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普及基礎科學的課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走近科學、喜歡科學,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的神奇與奧妙。同時,通過有趣的科學探究性游戲、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拓展學生們的視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小學學生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各種科學現象。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創新能力培養
一、培養創新能力在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中的意義
(一)增加科學教學的生動性
老師在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中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科學課堂的教學形式的創新。比如,老師演示科學實驗并讓同學們自行操作,這樣可以使得科學探究課不單單是課本上的文字或者圖片,而是現場直接看到,甚至是學生們親手操作的。由此,大大提升了科學課的生動性,讓學生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科學學習樂趣,從而愛上科學探究。
(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知識
培養創新能力可以使得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相比于老師口述或者閱讀課本文字,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應用所學的知識,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1]。同時,學生們在掌握基本內容后還可以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該課程的創新性理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原理的認知,深切體會到科學知識的神奇。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老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通常會利用到科學實驗,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簡單的科學現象,同時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學生親手操作實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更好地抓住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以此為契機,帶領他們認識豐富多元的世界。
二、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的注意點
在科學探究性學習中,會需要學生動手做一些小手工或者操作一些小型實驗。而學生們正處于好玩好動的年紀,在讓他們自主操作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安全的行為,這看似無傷大雅,但是,背后卻隱藏著安全隱患。比如,學生可能會用實驗道具打鬧,將實驗道具當成玩具,互相扔來扔去,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會砸到眼睛,如果這個實驗道具比較堅硬或尖銳,那后果真的不堪設想。所以,老師在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之前,要先給學生立好實驗規則,強調安全問題和紀律問題,告知學生如果有人不遵守實驗規則,那么他們就不能繼續做實驗。同時,老師要時刻注意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一舉一動,提前扼殺安全隱患。
三、在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中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科學研究性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老師也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策略研究,只有找到合適的應用策略,才能讓科學教學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2]。因此,老師在應用過程中要不斷地發展創新,積極探索新的應用策略,使得科學教育可以不斷地發展壯大。
(一)多樣化的趣味科學實驗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多媒體設備的逐漸普及,利用多媒體來查找教學材料已經成為了老師們的首要選擇。在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趣味科學實驗視頻,科學老師可以在眾多的視頻中選取一些詳細且高質量的視頻作為科學教材知識的補充說明,通過不同角度的科學實驗視頻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同一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沉和浮”一課中,老師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視頻演示沉和浮的視頻導入課程主題,再讓通過觀看不同但相同重量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以及相同重量但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實驗視頻,讓學生通過對比這兩個實驗視頻發散自己的思維思考。
(二)生活化的趣味科學實驗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多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相關,和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因此,科學教育應當和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身邊的某些科學現象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而生活化的趣味科學實驗可以增加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熟悉感,同時還能增強科學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例如,用久了的文具盒是不是經常會不小心掉到地上,然后被蹭壞表面的保護層之后就容易在空氣中被氧化。老師可以先提問同學這是為什么呢?等學生們進行一定時間的思考后,老師可以解釋原因,然后順利引出今天要講的主題——鐵的生銹。這樣生活化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有利于讓學生理解知識,還可以讓學生知道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有趣的科學現象,只是被大家不小心忽視了,呼吁同學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還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三)以學生為主導的趣味科學實驗
學生天生就充滿好奇心,喜歡觀察與探索整個世界,有趣的科學小實驗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又能通過奇妙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發其思考。而科學實驗能力是科學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學生在學習科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比如,老師可以先在課前先準備一張白紙、四至五根水彩筆、一個塑料袋、一根馬克筆、一個水盆。然后讓學生把在紙上畫上他們想象中的細菌,然后把畫用塑料袋密封好,最后放進水盆里,可以驚奇地發現原來畫的畫消失了。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在畫上的細菌放到水里會消失看不見了,而拿出水后又出現了等同學們出現各種五花八門的回答后,老師再告訴同學們實驗原理是光是折射現象。因為塑料袋里有殘留空氣,光線從水折射到塑料上是非鏡面反射,從水透過塑料再到塑料袋里的空氣中就發生了全鏡面反射,光線只有反射光,沒有折射光所以就看不見了。這樣全程讓學生參與主導課堂,通過引發學生好奇心,再由學生思路一步步進入課程主題,并在學生充分動腦后解釋實驗原理,顯然很好地加深了同學們對課程的理解。
結語:
在科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同時,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唐艷標.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J].第二課堂,2020,(01):86-88.
[2]谷玉艷.論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培養[J].吉林教育,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