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康
摘 要:什么叫作體育新課程?所謂新課程就是不同于傳統體育教學的模式,體育課堂更符合新課程的改革。體育新課程的提出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體育新課程教學是必然的,傳統的以教學生基礎的體育知識為目標的體育課堂已經被淘汰,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育核心素養更為關鍵。在此,分析和探討了體育新課程下的小學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策略。
關鍵詞:體育新課程;小學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相對容易。體育作為一門延展性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受到了多方的重視,利用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是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者應該關注的,要強化學生對各種體育技能的認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體育技能教學中的特性
1.體育技能教學的整體性
體育技能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單憑一節課或者幾節課的訓練難以達成這一目標。體育新課程的提出要求教師更加重視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提升,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鋪墊基礎。體育技能不是單一存在的,每一種體育技能都有對應的功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體育技能教學的整體性,實現各體育技能教學的融合。比如,球類的體育技能教學和跑步體育技能教學實現的教學意義是不一樣的,而將球類教學與跑步教學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整體技能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不能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損害另外的價值,如不能為了鍛煉學生的意志力而強迫學生參與訓練,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2.體育技能教學的差異性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競技運動的運用最為廣泛,教師也是以這一內容為主要目標對學生進行技能的訓練,完全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體育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掌握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理解學生在具體運動中呈現出來的差異,特別是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體育新課程理念下的運動技能教學應堅持這樣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將體育技能教學中的差異性重視起來,如教師在開展短跑教學的時候,要尊重男女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對體育運動一直保持熱情。
二、體育新課程下的小學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策略
1.模式多樣化,激發興趣
小學生喜歡新鮮的事物,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運用多樣化的體育技能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體育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師創新教學,強化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的趣味性,喚起學生參與運動的意識和積極性。比如,在“足球”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讓整個班級的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就地坐下,教師手拿足球站在中間,引導學生說出足球運動的一些技能和注意方式,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并邀請學生走到中間進行示范。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各小組進行足球的傳球接力,看哪個小組的用時最短。在這個小組比賽中,學生練習了踢腿屈膝的運球方法,在運球過程中掌握了力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足球運動技能。
2.教學目標的細化,促進時效
小學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應是循序漸進的,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好課程,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比如,在“快速跑”教學中,教師要細化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跑步的技能。首先教師要將基礎的內容呈現出來,第一步是開展輔助的練習:原地擺臂練習、原地擺臂小跑步、原地擺臂高抬腿等,利用這些細化的目標讓學生對之后的學習目標充滿期待。第二步,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原地小跑步,循序漸進地拉長跑步的距離,引導并運用第一步的技能和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每一步的目標都很明確,大大縮短了體育課堂教學的時間,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跑步技能的提升。
3.恰當的講解和示范
體育教師是整個課堂的核心,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開展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有緊密的聯系。要想在體育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教師要多做帶頭示范,恰當的講解和示范會讓學生更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比如,有的體育課理論知識點比較多,教師就可以收集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用多媒體的方式將知識點呈現出來,結合動圖讓運動技能的理論知識點更明確。然后教師再進行親身示范,將各個動作更準確地呈現出來。比如,籃球教學主要是鍛煉學生跑、跳、投等基本運動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籃球場將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貫地示范出來,在呈現籃球運動技能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有助于學生籃球運動技能的掌握。
三、結語
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技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同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體育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要著重訓練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給教師提供教學參考,形成系統的體育運動技能教學,實現學生的多維度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松,侍崇艷,王萍.對新課程背景下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的理性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6):96-97,109.
[2]邵建華.融合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學體育游戲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0(6):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