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摘 要: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為分析對象,首先概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意義,然后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接著闡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論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的對策,以便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學生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的概述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蓬勃發展,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站在新形勢下,為了順應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積極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從教師素質、教學方法、課程資源、評價機制等多方面開展改革工作,以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初中生茁壯成長。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可以提高廣大思想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有助于引導教師自我反思,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最終實現專業化的快速發展。
2.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初中道德與法治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核心理念,教學改革不僅關注教師,更關注學生,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愿,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道德與法治課未受重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許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并不感興趣,致使道德與法治課地位不高。根據調查顯示,只有20%的學生明確表示自身喜歡道德與法治課,有70%的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沒有任何感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提升考試分數。由此可見,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夠豐富,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不密切,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受挫。
2.教師教學設計不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設計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教學設計也是初中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教學設計缺乏互動性,致使教學內容缺乏吸引性。在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夠完善,依舊缺乏教學互動環節。
3.教學方式陳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倡導自由、合作式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在實踐中總結教學經驗,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受到各項因素制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應試教育影響,傳統的教學方式仍然不符合教學改革精神。例如,在被問及教師教學方法是否有所改變時,有50%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方法改革失敗,教學方式依舊單一。
4.評價方式單一。在道德與法治改革中,改革必須擁有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片面強調學生的考試分數無益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分數依舊是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高達60%的教師將成績作為最主要的評價依據。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傳統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我國出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方案,強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堅持科學的思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目前,絕大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認為,經過教學改革適應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已經初具成效。但是,通過課堂聽課發現,有一部分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機械訓練依舊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教師對教學改革要求認識不到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膚淺的教學改革認知也導致教師消極應對教學改革,繼續走傳統教學之路。與此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培訓也不理想,多數培訓都是簡單的集中授課,只是讓教師從表面上了解教學改革方向,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由此可見,盡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正在極力推行改革,但是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影響,一些教師并不能真正理解改革要求,缺乏改革動力,對改革內涵只停留在表面,教學改革效果不甚理想。
2.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習能力不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改革中,教師的素質會影響到改革質量,改革也要求教師擁有更強的綜合實力。目前,絕大多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已經達到了學歷要求,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并沒有更新,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非常傳統。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改革的新教材添加了許多新內容,雖然參考書對新內容擁有非常詳細的介紹,但是一些教師的教育知識體系落后,無法準確掌握新知識點的精髓,教學效果低下。
3.學生不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學內容本身的理論性也影響到學生學習積極性。目前,僅有少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感興趣,很多學生只是為了應對考試才不得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豐富,對學生成長具有極大益處,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各項道德與法治理論也在逐步加深,一些教師只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教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缺乏聯系,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理論堆砌,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了厭惡情緒,缺乏學習激情。
4.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我國在大力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但是我國依舊采用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教學體制,應試教育更加突出考試選拔人才的功能,因此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會產生負面影響。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傳統的評價模式根深蒂固,考試分數依舊是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例如,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會主動采用激勵性語言,缺乏評價過程,評價更多的是以最終分數為定論。
5.對新課程資源的開發乏力。課程資源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石,豐富的課程資源將極大提升教學改革的成效。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中可以看出,許多學校將教學課程改革的教材作為學習的補充教材,并沒有充分挖掘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教材的潛力,制約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質量。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對策
(一)認真落實課改精神
1.政府部門需要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經費是推進改革的重要保障因素,一些地方由于經費不到位導致改革課程資源滯后,教師培訓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大綱要求,改革更加突出教學的實踐性和探究性,需要校內外各項資源支撐。為此,教育部門需要加大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關注度,保障教學改革所需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此同時,教育部門還需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師培訓,在培訓經費上予以傾斜,使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參加到各種級別的培訓之中,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教育部門還需要制定培訓規劃,以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轉變社會觀念,獲得社會支持。在應試教育理念之下,許多家長仍然以學生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最終標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中,家長陳舊的觀念勢必會影響到改革進度,會影響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的成敗。為此,家長和全社會都必須轉變觀念,消除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負面認知。與此同時,學校還需要加強教育宣傳,在學校內部大力弘揚道德與法治美德,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道德失范現象,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優化教學設計
1.優化教學目標設計。為了落實教學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為此,筆者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設計,將教學目標分成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三大層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所有教學任務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還需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明確學科知識結構體系,需要剖析教材內容的基本結構,建立系統化的教學體系。與此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必須明確教學任務,為每堂課設置具體的教學任務,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必須優化教材,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優化教學方法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例如討論法、講授法等。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一些新的方法也進入了教師的視野,例如翻轉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為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重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基礎知識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可以采用討論法和探究式教學方法,對于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和講授法。
(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1.加大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改革中,校本課程是教學的重要基石,校本課程也是教學改革依賴的重要教學材料。為此,學校需要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使所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都參與到教材的編制之中,同時也需要聽取學生的意見。
2.開發校際課程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中,改革不是一個學校,而是全國所有學校,為此學校可以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可以借鑒其他學校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的有益成果,加強校際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的投入,同時還可以提升改革的質量。
3.積極開發在線課堂。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間的結合度越來越高。在推進教學改革時,初中道德與法治也需要積極開發在線課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教師可以將自身的學習心得和學習建議放置在微博、微課上。
(四)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
1.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機制。為提升改革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需要改革評價機制,探索多元化的學生評價。在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除了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外,還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調查研究情況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機制。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只關注教師的教學成果,常常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教師教學成果相關聯,這種僵化的教師評價機制無法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為此,教師評價機制可以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以邀請校長、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到教師評價之中,使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取自身教學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五、結語
為了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認真落實教改精神,需要優化教學設計,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建立發展性的評價機制,以便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王惠.初中政治思想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研究[J]. 東西南北(教育),2019(9):230.
[2]周旭忠.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初中思政教學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0(2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