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維
摘要:在我國數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沉淀出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品質,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漸衍生出了一些較為負面的社會風氣,對我國社會的進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我國公民的道德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加強公民的思政教育,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公民道德;思政教育;社會責任
本文首先闡述了公民道德的含義,并對現階段我國公民在道德方面所存在的局限進行了深入分析,最終廣泛探究了我國公民道德和思政教育的提高措施,希望能為有關部門和機構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公民道德的含義
公民道德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集中體現,要想研究公民道德的含義,首先應該將其拆分為“公民”和“道德”。早在古羅馬城邦時期,“公民”一詞就已經出現,古羅馬時期的“公民”又稱“市民”,市民是城邦的主人,同時可以參與城邦的決策和審判。而對我國而言,年齡達到十八周歲就可以享有公民的權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成為公民的前提是擁有某一國家的國籍,并在該國家的法律規定內,享受一定的權利,同時還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道德”則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經濟關系約束,并受輿論導向、個人觀念和本民族文化所影響的社會行為。
現階段我國的公民制度尚且處在發展時期,公民的含義還存在一定的分歧,這會直接影響公民道德的具體定義。不過我國很多相關學者普遍認為:“公民道德的本質就是公德,公民的價值只有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才能得以體現[1]。”因此,公民道德具體是指個人和大眾之間的政治關系和法律關系當中形成的道德,而對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社會領域,公民道德是不應該存在的。不過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許多人對公民道德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思想所影響。可在每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過程中,公民道德不光能對本國經濟的發展造成直接影響,還是本國國民素質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如果我國公民在全面認識公民道德的同時,過于受西方思想局限,將很不利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特征的凸顯。
二、我國公民道德存在的局限
維持社會的和諧和穩定,良好的公民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公民道德出現問題,將會嚴重危害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從目前來看,我國公民道德的局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眾社會責任感普遍缺失
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大多數人都過于看重自身利益,忽而忽視了集體利益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人為了一己私欲,不惜做出敗壞道德風氣的事。比如“碰瓷”的現象時有發生;假扮乞丐騙取同情等等,這些不良現象都在為人們敲響警鐘。通過一定的觀察和總結,筆者發現,不少人在最初遇到類似現象時,通常都會施以援手,主動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但當他們屢次受騙、屢次上當后,會本能的采取自我保護,這種保護逐漸會形成一種漠視和抗拒,最終發展成為“路遇摔倒老人沒人去扶,也沒人敢去扶”的現象。這值得人們展開深入反思。
(二)產生信任危機
按常理來看,社會發展水平越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應該越好,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推廣,我國國民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在社會活動中,人們在交流合作時,卻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信任危機,誠信的缺乏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人們之間的合作溝通中充斥著謊言,導致情感的木然,這不光會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會嚴重降低我國公民的道德素養[2]。
(三)黨內干部隊伍存在不良風氣
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形象和權威,可一旦黨員干部隊伍出現爭權、道德低下等現象,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影響,甚至造成許多難以預估的社會問題。同時,某些黨員干部以自身職務之便,以權謀私,為了追求政績,忽視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呼聲,這將會極大的降低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三、公民道德和思政教育的培養措施
(一)通過權威媒體,宣傳公民道德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手段也得到了廣泛豐富,因此,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加強公民道德的宣傳,弘揚社會中的正能量,讓廣大青少年接受公民道德的洗禮,認識到樹立良好公民道德的重要性。在宣傳社會正能量的同時,還要給予那些目無法紀的不良分子嚴厲的打擊,凈化社會環境。比如,隨著《感動中國》節目的播出,越來越多平凡而偉大的人物被人民所銘記。像最美公安局局長任長霞、恪守孝道的好兒子洪戰輝、偉大黨員干部焦裕祿等等,媒體通過對這些感動人物的宣傳,能夠有效激發群眾對公民道德的共鳴,充分認識到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給予公民道德一定的法律約束
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加強對我國公民的法律知識普及,讓公民合理樹立道德底線。但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意識和自覺是很難真正維護道德底線的,對此,應該予以適當的法律約束。法律自身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強制力,在法律的約束下,公民道德才會得到更好的普及和發展。在現實社會活動中,有的人總是對“吃虧”,但這些人恰恰是具備良好公民道德的人。可如果這種現象不改善,一直吃虧的那些良好公民心態會逐漸發生改變,甚至愈演愈烈,最終很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在公民道德的培養中,應該適當融入相應的法律元素,讓道德規范帶頭一定的法律色彩,這才會提高公民對道德的重視程度,明白違背道德的后果,從而保障一部分良好公民的合法權益,從根本上改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氛圍。
(四)加強黨內廉政風氣建設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有關黨政紀律的措施越來越公開化、透明化,這也讓人民群眾看到了政府的誠意,作為群眾領路人的黨員干部,應該帶頭遵守公民道德,為廣大公民樹立良好榜樣[3]。因此,加強黨內廉政風氣建設是很有必要的,確保決策過程的公開化,密切注重國內民生,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黨風,打造清正廉潔的政府形象。同時,這也會為當代社會的積極發展指明方向,從而更好的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全民道德的長效提升。
四、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公民道德的培養和提高逐漸成為當前工作的核心,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優勢,努力弘揚公民道德的重要性,并給予公民道德一定的法律約束,此外,還要加強黨內廉政風氣建設,為廣大公民樹立良好道德榜樣,以此來完成和諧社會的構建,實現我們大家心中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楊改玲. 方法論視角下貫通生道德教育研究[J]. 成才之路, 2019, 000(010):13-14.
[2] 糜海波. 論道德激勵的原理及其方式[J]. 甘肅理論學刊, 2020(1):75-78.
[3] 謝愛林, 徐玉蓮, 王新想.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與發展[J]. 教育學術月刊,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