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是早教機構的靈魂,決定著機構的命脈,影響著幼兒的發展。文章以鄭州市兩所連鎖早教機構課程為研究對象,從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五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從中發現優勢與不足,進而總結經驗,得出啟示。
關鍵詞:0~3歲;早教機構課程;比較研究;鄭州市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7-0002-02
0~3歲是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隨著國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自1998年我國第一家早教機構成立至今,各大城市早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早教市場發展尚未成熟,魚龍混雜。早教機構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機構發展的前景,影響嬰幼兒的身心健康。因此,對早教機構課程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早教機構有兩種模式:一是公立幼兒園開辦的嬰幼兒早教班,其有專業人員但數量極少;二是私人創辦的早教機構,數量多,市場占比大。本研究從目前鄭州市掛牌營業的130余家私立早教機構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兩家,分別為國際連鎖早教機構A和國內連鎖早教機構B,將其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調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法、比較研究法、觀察法、訪談法、實地調研法。首先,梳理有關早教機構課程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了解該領域研究現狀。其次,采用實地調研法、觀察法、訪談法搜集兩所機構有代表性的教案、課例等,獲取研究所需的一手材料。最后,運用比較研究法深入剖析兩家早教機構課程的差異及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得出結論與啟示。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課程理念的比較
課程理念是課程的前提和基礎,直接決定著課程的方向。早教機構A提出六大理念:快樂學習(游戲+體驗=學習)、在變化和樂趣中重復、跟隨孩子的發育步伐、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給孩子“肯定”的環境、金字塔的學習方式。早教機構B以蒙氏教育為特色,課程理念不明確,但其品牌中的英文標志表達了:學校、家庭和社會要依據孩子的敏感期,在有學習力、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提供適時適性的教育,開發孩子的各項能力。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問及課程顧問和教師對課程理念的理解與運用時,A、B機構大部分工作人員均未與實際課程相聯系,闡述較為簡單。
對比兩家早教機構的課程理念,發現其存在以下共同點。第一,強調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進行教育,重視敏感期。第二,突出環境的重要作用: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探索發現。第三,對課程理念執行力不足,浮于表面。除此,二者也存在不同之處,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A機構理念以快樂成長為核心,B機構則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核心。第二,A機構注重游戲和體驗,強調快樂學習、潛能開發,B機構則主推蒙臺梭利教學法,突出技能學習,培養五大能力。
(二)課程目標的比較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起點和歸宿,也是課程評價的標準。A機構課程總目標:兒童在快樂中學習,開發孩子潛能,幫助父母了解和讀懂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其育樂課目標為發現孩子的興趣,引導家長觀察、探索孩子的能力。音樂課目標為激發孩子音樂潛能,讓家長掌握與孩子共同探索音樂的方式。B機構課程總目標:培養孩子綜合能力,讓每個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其中,典型的蒙氏啟蒙課目標為幫助寶寶掌握基本的生活與交往技能,建立秩序感,培養其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愛樂音樂課目標為激勵寶寶與音樂互動,掌握多種音樂技能。
A、B機構課程目標的共性有兩點。第一,結構完整,具有層次性,均有課程總目標、學科課程總目標、階段目標和教學活動目標。第二,目標只針對幼兒總體情況,忽視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不同之處也有兩點。第一,A機構課程目標既涉及幼兒發展,又預設了家長所須達到的目標,而B機構課程目標則只著眼于幼兒的發展,忽視了對家長的要求。第二,A機構課程目標多體現追隨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B機構課程目標則更趨向于迎合家長的需求,讓孩子成為有自理能力、主動學習的成功寶貝。
(三)課程內容的比較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表現載體,更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依據。A機構課程來源于國外總部,隨之復制至全球各個連鎖機構,課程內容涵蓋范圍廣、全球同步且兩周一重復,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加深,包含育樂、音樂、藝術三大核心課程,以及環球寶貝、生活技能、學校技能三大特色課程,內容安排具有全球性。B機構課程源于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經機構總部研發多次試驗調整后推廣至全國,課程內容包括七大板塊:蒙氏啟蒙、感覺統合、蒙氏美育、蒙氏數學、愛樂音樂、奧爾夫音樂和成功寶貝。課程按邏輯順序排列,前后內容不重復。分析、比較兩機構教案、文本發現:課程多采用游戲、兒歌、運動等形式串聯,涉及孩子五大領域的發展,但很少涉及嬰幼兒的喂養與照顧,只個別課程延伸部分有涉及家庭養育的相關內容。
對比A、B兩家早教機構的課程內容,發現其存在以下兩個共同點。一是課程內容的范圍均涵蓋了基本知識、基本態度及基本行為,較為全面。二是課程內容均存在重教輕養的現象,缺乏生活性。差異有以下兩點:一是A機構課程內容具有國際性,B機構體現了民族性。二是A機構內容組織以螺旋式為主,B機構則以直線式為主。
(四)課程實施的比較
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決定課程的效果及成敗。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參與式和非參與式的方法體驗和觀察教學活動,發現A機構提倡多語言的學習環境,采用雙語教學,活動形式多為集體和個別,教師對家長的指導多為課上交流。B機構強調第二語言的學習須在熟練掌握母語的前提下進行,主要用母語授課,問好、走線、再見歌等是課堂環節固定,集體和個別活動居多,課堂上強調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秩序感,對教案執行程度較高。家庭指導多為課后網絡交流,每月會開設不同主題的父母育兒知識課堂。
比較兩家早教機構課程實施上存在的異同點,發現有三條共性。一是實施形式均以集體活動和個別活動為主,小組活動較少。二是實施途徑以教學和游戲活動為主,家園共育落實不到位。三是實施上以忠實、相互調適取向為主,缺乏創生性。另外,存在兩方面差異。一方面,A機構秉承自由開放的理念,施教中部分教師由于專業素養不足出現課堂駕馭不當的情況。B機構教師課程實施中注重環節的控制,課堂把控整體較好。另一方面,實施語境上,A機構進行的是中英雙語教學,B機構則是純中文授課。
(五)課程評價的比較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的價值和適宜性進行判斷的過程,是既往課程的終點,又是新課程的起點。分析文本資料并與機構教師訪談得知:A、B機構均不重視課程評價,其中A機構課程評價工作由中心課程督導擔任,幼兒評價由任課教師負責,采用機構自行編制的課程評價表和幼兒成長記錄表,通過等級劃分和文字描述對教師課堂表現及幼兒能力發展進行評價。B機構負責人使用課程環節評價表,依據各維度得分評判教師授課情況,教師則對照我國《0~6歲兒童發育行為評估量表》對幼兒五大能力做出測評。
分析可知兩所早教機構課程評價上存在三個共同點。第一,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是檢驗孩子的發展,缺乏對家長的評估。第二,評價主體較為單一,均為機構內部管理人員或課程督導。第三,課程評價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被忽視,或流于形式。不同點有兩個。第一,方法上,A機構采用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B機構屬定量評價。第二,A機構評價表與課程相關程度高,B機構使用國家統一的幼兒發展測評表,結果無法作為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與課程內容關聯度低。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通過對鄭州市兩家早教機構課程進行深入探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A機構尊重理解孩子,以快樂成長為核心,重視孩子的游戲和體驗,采用中英雙語教學,課程具有國際性。B機構以孩子能力培養為核心,重視秩序感和規則意識,實施母語教學,課程具有民族性。
目前早教機構普遍存在的優勢有:課程設計依托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知識,融合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多元智能、敏感期、感覺統合等理論。課程目標基本符合家長需求,結構完整且符合品牌教育理念。課程實施注重游戲體驗,能夠初步進行課程評價。但存在的不足更值得關注:一是機構對課程理念理解不透徹,理論基礎趨于擺設;二是課程目標只見一般,不見個別,忽視了孩子的個體差異;三是課程內容缺乏生活性,重教輕養。四是課程實施缺乏創生,忽視對家長的指導。五是課程評價易被忽視,體系不健全。
(二)啟示
課程是早教機構發展的原動力,關系著成千上萬兒童的健康成長。筆者僅以此次比較研究結果,引出以下相關啟示。一是因地制宜,優化課程理論基礎。早教機構應結合自身需求和品牌實際情況優選幼教理念,著力提升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切實發揮課程理念的引領作用。二是關注差異,健全課程目標維度。目標制定在兼具全面的同時應關注差異性,依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獲。三是貼近生活,平衡課程內容設置。嬰幼兒仍以家庭生活為主,課程內容應平衡教育與養育的關系,遵循保教結合原則,適當向家長擴展嬰幼兒衛生保健常識。四是善于創新,強化課程實施效果。教師應提升課程創生能力,在施教中注重對家長的指導,優化家長教育理念,提升家長引導技能,從而達到課程實施效果的最大化。五是規范科學,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教師、家長、幼兒及管理人員共同參與,采用科學的評價工具和多種手段對課程方案、實施過程及效果進行全方位評估,以促進幼兒、家長、教師和早教機構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牛楠楠.我國早教機構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8(6):64-67.
[2]王娟華.鄭州市區0~3歲早期教育機構課程設置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8-102.
[3]孟 萍.0-3歲兒童早教課程的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4]高 佳.我國早教機構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9(9):58-61.
作者簡介:李昕然(1994— ),女,河南鄭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