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艾
摘 要:國家實施的新高考,對高中生,尤其是貧困地區高中生在生涯規劃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有較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要有規劃自己未來學業、職業的意識;也要求高級中學關注并推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科目,豐富其高中生活,為學生合理選取高考科目做出科學的指引,從而為未來的人生成功奠基。文章著重探索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從目標、組織、運行不同層面進行全方位設計,提出針對性實施策略,以供方家參考。
關鍵詞:壩上貧困地區;新高考;高中生生涯規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3-0009-02
早在20世紀初,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就率先提出了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而我國學者對于生涯規劃教育研究的起步較晚,2014年高考改革后,才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重視。新高考的實施,使高中生在高考科目的選擇上擁有了比以往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更好地為學生合理選取高考科目做出科學的指引,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高中生在生涯規劃上出現“盲人騎瞎馬”的狀況。
為此,不少研究者基于對我國高級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其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如李榮在其碩士論文《論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策略》中提出多種形式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咨詢和指導,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保障多層面的建議。鄒魏在其碩士論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中選取北京市三所高中,針對所調研學校課程、師資、學校與社會聯系方面的問題,提出建立全要素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科滲透力度;加強師資培訓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的發展建議。陳宇娜在其碩士論文《普通高中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歸納出提高對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拓寬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路徑,構建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的評價體系,健全生涯規劃教育的保障機制四方面策略。蔡琪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發展現狀探究》一文中分別從政府、學校、家庭以及學生四個層面提出針對性建議等。這些論文為推動我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而貧困地區高中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生涯教育自有其特殊性。如何構建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立正確的生涯規劃教育目標,設置科學的生涯規劃教育內容,設計合理的生涯規劃教育方案,目前在國內鮮有文章提及。本文以壩上貧困地區為代表,初步探討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構建與實施,以期為有意于研究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教育者提供一些參考與幫助。
一、壩上貧困地區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壩上地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偏遠,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許多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祖輩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于是走出農村,考上大學成為許多學生及家庭的夢想和唯一的出路。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社會視野的限制,再加上學校片面追求教學質量,把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文化教學之中,很少顧及學生的生涯規劃,更沒有開展相關的生涯規劃教育,生涯教育嚴重缺失,導致許多學生在選科與擇業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與誤區,高中階段的學非所好與大學期間的學非所想,往往使學生陷入進退維谷、無所適從的窘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心理的困惑與人生的迷惘。新高考的實施,一方面讓學生在選科與擇業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使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因此,進行必要的生涯教育,幫助學生科學規劃,已經刻不容緩。
二、壩上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教育對策及建議
(一)高度重視生涯教育,提高對生涯規劃的認識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將面臨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因此對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生涯規劃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在樹立正確觀念的基礎上,學生還要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因為自我認知是一切規劃的起點,只有先認識自我、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做出最適合自我的決定。因此,第一,學生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深入發掘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總結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全面了解自我。第二,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可以動用身邊的教師、家長和朋友等資源,全方位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發現自身隱藏的能力和特質,為將來規劃或決策做準備。
另外,壩上貧困地區教育工作者對生涯教育知之甚少,重視不夠,也是推行生涯教育的一大障礙。因此,要設法促使教師轉變教育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對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積極參與學生生涯教育的學習和實踐,穩步推進生涯教育的發展。
(二)建立生涯教育的組織機構
為了更好地推進壩上貧困地區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活動,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主管德育副校長為副組長,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為成員的全校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指導小組。指導小組的主要職責:第一,爭取學校投入必要的資金,只有擁有資金,才能保障學校生涯規劃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第二,負責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教材的制定、教師的分配、學生的自我評價測試、校外專家的聘請、各種實踐活動的實施等;第三,積極與家長、高校、企業、社會組織溝通,還要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聯系與溝通,爭取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三)設立生涯教育課程,進行科學調研,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涯發展指導
把生涯教育納入壩上高級中學教育課程,主要包括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學科滲透課程、生涯活動類課程、生涯個性化指導課程四類課程,定期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為保證生涯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學校要吸收國內外生涯教育的成果,編寫適合本地學生的生涯教育教材。同時,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測評等方式促進學生自我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大學及專業、職業等認識程度,增強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并為學校開展生涯教育提供重要依據,以利于有的放矢地實施有效的生涯發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