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向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促進幼兒獲得相應的發(fā)展。那么,幼兒園該如何有效開展區(qū)域活動呢?文章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區(qū)域活動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9-0045-02
一、區(qū)域活動材料的投放
區(qū)域游戲材料的投放影響著幼兒游戲的開展。教師在投放區(qū)域材料的時候,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近期的教育目標進行投放。
(一)分解可能的操作層次,將材料細化
在選擇、投放材料時,教師要能夠預先做出思考,努力將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與幼兒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較快地進入探索過程中。如中班生活區(qū)的筷子夾夾樂,我們可根據該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特點以及班中幼兒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豆子、木珠、花片積木三個難易不同、呈現遞進的材料,這樣能力弱的可以夾花片,能力強的直接可以挑戰(zhàn)豆子。而當能力弱的幼兒挑戰(zhàn)完積木時,也可以向木珠、豆子挑戰(zhàn)。再如語言區(qū),我們可以投放故事骰子和故事卡。故事骰子的每一面上可貼上動物、時間、地點,幼兒在玩骰子中將畫面用一句話連起來說說(誰,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故事卡提供單幅畫,幼兒可先將故事卡排序,然后連起來編一簡短故事。這樣針對孩子“個性”和“共性”投放有層次的材料,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二)挖掘可能的教育價值,深化材料
我們在選擇投放材料時,既要把握本年齡段的幼兒特點及培養(yǎng)目標,考慮材料對本年齡段幼兒的適宜性,又要充分挖掘材料更深層的作用,實現多個教育目標,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價值。如數學區(qū)的“朋友住幾樓”,我們可提供貼有數字的樓層以及全班幼兒的照片,幼兒在將同伴的照片插到相應的樓層中時,先要主動去詢問該同伴的家住在幾層?然后再插,這其中既考慮到了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主動交往的發(fā)展期,讓幼兒在主動詢問中加強交往(包括交往的技能、交往的態(tài)度等),又蘊藏著對序數、計數的認知(簡單統計每一層有幾個小朋友)及空間知覺的發(fā)展等。
(三)嘗試可能的改變,使材料活化
我們知道,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靜態(tài)的,但如果我們能細致考慮材料的呈現方式,就能使靜態(tài)的材料呈現出動態(tài)性,這不僅能優(yōu)化材料、體現材料的高效性,還可以減輕教師在投放材料中的工作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逐步增加,即當原有材料的目標基本實現后,我們不是將原有的材料全部更換,而是采用添加的方法,遞進或拓展游戲的內容和目標。如在“春之美”主題中的數學區(qū),我們提供了數字花瓶和十種不同形狀與顏色的桃花,每種7~8朵,一開始時可引導孩子根據花瓶上的數字插相應數量的桃花,等基本目標實現后,可以在數字的邊上增加顏色標記或形狀標記等,把游戲拓展為根據兩維要求插相應的花。另一個是組合,也就是區(qū)域和區(qū)域之間的材料組合,某些區(qū)域的內容可成為其他區(qū)域材料的提供者,以拓展和豐富游戲內容。如“春之美”主題中的手工區(qū)制作的紙盤、紙杯桃花,加上發(fā)箍后就可成為表演區(qū)的頭飾;貼在紙筒或牛奶杯上就可成為建構區(qū)的立體桃花,為建構桃園“添磚加瓦”,豐富游戲。這樣的一增加、一組合,使原有的材料更加活化,使孩子的探究也不斷深入。
投放的材料數量要滿足進區(qū)幼兒游戲。如把幼兒測量自己和同伴身高的區(qū)域活動,與主題活動“我長大了”結合起來,讓幼兒充分體驗成長的喜悅。小班幼兒好模仿,喜歡游戲。往往在區(qū)域活動中因想玩同一個玩具產生爭執(zhí)。為了滿足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時增加數量。如娃娃家,提供多個娃娃及餐具。美工區(qū)提供多個印章、模板,避免幼兒之間的爭執(zhí)、矛盾。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為幼兒提供使其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主動學習的區(qū)域材料,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條件、場合,并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幼兒運用他們發(fā)現關系,使幼兒不斷鞏固、加深、擴展自己獲得的經驗,并了解幼兒在當前游戲的需要,及時調整和投放適宜的玩具材料。
投放的材料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豐富幼兒相關生活經驗。生活是小班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活動。我們選材要貼近幼兒生活,投放的材料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蒙臺梭利說:“生活即是教育?!惫P者在一次觀察中看到這樣一個情景,娃娃家內,斯斯抱著娃娃自言自語:“喂寶寶吃飯,多吃些會長得高高的,不能挑食,挑食就缺營養(yǎng)了?!币粫河终f:“孩子生病了,要打針吃藥,打針一點也不疼,不能哭哦,要做勇敢的寶寶?!睆纳鲜霭咐梢钥闯觯“嘤變耗挲g小,喜歡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游戲,他們的活動往往伴隨著各種遐想。他們把自己區(qū)域中的活動想象為現實情境中的活動,模仿成人的言行進行游戲。在活動中,教師應滿足孩子的需要,創(chuàng)設娃娃餓的游戲情境,讓幼兒正確用勺子喂娃娃吃飯等,用生動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戲化語言去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因勢利導。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幼兒自主進行區(qū)域活動,培養(yǎng)幼兒自主自律能力?;顒訁^(qū)是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而應該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規(guī)則之后的一種自主,在設計活動時就必須考慮規(guī)則問題,我們規(guī)定每個活動區(qū)只能進5至6人,給每個活動區(qū)設計標志牌;材料的分放點也貼上標志圖,便于幼兒游戲和整理。
二、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在幼兒的區(qū)域游戲過程中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由此可見,區(qū)域活動開展時,教師的現場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他決定著幼兒游戲是否能順利開展。
(一)觀察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
區(qū)域活動指導的第一步是觀察,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特點,了解幼兒的知識儲備、發(fā)展水平和實際需要,去發(fā)現幼兒的潛力。教師在活動中憑借觀察來了解幼兒某一活動的發(fā)展水平,不僅要看幼兒行為的表面,更要從表面了解幼兒行為的實質,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靈活地投放或變換材料,并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如我們觀察發(fā)現小班幼兒對動手區(qū)的筷子十分感興趣,都搶著去玩,我們就在操作區(qū)投放了許多可用筷子操作的材料,供孩子們使用。這樣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肌肉力量,也可以為下學期升中班用筷子打基礎。又如在美工區(qū)的折紙中,我們觀察到某個幼兒反復操作幾次都無法對折整齊,但是我們并沒有對他說“我來幫助你”或是“你再來一次”之類的話,而是適時地為他準備另一張畫有對稱線的紙張,給他一個視覺上的提示,間接地幫助他成功地把紙對折了起來。幼兒揚起了自信的笑臉,幫助他找回了差一點被挫傷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
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實現自己的發(fā)展。 我們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根據班級特點設置了各類活動區(qū),每個區(qū)中有多種活動內容,有的側重于粗淺知識的學習,有的著重于簡單技能的練習和掌握,還有的可讓幼兒產生興趣、好奇心等;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區(qū)域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為幼兒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活動環(huán)境,如果教師在指導上不因人施教的話,區(qū)域活動的長處就蕩然無存了。如針對在科學區(qū)認識圖形這個目標,教師投放了兩組材料,一組是顏色的認識;二組是對顏色與形狀的認識——圖形寶寶回家。這樣幼兒可根據興趣、需要選擇,教師也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指導與幫助,幼兒會獲得不同的經驗。
(二)教師適時介入,因勢利導
幼兒的探索學習需要得到教師的支持、幫助,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意提供幫助。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理念:只有當幼兒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動難以繼續(xù)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比如,當幼兒在很專注、很順利地進行制作活動時,教師最好不要在此時去打擾他,以免中斷幼兒的思維、影響幼兒的活動。如果教師發(fā)現了幼兒游戲的問題,需要介入游戲,就要找最佳的時機。教師可以在以下情況下介入:一是當孩子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的時候;二是當幼兒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三是當游戲出現教育契機時,教師要及時介入;四是當游戲無法深入時;五是當幼兒發(fā)生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與鼓勵。
總之,區(qū)域活動已成為幼兒園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是在區(qū)域活動的空間設置上還是在材料的投放及對幼兒的觀察指導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科學的、合理的、有趣的活動區(q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fā)展需要選擇有目的性、好玩的、實用性強的區(qū)域材料,從側面指導幼兒,隱性地參與到活動當中,與幼兒一起探索發(fā)現、并且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尊重幼兒,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區(qū)域活動更具科學性、時效性,體現其價值與活力,充分利用區(qū)域活動這一平臺,讓活動區(qū)切實成為幼兒的又一成長樂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麗娟.幼兒園區(qū)角活動中科學區(qū)材料的投放與指導芻議[J].價值工程,2011(4):230-231.
[3]陳思秀.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策略[J].福建教育(學前教育),2011(10):29-31.
作者簡介:蒙振瑛(1979— ),女,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