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斌
[摘 要] 初中化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看起來很近,實際上又很遠。生活對學生而言必然意味著宏觀辨識,而化學學習則意味著微觀探析,也就實現了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步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學生要基于化學反應去觀察化學現象,建立化學思維,然后基于一定的證據(如實驗現象),通過推理、探究去建立模型,并在此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 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研究
縱觀近年來的初中化學教學,從教學重點的確定(傳統的“雙基”)到教學方式的改革(課程改革中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再到當前的核心素養培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盡管前后的時間跨度較長,但仍然讓不少一線教師感覺變化較大。于是筆者就思考了一個問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哪些教學習慣是需要堅持的?這種堅持意味著化學教學不應隨外部需要的變化而變化,而應堅持初中化學教學的本質特征和基本方向。在對這個問題思考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生活化教學是應當堅持的,它應當是化學教學的基本方向。如果說在傳統的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只是體現在生活素材的引入上,那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學應當是什么狀態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思考。
一、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
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是筆者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初中化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看起來很近,實際上又很遠。“近”主要體現在一些化學現象與生活現象密切相關,通過這些現象將化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減少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產生的距離感;“遠”主要體現在學生很難從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去聯想到化學本質——物質結構與化學反應。很多時候學生由于無法把握這種遠近關系,再加上化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生依據化學原理,用嚴密的思維去分析問題,于是學生就認為化學這門學科很難學,甚至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死記硬背”的學科。要改變這一現狀,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認同了初中化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還需要同時思考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化學教學要想達到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這實際上也就是對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之間關系的一種探究。在筆者看來,生活對學生而言必然意味著宏觀辨識,而化學學習則意味著微觀探析,也就實現了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步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學生要基于化學反應去觀察化學現象,建立化學思維,然后基于一定的證據(如實驗現象),通過推理、探究去建立模型,并在此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如此,生活化教學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培養路徑與培養目標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建立,使得生活化教學就成為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的必然取向。
二、生活化教學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具體到某個化學知識點的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如何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呢?這需要教師把化學概念、原理、現象及化學語言等,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變成學生能看得見的“化學事實”,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就會變得順理成章,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也就有更大的保障。
例如,“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教材通常都是用拉瓦錫制氧過程中的發現來引入“守恒”概念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濃厚的化學意味,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生此前的知識基礎不好,又或者是想象力、推理能力較弱,那么此處的入門就顯得比較困難。反之,教師如果借助生活化教學的思路,就可以突破學生的這一思維難點,同時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首先,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化學反應。學生想到的化學反應,往往有金屬的生銹與燃料的燃燒等。等學生舉出這些例子之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反應的過程中,參加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變化了嗎?如果變化了,那是如何變化的?”此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做出不同的判斷:有的學生認為生銹這種化學反應,質量肯定是變大的,因為金屬生銹以后上面多了“疙瘩”;有的學生認為燃燒這種化學反應質量肯定是變小的,因為燃料燃燒以后,只剩下了那么一點殘渣……這樣一個判斷過程,雖然從結果的角度來看并不正確,但是本身卻體現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宏觀辨識、尋找證據、進行推理等過程。可以說,生活化教學的選擇已經打開了核心素養培養的大門。
其次,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想準確地判斷化學反應前后參與反應物質的總質量有沒有變化,科學的方法應該是什么?”很顯然這個時候,學生會想到實驗,以及實驗中相關的測量。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這一想法,讓他們去設計實驗,并且思考如何測量參與反應物質的質量。這個時候學生思維加工的素材依然是生活中的素材,因為他們大腦里面就是生活中化學反應的例子。學生能夠想到實驗的思路,比如在化學反應之前和之后分別測一下總質量,然后進行比較。但是這一思路又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確定參與反應的物質全面嗎?質量又如何測量?
再次,從生活向化學過渡。由于相關問題的提出,學生發現如果完全基于生活中的化學反應去進行實驗,會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而如果能夠對實驗進行優化,就可以在簡化實驗的同時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個時候,教師再向學生提出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進行研究,學生就可以在原來的思維基礎上,快速準確地設計出測量紅磷燃燒前后的質量這一實驗。
最后,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加工素材非常豐富,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涉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多個要素,于是核心素養落地也就成了可能。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再思考
具體分析類似于上述案例的許多教學案例,都可以發現生活化教學的選擇確實有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地。其實核心素養并不是一個完全學術化的概念,它在生活中也是能夠找到影子的。就初中化學教學而言,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寓教于樂,既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要素,能夠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學生的思維從生活中的化學反應到實驗室里的紅磷燃燒,看起來只是一個例子的變化,但實際上在這個例子切換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過程是非常豐富的,無論是宏觀辨識還是微觀探析,都有著深厚的思維基礎,而且學生會自由地發揮想象,因此對于化學反應中質量守恒結論的得出,學生實際上是有心理預期的。哪怕是原來不認為質量守恒的學生,也會在認知失衡的基礎上重新獲得認知的平衡。
總之,生活化教學可以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應當成為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1]楊文君.淺談使初中化學課堂生活化的一些具體做法[J].理科考試研究,2015,22(2):83-84.
[2]陳正華.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1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