相互融合的境界,其哲學思想是直覺整體把握,要有心靈身體上的內在體驗。對于音樂課程而言也要把握這種整體性,不僅僅局限于某種單一的文化基礎和單向思維,而是將音樂課程的作用更好地與社會文化各鄰域相融合。
在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在課程性質中首先被強調。音樂教學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關注技能的同時也加強人文素養的提升,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同時藝術是由人創造的,藝術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具有人文性,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也應承載著人文性。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大多數還是將技術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存在授業而不能解惑的現象。師生普遍把技術程度作為教學目標,以達到高水平演奏,弱化理論思想在當下音樂課堂中的作用。學生善于對老師進行模仿但缺乏對知識和理論的深入思考,學生對技能的追求多于對作品的想象,對作品的表演勝于對作品的解讀,教學趨于功利化,這與“天籟”思想的直覺有機把握是不符的。出現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缺乏人文科學價值引領,學生對藝術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缺乏關心?!疤旎[”思想不以某一種看法看待世界,其尋求的是自然的本質,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當下音樂課程中人文科學課程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三)“天籟”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
1.“科學”的音樂教育
科學的音樂教育要以“真”“樸”為美,倡導“至樂自然”的音樂審美?!胺蜓苑谴狄病敝秆哉摮鲇跈C心,與無心而吹的天籟是不同的,由此看出莊子追求的天籟是自然非外力所施加的。再者《齊物論》的核心思想為“吾喪我”,莊子提出天籟是為了更好地解釋這一境界?!皢饰摇辈⒎菃适ё晕遥侨コ姺睆碗s的我,復歸生命本源,是一個澄明凈澈的我,去除胸中成見才能釋放生命本然的天籟之音。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使教學成為一種合乎本性的行為,反對在音樂中過度添加人為技巧,更多的是回歸音樂本身的狀態。
科學的音樂教育要創設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展現音樂課程的人文性。莊子對“天籟”解釋只用了一句話,并沒有給予詳盡描述,留下了無窮的闡釋空間。這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創作力,對課程布局進行思考,嘗試挖掘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及人文素養,建立賦有科學、趣味的課程。例如音樂課程多開設小組課題研究,教師設定題目或學生自主選題,隨機組隊,通過各組競爭和合作提高學生的創新力和知識探究力。在音樂欣賞課與教唱課中,教師需創設相應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在歌唱、創作、表演等環節中抒發內心情感,從而了解歌曲中的人文知識,使其人格得以塑造,以體現課程人文性。
2.“整體”的音樂教育
整體性的音樂教育以“天人合一”觀念追求技術與理論并重,打造演創合一型人才。莊子“天籟”思想要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是一種整體性哲學觀,利用辯證思想避開了西方傳統的主客分離,可以將自身的主觀情感與所表達的客觀事物對象相互融合。目前音樂教育中存在著機械化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技術,即彈琴演唱能力,過于強調結果,現以天籟思想出發,音樂教育需傾向對話式教學,重視整體性,即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關注過程的同時不忘學習理論,從中國哲學的經典文本中攝取有益思想。在培養學生方面也要使學生全面整體發展,打造演創合一型人才,即會創作又會演唱,從而使學生得到整體綜合性提升。
二、“地籟”思想——“繼承”與“弘揚”
(一)莊子的“地籟”思想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暗鼗[”就是風吹各種不同的竅孔所發出的聲音,象征著地籟之樂各具特色,綺麗多姿。由此看出“地籟”是眾多特色音樂所構成的,是絢麗多彩的八方之音。在中華民族幅員遼闊的疆域中,56個民族各具特色,匯聚成各種各樣異彩紛爭的地籟之聲。正如我們的中國傳統音樂唱腔與生活地域、演唱、演奏、個人風格有關,所以呈現的腔體也各具特色。
(二)從“地籟”思想看中華傳統音樂繼承問題
當前我國的音樂教育主要還是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體,學校傳統音樂的學習還是以主流音樂觀念即西方音樂體系觀念來理解中國傳統音樂。例如口傳心授的傳統音樂被書寫音樂傳統取代,中國音樂強調的韻腔、句逗等很少有詳細的課程教學,通常被基本樂理和四大件等取代。西方音樂課程體系其主流是以基督教音樂文化為基礎,音樂大多肅穆節制,采用統一的記譜法;嚴格書寫、對位,注重和聲嚴謹;其對音樂的認知靠的是客體邏輯分析,正如我們很多音樂學院的曲式分析課。所以學校的傳統音樂教學主要依據五線譜或者簡譜上的特定旋律教學,過于追求理性統一化,與莊子“地籟”的特色之音不相符。
中國傳統音樂有著中華歷史豐厚的基因,有著自身豐富多彩的語言、方言,更應認識其本質,繼承其精髓,將傳統音樂作為地籟之聲弘揚光大。
(三)“地籟”思想對弘揚中國傳統音樂的啟示
1.從不同視角了解中國傳統音樂
首先,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對比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有所了解。從旋律音高組成來看,教師可以通過傳統音樂五聲音階與西方音樂中大小調音階作比較,進一步了解三音列(組)、五聲音階的旋法與宮調的游移性等;從音樂節奏音值來看,傳統音樂音值的隨意性、柔性節拍節奏與西方音樂固定強弱標準作比較,了解傳統音樂中的散板、散節、板眼等節奏模式;從配器角度看,中國大型戲曲與樂器合奏常用的打擊樂與西方管弦交響樂中西洋樂器做比較,配合實際音響,了解鼓、鑼等樂器。其次,從中國傳統藝術特點出發,對傳統音樂做進一步深入研究,對中國傳統書法、剪紙、繪畫、戲曲等進行學習,探究與吸收中華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鄉土氣息、藝術內涵,把握不同藝術流派,地方風格特征比較和文化參照,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審美心理。最后,在教學方法上要把握即興式傳承方式。中國傳統音樂主要是以表演者自由表達為主的創作,教學是一種口傳心授的模式,難以用文字簡單說明,需要學生心領神會,從而激發靈感與獨特個性,提升創造性思維。
2.重視母語體系課程建設
母語教學不是以西方音樂課程體系為基礎納入課堂的,而是與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并行不背的獨立音樂教育體系,其內容包含的是中國各民族地區不同風格的音樂,繼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思維、藝術與文化精神。管建華老師曾在他的《世紀之交》中系統的提出關于母語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主要總結為聽覺音感訓練;認識中國音樂創作方式;音樂基礎課開設區別于西方基礎課程;音樂理論課程應學習中國樂理,同時對中國文學史、樂器史有所涉獵。
三、“人籟”思想——“回歸”與“育人”
(一)莊子的“人籟”思想解讀
子游曰:“人籟則比竹是已”。這里的比竹指排、簫、笙之類的樂器,該句譯為“人籟”是人吹奏竹管所發出的聲響。莊子用簫和管作比喻,簫和管的洞是空虛的,預示著沒有心機偏見的人所發出的語言,人是主體。而這種從純凈的心地中流出的無心之言與儒家所倡導的節制、倫理、規范等相背而行。
(二)由“人籟”思想看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1.音樂教學審美失衡
“人籟”思想強調一種審美的平衡,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對于作品的感性理解和生命本身自發的生命體驗。其更多強調受教育者自我感悟性表達,重在生命享受,重情感、自然的生命形式,即讓學生保持開放性思維。但在目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很少注重學生真實審美的表達,大多都是浸灌式教學,將自己的某些觀點或書本上現成的某些藝術家對作品的鑒賞直接講給學生聽,使受教育者在固化的模式中不愿意自我思考,缺少對音樂作品自我審美的解讀。
2.音樂教學模式化
“人籟”之樂需要依靠人來發聲,凸顯著人的重要性,反應在音樂教育上就是要把育人作為根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和不同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如果教學方法都按照統一標準制定,可能會使音樂課堂氣氛較為吵鬧,學生對作品探知的欲望較低。再者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自身表演能力相對較弱,創作能力較低,學生覺得枯燥,提不起學習興趣。如果不改變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不大膽創新,就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以人為本,這與“人籟”思想相違背。
(三)“人籟”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
1.“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
“回歸”要回到“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第一,要關注受教育者在音樂教學中獲得的人文內涵和藝術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學生在人文方面所達到的某種綜合品質,這種品質的獲得可以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在教學環節中可多設小組學習環節,增強團隊的合作意識,更好的培養藝術精神。第二,關注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貧w關心人對音樂的種種體驗和基本感受,這種體驗需要人親身參與其中自發的獲得,不僅只是靠口頭傳輸,教學中更應偏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因材施教?!叭嘶[”依靠人發出聲響,沒有人的存在就不是人籟之音,這也形成了吹奏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對待關系,音樂審美不同,對音樂理解也有差異。同樣,師生之間也是一種對待關系,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不要使教學模式化,即按統一標準傳授知識,要善于激發學生抒發不同見解,減少對立關系,以達到師生整體的審美協調。
2.審美平衡的音樂教育
“人籟”思想的“育人”是充分調動人對音樂的聯想與思考,不斷豐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獲得人格完善,即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始終將自己作為主體,知道自己想成為何種人,通過音樂來領悟、表達自身情感。在實際教學中要追求審美平衡,不僅關注學生的音樂技術能力與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的自我領悟力,而不是強加于固定的理解方式。靈性是受教育者天生所具有的才智,教師應充分挖掘、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悟性是受教育者后天形成的,要通過不斷積累知識以達到對音樂更好的認知力,教師應在悟性與靈性中找到平衡點,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領悟力。
四、結語
本文以莊子的“人籟”“地籟”“天籟”為中心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啟示進行思考。從人籟思想角度出發,音樂教育追求“回歸”與“育人”為中心的時代旋律,構建以人為本的音樂課程,以防止高科技超速發展使師生迷戀科技而忘記人性本質。以地籟思想出發,音樂教育更加偏向“繼承”與“弘揚”為中心的時代主題,增加文化自信,強調母語回歸對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性,避免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的壟斷性。以天籟思想出發,加強音樂教育對“科學”與“整體”的把握,培養學生審美傾向“真”與“樸”,使課程創設注重技術與理論并重,進一步打造演創合一的整體性人才,以減少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外在技術而丟棄音樂教學本質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方勇,劉濤.莊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陳鼓應.莊子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莊子新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張紅.淺析音樂課程的“人文性”[J].教育·教學科研,2016(47):22-23.
[4]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陳思.高校音樂教學探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