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珊
【摘要】小學高年級學困生普遍存在自信不足或自卑的現象。學困生缺乏自信會嚴重影響自身的學習、生活及身心健康的發展。積極心理品質對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習適應能力和增強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從小學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缺失的現狀著手,探索小學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積極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
“學困生”問題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主要制約因素。農村小學的生源主要來自本地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學生之間差異擴大,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學困生人數逐漸增多。相對普通學生,小學高年級學困生更容易因為缺乏自信而形成某種不良行為或心理問題。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學困生的自信心水平,從而改善學習困難的問題,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高年級學困生的心理現狀
(一)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動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時期,處于心理發展的驟變期,在思想、心理、行為上容易產生偏差,影響學習。而小學高年級學困生普遍表現出態度消極、自我評價低、對學習缺乏自信心等情況。有研究表明,存在自卑心理的學困生由于自身基礎薄弱,在學習中屢遭挫折后對自我評價低,更容易形成某種不良行為或心理問題。在行為層面,主要表現為學習時沒有耐心,遇到困難時特別容易放棄,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行。這些學生普遍比較敏感,往往很在意他人的評價,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心理上的自卑致讓學困生在學習上失去動力,導致學習成效不佳,也難以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自控能力薄弱,學習狀態松散
大多數學困生的學習行為存在自控力不足的學習狀態。比如,學生具體表現學習狀態散漫、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上課時總是管不住自己,喜歡做小動作,甚至是離開座位;課后做作業馬虎,總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過度依賴家長等。升入高年級,學習基礎原本就薄弱的學困生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加上缺乏父母和教師的監督,學習狀態多數為任意渙散。
(三)抗挫能力較差,習慣依賴他人
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即使是農村家庭的孩子,由于長期受到家里長輩的庇護,或者父母包辦事情,很少經歷挫折,因此心理比較脆弱,依賴性強。學困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在面對學習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逃避,從不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從不分析失敗的原因;缺乏對挫折和失敗的接受能力,容易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
二、小學生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小學生自信心的形成與他們的自我評價息息相關。到了小學階段,隨著知識、閱歷的不斷增長,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評價能力則進一步提高,能否正確地認知與評價將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形成。小學高年級學困生由于自身基礎薄弱,在學習中屢遭挫折后,往往會把失敗歸因為自我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客觀、合理地進行自我認識與評價,致使他們對自己喪失自信心。
(二)家庭因素
一般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夫妻關系等都會對學困生的自信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民主型的家庭,學生往往在成長過程會表現得比較自信,相反,權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學生更多表現出自卑。因此,成長在父母關系融洽、家庭氛圍和諧、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的家庭中的學生相對更自信;而在經濟困難的家庭、單親家庭以及離異家庭中成長的學生極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三)學校因素
進入小學高年級,學習難度會逐漸增加,學困生常常因為無法及時跟上教學的進度,遇到學習難題而產生自卑情緒。久而久之,學習上的挫敗感就會使學生將這些挫折歸咎于自己能力不行,無法實現學習目標,進而產生不自信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師對學困生的態度與期盼,也會直接對其自信心的形成與發展造成影響。
三、小學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提升的理論支持
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實現自我的需要,這需要會引發人的內在積極力量和優秀品格。它要求人們以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倡導人們以積極心態來處理與解決許多的心理現象或心理問題。
(一)積極自我認識
對自我認識持積極態度的的學生往往自尊、自信、積極、樂觀;擁有積極自我認識的學生在人際關系中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不輕易忽視自己。因此,構建積極的自我認識可以利用自我認識活動、積極歸因訓練、積極實踐活動、積極評估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學會肯定與信任自己。
(二)積極情緒體驗
自信心不足的學困生對待事物容易以否定的、負面的態度區應對,學習的適應能力較弱。那么,積極情緒體驗可以通過糾正學困生自身的不良認識,幫助其搭建完善、和諧的人際網絡,保證其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有助于學生塑造樂觀自立、自主自信的心理品質。
(二)積極社會環境
積極心理學提出,個體在社會中很重要的一種心理資本就是積極的社會關系。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能給學生搭建強力而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他們發展自信以及健康的心理與人際關系。其中,學生可以通過人際關系作為資源,實現提升自信與適應能力的需求。
四、小學生高年級學困生自信心的提升策略
自信心是學生個體心理發展中的主要心理品質之一。學生的自信心受到個體自身、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調動各方面因素,為提升學困生的自信心創造良好條件,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孕育積極心理品質。
(一)構建積極自我認識,提高學生自信水平
積極心理學倡導引導學生調整自我認識,樹立積極認知,轉變對自己的負面認識與評價。小學高年級學生有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調整自我認知,從而調控自己的行為。教育者要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開展積極自我意識教育活動,幫助學困生主動構建積極的自我認識;讓學困生在活動中既能滿足內在的心理需要,同時也能學會全面客觀評價自己。例如,通過“發現個人優勢”活動,引導學生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重新認識自己的特長和品質,在全面客觀評價自己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激發個體的積極力量,使之構建積極自我認知,從而增強對自信心的認知能力。
(二)增強積極情緒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等。課上,教師要善用激勵與賞識,及時對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如,用目光微笑地對視、點頭,鼓勵學困生“謝謝你的勇敢分享!”“你的想法真棒!”等。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積極情緒體驗越多,自尊心的水平也會提高。他們更容易認可自己、懂得欣賞與接納自己的不足。課后,教師可以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如,讓學生每天記錄自己快樂的三件事,提升學生的生活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在感受,并在行動中逐步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營造積極社會環境,塑造學生積極行為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社會環境對于學生自信心提升的重要影響,積極的外部環境、人際關系等建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行為與發展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設法給學困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具體做法為以下幾點:一是課堂上要以關注這類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中心,多為學困生的學習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情境;二是與學困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賞識與肯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三是發揮學困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我效能感,避免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沮喪和自卑心理,從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
五、結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通過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學困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從提高積極自我認識、增強積極情緒體驗、創設積極社會環境方面著手,從而提升學困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曾鐘.團體輔導對高一學生自信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李園.運用班級團體輔導技術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心理干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劉春敏.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六年級小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