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芳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深化,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想卓有成效地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思路,勇于改變,不斷摸索和嘗試創新教學方法,尋找和挖掘新穎的數學教學資源和教學策略,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熱情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實際需求,帶領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基于此,本文論述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闡述了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總結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0-0026-02
引 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啟智力和培養思維習慣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如果小學數學教師仍然堅持以往的教學習慣和方法,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僵化,無法實現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目標[1]。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數學教師應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創造和探索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限制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2]。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采取檢測評價模式,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以新課程標準的創新理念為指導原則,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創新,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數學學習樂趣的同時,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滯后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受傳統教學經驗和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枯燥的知識點,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3]。教師未能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被動,嚴重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
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其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教師若未能采取有趣味的教學手段,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未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興趣愛好,采用創新的教學形式,是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積極性的主要原因。
(三)缺少必要的情感教育
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新要求,不僅體現在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上,還要求教師關注對學生的情感引導教育,提升學生的責任感,促進其全面發展[4]。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其中的基礎運算可以遷移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教師依托直觀形象的生活場景實施情感教育。當前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缺乏情感教育方面的內容,數學課上,教師僅僅教授數學知識,既沒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也沒有體現任何情感教育內容。
二、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要求。當前,創新思維是社會對人才最為看重的能力之一。數學作為一門開發智力、培養思維的自然科學課程,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其中不僅包含思維創新能力,還涉及抽象思維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同時,數學教學中與圖形有關的部分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空間思維模型。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以數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制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數學學習,鼓勵學生運用個性化思維方式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教學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求實創新的過程,唯有教師不斷摸索和創新教學方式,運用信息化的教學工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數學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應用屬性的學科,僅僅通過教授理論知識無法切實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抓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各種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目標之一,為此,教師應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一)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將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可以將基礎數學運算內容與超市購物、搭乘地鐵等實際生活場景聯系起來,這樣既能為理論知識的實踐找到合適的載體,又能深化學生對數學計算的理解,還能幫助教師營造師生良性互動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專注度,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探究引導式教學為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例如,在講解“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先預留時間讓學生預習,而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場景,找出軸對稱、中心對稱等諸多對稱的生活實物,讓學生學會辨認軸對稱圖形,并找到圖形的對稱軸。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一個軸對稱圖形,并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展示討論,同時相互找出所繪制圖形的對稱軸。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及實操的過程中,能夠提升探索和實踐應用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此外,熱烈的小組互動與師生互動可以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從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