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 項目式學習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由學生執行項目進行合作探究的動態學習方法,是道德與法治學科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抓手,對學生的5C關鍵核心素養和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根據線上教學的開展,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區域實施路徑及方法探索,并從實踐的效果來驗證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區域實踐
一、項目式學習的內涵
項目式學習(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由學生執行項目進行合作探究的動態學習方法。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有一個來自現實的、學生感興趣的驅動性問題;②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在真實情境中開展探究活動;③學生運用學科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推理去解決問題、創造成果;④學生在探究中積極與他人交流合作;⑤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展示成果。
二、項目式學習的意義及價值
教育領域的項目式學習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學”,后來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實踐了項目式學習的概念。近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素養研究和實踐的深入,項目式學習作為培育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得到了新的發展和實踐。
(一)基于學生的項目式學習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基于日常生活,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動腦動手能力為目標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基于這樣的課程性質,項目式學習就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項目式學習對學生的5C關鍵核心素養和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我是一張紙”項目式學習為例,5C關鍵核心素養的目標如下。
1.合作素養:小組共同調查紙在生活中的作用。分工合作,收集素材,并學會對素材分門別類,如從學習、生活等方面;協商討論,選擇成果呈現形式及使用的信息技術。
2.審辯思維素養:從大量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抓住重點,圖文并茂,清晰地表達小組的觀點,懂得紙在生活中的作用。
3.創造素養:學會使用輻合和發散的思維,全方位思考,去認識紙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4.理解與傳承素養:進一步探尋紙的來源,紙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5.溝通素養:以教師、家長、同學等為對象,對他們進行采訪調查,小組成員間溝通分享。
(二)基于教師的項目式學習
對教師而言,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充滿意義也具有一定的挑戰,那些真正投入嘗試的教師則會對項目式學習持更積極的態度。
1.探究未知的過程會避免重復教學帶來的枯燥、煩瑣。項目式學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過程,需要轉化知識,創造重構。
2.學生學習的投入和成果的創造會給教師帶來成就感。教師最喜歡看到學生真正投入地學習,項目式學習的優勢在于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尤其是那些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學生學習中的創造結果也會帶給教師更多驚喜和新的思考。
3.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教學價值。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單元設計的方法,每個單元都是螺旋式上升的結構,項目式學習可以突破單節課的束縛,靈活整合單元學習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4.教師把“教的設計”轉變為“學的設計”。項目式學習就是一種學與教的變革,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教學。
三、項目式學習的區域性實踐
(一)確定項目主題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項目主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擇整合:①參照教材的單元主題。如二年級上冊的教育主題是“共有與共享”,下設四個單元“我們的節假日”“我們的班級”“我們在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地方”,每個單元就是一個具體的項目主題。②根據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召開項目拍賣會的形式,由各小組提供感興趣的項目主題,再通過拍賣的形式最后確定主題。③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了一些主題項目式學習。如四年級主題是“抗擊疫情,從我做起”“真正的英雄”“解密新型冠狀病毒”“守護者聯盟”“生活離不開他們”;五年級主題是“傳統節日,愛的傳遞”“火神山醫院建設探究”“我參與,我奉獻——我們的抗疫生活”“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六年級主題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不甘屈辱,奮勇抗爭”。
(二)設計實施路徑
(三)設計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設計的目的是營造學習氛圍,拉近學習主題與學生生活背景之間的距離,讓學習者對項目主題有切身的感受,以提高學習的興趣。情境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①情境要生活化,有真實意義;②能夠激發興趣,鼓勵學生去尋求問題的解決;③學生在情境中要扮演一個角色,清楚任務及職責;④明確告訴預期的學習目標或學習成果。譬如,四年級“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教學情境:“孩子們,老師知道大家和我一樣,都盼望著開學。想象一下,疫情結束后,美好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早晨背上書包下樓,看見小區的保潔阿姨正在掃地,走到門口,和保安叔叔熱情地打個招呼,坐上公交車去學校,司機叔叔在開車,來到校門口,義工們正在維護秩序,走入班級里,和老師問聲好……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這些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讓我們一起探究,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四)設計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設計的好壞,是決定項目式學習成敗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學習單的形式讓學生清晰地了解項目的任務和指引,在制定學習單時應注意:①分成幾個螺旋式結構的子問題,明確學生探究的步驟和方向,并提供學習工具和資源;②明確寫下實踐任務的每一步指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③教會學生各種學習方法(思維導圖、拍微課、調查報告、電子書、PPT等);④要求用文字、攝像、拍照等形式記錄學習過程和心得。
(五)學習成果展現
項目式成果是指在項目式學習結束時產生的作品、產品、報告等。首先,成果指向驅動性問題,具有思維的真實性。其次,成果包括個人成果和小組成果。最后,成果要指向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評估學生的學習質量成果是重要的一項,成果要能解決真實的問題。即使成果是一份報告或演講,也不能僅僅讓學生談感想、感悟、過程,而應該讓學生表現自己在知識上的深度理解。成果呈現的方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項目的內容而定。
(六)多元學習評價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是多元且豐富的,要求教師同時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策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方法來促進學生真正投入學習。在過程性評價中,我們側重對每個子問題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生生互評,最后教師和家長進行總體評價與反饋;在總結性評價中,我們側重5C關鍵核心素養的目標,通過五個維度分解成幾個要素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七)實踐效果
項目式學習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克服了傳統學習過于文本化和單一化的弊端,注重學生綜合性學習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在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
調查問卷統計顯示,63.47%的學生認為項目式學習比傳統課堂學習更有趣;65.64%的學生認為自己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時可以提高合作學習能力,62.26%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提高溝通能力,56.52%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創造能力,50.1%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信息技術能力。
四、總結
對于項目式學習區域性研究,我們還剛剛起步。教師們普遍認為,子任務的設計是項目式學習的核心,也是最難把握的部分;學生們則認為,項目式學習需要利用課外時間來完成信息搜索、實地勘察、采訪等學習任務,有時候時間會不夠用。如何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學習和探究,并在學習中主動攻堅克難、不懼挑戰,這是深度學習的需要,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