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崗德
摘 要:問題教學法是現代教育中主流的教學方法。學貴有疑,小學生在學習小學數學時難免會有很多疑問,教師抓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疑問,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學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文章以問題教學法為切入點,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有關情況,闡述了問題教學法的意義,重點探討了實際運用的問題與策略,其目的在于說明問題教學法的重要性,以期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1-0061-02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的意義
問題教學法由來已久,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合理運用問題展開教學,將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發揮問題教學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難以理解,通過教師由淺入深地提問,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數學概念的深意,學會數學概念的運用,數學思維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得到激活,這對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大有裨益。二是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問題教學法的運用有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思考、自主答疑、自主解決問題,基于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學,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三是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問題教學法作為現代教學方式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優化數學教學的各環節各內容,加強問題思維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小學數學教學更為優質且高效。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問題
(一)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足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足,一方面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存在畏難心理,所以,他們遇到稍難一點的數學知識點,就主觀認為自己不會,不去探究數學問題,這一類學生的數學成績較難提高。另一方面,教師缺乏對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引導,在關鍵知識點學習中問題的過渡和銜接不當,沒有及時引發學生思考問題。
(二)缺乏具體的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并非單純地、機械性地提問,而是需要一定的提問技巧,十分考驗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問題情境的創設一直是難點問題,有些教師忽視了數學提問在特定情境下的作用,不能聯系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學生不了解問題的實質,也就在后續的數學問題解決中陷入困境。
(三)問題解決過程不具體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具有系統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主要的環節,其中,對問題的解決過程是重點。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過程不具體,教師忽視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過程,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沒有清晰、具體的目標,導致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缺乏導向性,不利于數學學習。
(四)問題難度和反思不夠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對問題的設計不容小覷,就目前而言,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難度和反思不夠,一方面缺乏對問題的權衡,在問題設計上沒有考慮學生的整體情況,沒有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在解決數學問題之后缺乏對問題的反思,學生舉一反三的數學思維尚未形成,不利于后續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一)啟發思維,樹立問題意識
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啟發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厘清數學思想、數學邏輯、數學圖形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索數學的奧秘,從而更加有效學習數學。為此,數學教師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入手,結合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思考數學問題。
比如,在教學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時,生活中有許多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從生活出發,找出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并進行分類。學生帶著“找出立體圖形”的疑問去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了解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觀察生活,探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對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很有幫助。教師來驗證學習成果時,將學生列舉的皮球、大頭菜還有太陽稱為球體,將水杯、石柱稱為圓柱體,將冰箱、木門還有衣柜的大致形狀稱為長方體。在問題意識培養中,學生既了解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又能較好地認識到這些立體圖形的實際用途,便于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點,學以致用。
(二)精心準備,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注重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數學問題,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解決問題,探索問題的價值和解決途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會自主構建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除法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僅從字面上看“÷”這一數學符號,顯得較為陌生,無從下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提問,拋出問題:媽媽從蛋糕店買來了六塊小蛋糕,現在需要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請問,你們會選擇怎么分?買蛋糕的情境,學生比較熟悉,在分蛋糕的過程中,學生沒有學會平均分配,為此,可以邀請會分蛋糕的學生,談一談自己是怎么分配的,以此為切入點,引出“除法”的概念。置身具體的買蛋糕的情境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教學法起到了化難為易的作用,簡化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數學。
(三)循序漸進,引導問題解決
問題教學法的運用應循序漸進,在對問題的層層深入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由易到難解決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師的主導地位應體現出來,引導學生剖析問題,探索問題的實質,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形成自身的數學問題思維,這樣能夠較好地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具體做法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四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