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圓方 胡登奎

摘 要:文章探討了中華民族詩詞教育的起源、詩歌的教育意義及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分析了西方樂教體系對我國音樂教育的消極影響。同時,文章作者嘗試將詩詞與音樂相結合,采取了觀察研究法、試驗研究法、談話調查法,研究結果證明將音樂融入詩詞,不但能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即興等能力,將音樂與古詩詞結合對豐富學生民族音樂文化底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詩詞;音樂教育;結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9-0077-02
一、詩歌教育的起源
《尚書·堯典》中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記載,即詩可表達感情,歌是感情的抒發,語言用于歌唱,五聲源于歌唱,用于正五聲。舜帝不僅認識到了音樂的教育作用,還讓樂師夔利用樂器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有正直、謹慎、寬厚、謙虛的品格。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設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其目的讓貴族子弟掌握語言技巧。而樂語教育著重培養的是國子的品格,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朝的詩歌、音樂教育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整理繼承了周朝時期的禮樂制度,提出了克己復禮,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對一個人的教育應從詩歌開始學習。《論語·陽貨》中記載了孔子對詩的評價,即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即學習詩詞可激發人情志、提高觀察力、培養集體意識、孝順父母、開闊視野。
秦朝設少府,當時的樂府只是少府的下屬機構,秦樂府的職能史書并無直接記載。漢承秦制,《漢書志·藝文志》中有對詩歌的描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從此可證秦漢時期人們也認識到了詩歌有著育人的作用。
二、詩歌的教育意義
詩詞與音樂都具有審美教育的作用,其中包括情感和心理的教育。從詩歌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其實很簡單,沒有太復雜的語言,簡單的幾句詩就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古詩詞所含有的魅力,中華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中西方的音樂思維是不同的,中國注重感性,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和韻律美。而西方對待音樂是科學理性的,在長久的發展中,西方有著固定的思維,器樂教育、聲樂教育、作曲方法等都按照一定的框架來進行,有著很大的束縛性。近年來中國音樂的發展受西方影響很大,從技術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音樂水平。照譜彈唱是一個人學習音樂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某樂譜的結尾要求PPP(極弱)的力度去演奏,假定演奏者創造性地用相反的力度去彈奏,那么就是失敗的。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詩詞正是這種優秀的文化,同時詩詞具有一種精神力量,對整個民族有高度凝聚的作用。音樂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培養人,而不是反復地練習,忽視了即興、創造和審美教育。
古詩詞教育可促進人全面發展。學習古詩詞可以讓人感受到詩詞所含的韻律美、意境美,幫助人們了解歷史、提升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培養人的記憶力、審美能力、語言能力、豐富情感。將古詩和音樂相結合,能更好地發揮其育人的作用。
三、詩歌與音樂的關系
兩漢時期,樂府詩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命名上也有了較細的劃分,如歌、行、引、曲等形式。西漢樂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現存僅三四十首,加上東漢時期樂府民歌,約有一百多首。這些樂府民歌均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有很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后世詩歌發展有重要影響。魏之后的詩大多為歌、行體,已經有了歌曲的意義。 此時詩的音節、格律比較自由。
六朝承漢啟唐,創造了極其繁榮的文化,而此時出現了大量的題材。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詩已經不限于聲律。這種新的形式被稱為新樂府詩。此類詩歌在李白、杜甫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唐朝也出現了近體詩(今體詩)的概念。近體詩分為兩種形式:律詩和絕句。其中絕句為每首四句,五言稱五絕,七言稱七絕。此時的絕句大多可譜曲而唱。而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稱五律,七言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排律(長律)。曲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曲約產生在遠古時期,宋末民間出現了很多的新樂曲和少數民族曲,因宋詞無法滿足歌唱的需要,地位逐漸被曲替代。曲在元明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時期的元曲已經大多數用于演唱。
四、與音樂教育相結合
唐宋元時期,詩、詞、曲可以譜曲而唱,但古代的詩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即興演唱,對詩詞的理解的不同,唱出來的聲調也是不同的,雖然樂譜已經遺失,但可以根據對詩詞的理解來創造出新的旋律。
詩詞曲的學習已經涵蓋義務教育階段,以人教版為例:小學一年級,學生就開始了詩的學習。本文研究對象為小學。經過半個學期的音樂教育,當學生建立了旋律、節奏的基本概念之后,筆者開始進行研究。
研究一:隨機挑選10名六年級學生,讓他們背誦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宋代詩人王觀所作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詞分上下兩闕,共44字,規定時間為45分鐘,并記錄學生背誦所花的時間,學生背誦最短花15分鐘,最長大概花了40分鐘,也有花20分鐘和30分鐘的。
為保證實驗數據的精準,筆者選擇了另一首宋代詩人蘇軾的《浣溪沙》并譜曲,如圖1。
筆者的教授時間為20分鐘,然后讓學生背誦,發現大多數學生能背出一半。背誦時間也大大縮短。此項研究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在嘗試用曲配詩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即興力、創造力,同時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是音樂活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能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研究二:以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小池》為例,筆者讓學生嘗試用五聲音階為古詩配曲,或用簡易的節奏朗讀,或用舞蹈來表現詩中的情感。
將此學生改編的歌曲在音樂課上讓其他年級的學生學習,然后進行談話、觀察,得出的調查結果為:有52.3%的學生希望以后能多次開展此類活動;11.6%的學生嘗試找自己學過的詩詞進行編曲;15.2%的學生嘗試將流行曲中的旋律運用于自己所背的詩詞之中,以便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而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去做其他科目的作業,以便于有時間進行娛樂活動;20%的學生對此次表現冷漠,只是應付教師的要求而唱。有少數女學生將古詩用于跳皮筋,因為她們對原來的口訣已經感覺乏味了。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發現,將古詩融入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學生為古詩譜曲時,可以發揮創造能力,對詩詞也會產生深刻的理解。學生能將詩詞用于日常游戲中,說明學生已經認識到了詩詞的音樂性、節奏性。
結語
本文從詩歌教育的起源、詩歌的教育意義、詩詞與音樂的關系、詩詞與音樂相結合四方面展開了論述。研究結果表明,音樂與詩歌相互結合的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教會了學生最基本的樂理知識,學生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自行編配旋律,這樣可以提高學習詩、詞、曲的效率。
現階段,國人太關注國外的音樂教育體系,然而我國遠古時期的人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就已經十分先進。音樂研究者應該深入了解歷史,多關注先賢提出的教育思想,用自己本民族的詩歌和音樂去教育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儲雨鄒,馬陳銥.孔子“禮樂為教”思想的起源、形成與發展[J].文教資料,2019(9):102-103.
[2]王耀華.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7):7-11.
[3]鄭 磊.音樂輔助中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4]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宋圓方(1990— ),男,陜西西安人,二級音樂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