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森林生態產業發展是助推生態文明建設重要途徑之一。該文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具有良好經濟前景、短期內能助推脫貧攻堅的森林資源,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特色經濟林、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珍貴林木培育六大類產業及菌材林、竹林2個專項的進行了調查,分析森林生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機遇,提出了推動產業發展的對策,為惠水縣脫貧攻堅、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提供參考。
關鍵詞:惠水縣;森林生態產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4-0088-02
森林生態產業資源是建立在現有科技手段、社會價值上進行的森林經營和產業發展的資源。森林與濕地和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大方面,發展森林生態產業,不僅能提高生態效益,也能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森林生態效益認識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產業,使得在森林生態的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難以建立一種平衡,沒有有效地發揮其經濟效益。因此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森林生態產業,維持森林資源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尤為重要。
1 惠水縣自然概況
惠水縣位于貴州省中南部,隸屬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靠平塘縣,南接羅甸縣,西達長順縣,北鄰省會貴陽市,東北部與龍里縣、貴定縣接壤。縣域東西長72km,南北寬68km,面積2470km2。全縣內外交通便利,縣、鄉、村各級道路已完善暢通。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最高海拔位于東北部的龍塘山,海拔1690.7m,最低海拔666m,位于漣江河縣境出口的打場寨。縣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900~1300m之間。惠水縣屬中亞熱帶黔中高原黃壤帶區,由于受地質結構巖性的影響,區內共有5個土類、11個亞類、44個土屬、122個土種,主要土類有石灰土、黃壤、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以石灰土和黃壤為主,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46.54%和40.11%。惠水縣位于苗嶺南側,所有河流屬珠江流域紅水河水系,縣內主要河流有漣江河、壩王河及曹渡河支河。漣江河在惠水境內長89.5km,匯水面積1181km2,漣江河支流及二級支流在境內長95.5km,壩王河在惠水縣內長66.5km,匯水面積900.7km2。惠水縣自然植被主要分布的是常綠闊葉次生林、人工馬尾松林、落葉闊葉(混交)次生林、灌叢、灌草叢(草坡)及農業植被。
2 森林生態產業發展現狀
2.1 森林面積不斷提高 近幾年來惠水縣全力推進石漠化工程治理、退耕還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低效低產林改造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以及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森林面積總量得到較大提升。截止2019年,全縣林地面積為156820km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1.93%。
2.2 多類型產業共同發展 除了森林面積增加之外,還表現在實現了多種類型森林產業的共同發展,現已有210余家花卉企業落戶。調查已發展的特色經濟林面積2764.69km2,主要產業是油茶、茶樹、核桃和刺梨。油茶面積13.74km2,茶樹面積2126.06km2,核桃面積554.12km2,刺梨面積70.77km2。惠水縣已發展全縣已發展林下經濟面積5586.67km2,其中林下種植113.33km2、林下養殖820km2、林產品采集3853.33km2、森林景觀利用面積800km2。
3 未利用的森林生態產業資源現狀
惠水縣森林資源豐富,林地總面積為155336.54km2,其中:有林地90148.05km2,占林地面積的58.03%;疏林地41.0704km2;灌木林地62915.0434km2。適宜林下種植產業1551.15km2;適宜林下養殖面積4238.15km2;適宜發展森林康養面積645.26km2,適宜發展珍貴林木培育面積21282.63km2,適宜發展菌材林資源面積2558.25km2,竹林資源面積341.91km2。
4 森林生態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城市建設發展的沖擊 森林生態產業發展所需勞動力主要來自于農村,且大多為當地村民,隨著黔中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惠水縣作為黔中經濟區的核心區之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提供就業機會逐漸增多,經濟收益見效快,農村勞動力大多數都不精通森林生態產業經營技術,相較于目前成熟度較低、成效較慢的森林生態產業,當地農民更愿意選擇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森林用地的使用將會越來越明顯,勞動力和森林面積越來越少,將很大程度制約森林生態產業發展的規模和經濟效益。
4.2 森林生態產業資源條件局限 惠水縣位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南邊坡邊緣,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最高海拔位于東北部的龍塘山,海拔1690.7m,最低海拔666m,位于漣江河縣境出口的打場寨。惠水縣大多為巖溶地貌,生態脆弱,全縣次生灌木林地較多,中、幼林占比高,惠水縣幼齡林61141.70km2,中齡林23242.87km2,近熟林4626.32km2,成熟林841.33km2。幼齡林比重較大,而近成過熟林比重很小,就商品林而言,可利用資源很少;絕大部分森林的生態功能較差,如果大力發展一定規模林下種植和養殖,將會對森林造成較大的破壞,因此,可有效發展森林生態產業、發揮經濟效應的森林面積較少。
4.3 發展層次低 目前,全縣雖然發展了一定規模的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珍貴林木和特色經濟林等方面的產業。但旅游開發大多停留在觀光、游玩的層面,產品開發特色不強,景區發展落后,旅游附加值不高,缺乏競爭力;唯一的百鳥河數字小鎮森林康養試點基地尚在起步階段,還不能成為康養、度假、會議等高層次的旅游景區,康養基地服務設施沒有形成體系;其他產業中,林下種養殖規模小,經濟收益不高。特色經濟林的產業產量低,嚴重缺乏管護,經濟果林大多沒有進行精細化的管理,經濟效益低。
4.4 人才缺乏 對大多數惠水縣從事林業產業的工作者來說,森林生態產業是一個全新的事業,產業觀念的提升、素質能力的提高等都是嶄新的課題,短期內難以解決。森林生態產業發展相關專業人才缺乏,導致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產業形成規模難度加大,產業發展粗放,市場開發程度低,經濟效益低。
5 森林生態產業發展機遇
5.1 政策支持力度大 自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理念之一以來,林業迅速進入黃金發展的新時代,林業產業不再是過去簡單定義的“木頭產業”,而是生態產業、綠色產業,“科學家預言,未來生物經濟將取代信息經濟,生物產業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封加平表示,林業產業向生物產業轉型,是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潛力所在,這為森林生態產業帶來極大的機遇和提供了理論自信。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生態建設工作。2019年惠水縣開展森林生態產業資源大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全縣森林生態產業資源現狀,摸清全縣森林生態產業資源家底,進一步發現、拓展、整合森林生態產業資源,加快推進森林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做優“大生態”,助力“大扶貧”,目的是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奠定堅實基礎。這為森林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準確、強大的數據支撐。
5.2 市場需求迫切 惠水縣作為省會城市衛星城市之一,在高科技、信息化的背景下,快速發展的經濟使得這個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逐漸提高,腦力處于過勞狀態的人們越來越多,久居城市的人們越來越渴望回歸自然,走進森林,同時,快餐式的飲食方式帶來的健康隱患,使人們越來越追求原生態、高質量的精品林農產品,崇尚生命、回歸自然將成為人們最為迫切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而這些,正是發展森林生態產業的新機遇。
6 森林生態產業發展對策
6.1 全面提升森林質量 針對不同的森林類型做好質量精準提升,解決森林生態保護中民生政策及技術路徑選擇問題,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造福林區、林農,林業部門應積極主動推動實現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轉型升級。
6.2 發展多種模式森林生態產業格局 依托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冬暖夏涼的氣候優勢,抓好現有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森林公園等森林質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和森林人家的發展,大力推進植樹造林,恢復再現鄉村過去的原有風貌,在此基礎上,改善林種樹種結構,整體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廣植彩葉樹種,打造不同季節的森林景觀,讓鄉村更生態宜居,推動鄉村綠化,增進綠色惠民,同時吸引貴陽市區甚至全省內外游客青睞。逐步形成以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為核心,多種形式發展的大格局。
6.3 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當今社會,知識經濟進一步發展,人才已成為任何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林業產業發展的新時期,要確保森林生態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僅需要引進專業的管理型人才,高精尖的專業技術人才,還需要結合惠水縣當地勞動力的務農條件、文化水平等實際情況,培養一批專業、高質量的勞動力。對于惠水縣來說,森林生態產業是一種新型產業,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大。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制度,發掘人才潛能,提高人才的核心價值,為森林生態進一步發展增添活力。
6.4 加大資金投入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的模式,鼓勵公司+農戶合作模式、鼓勵規模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依靠市場機制籌措資金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形成多元投資、多元經營的良性發展。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電商技術的現代產業,打開森林生態產業產品的市場宣傳、銷售渠道。
7 展望
發展森林生態產業將是惠水縣林業產業轉型的一大創舉,是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決戰林業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依托貴州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三塊長板,科學規劃、發展生態特色、打造精品、做優做強,努力形成多種發展惠水模式,實現森林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貴州省森林生態產業發展的窗口之一。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