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



摘? ?要: 以深度學習為視角,審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現狀,可以發現:教師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總體狀況較好,但從各因子特征著眼,仍存在教學行為與應然理想有差距等問題。因之,本文提出:教師應在改進教學方法、增進師生關系、轉變教學態度等方面,進行改進,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深度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2019年《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落地,各級各類學校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一年來,政策驅動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取得若干成效,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廣大思政課教師積極推進線上線下課堂教學一體化新探索,思政課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的效應顯著。但從各高校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手段單調,教材內容重復,課堂氣氛沉悶,課程深度、廣度、寬度不足,授課班級規模較大等現象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思政課該如何上?有學者提出:“有效的大學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學習。尤其是像思政課這類以培養學生思想素養,以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標的素質課程,需要教師引導大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才能完全實現課程教學目標。”[1](54-59)本研究以深度學習理論為分析架構,對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教學態度進行檢視,以比較全面地把握教師的教學現狀,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二、研究框架設計與實施
1.問卷編制
在以往研究中,大多數研究者在文中直接基于自身教學經驗或通過實證調查分析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實質上是研究前提假設的缺失。筆者根據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的教師在課堂中激發學生深度學習水平應有的教學態度、行為等理論[2](3),歸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教學態度等五個一階因子。
2.調查實施
筆者以浙江省內6所省部屬高校思政課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35份,最終回收問卷135份,回收率為100%,剔除無效問卷1份,得到有效問卷134份,有效率為99.3%。基本情況詳見表1。
3.信效度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教師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發現:問卷克隆巴赫系數為0.76,表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各因子間內部一致性較高(見表2);各因子與總量表顯著相關,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教學態度各因子間相關系數小于總量表的相關系數,表明問卷結構比較合理(見表3)。
三、研究結果分析
問卷由五個因子構成,總計21道測題。從表4可以發現:樣本在課堂教學現狀得分均值為3.83,表明教師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總體現狀較好;五個因子的平均得分分別為3.83、3.70、4.01、3.55、4.05,均高于中位數3,表明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及教學態度等五個方面表現水平均比較良好。
為了進一步揭示教師在具體項目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生態度、教學評價和教學態度情況,筆者將五個因子各測題的得分進行均值和標準差計算。
1.教學目標維度分析
教學目標得分均值從高到低的題項依次為測題8、測題6、測題17、測題13和測題12,均值分別為4.59、4.47、4.41、3.01、2.50。其中除測題12外,其余測題得分均值均大于中位數3,表明總體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于教學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即以注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提升而非知識識記為教學目標。
其中,測題6中分別有74%和26%的教師對“我不希望我教出來的學生只會背書本知識”表示完全認同和比較認同,表明在教學目標中教師不滿足于學生只做到對知識的識記,期待引導他們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層級。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應然理想存在差距,因為在測題12中,近30%的教師表示“我覺得老師的任務是教授學生知識,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要靠學生自己課后領悟”。
2.教學方法維度分析
為了解當前思政課教師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而采用的教學方法的情況,本研究在教學方法因子下設置了5道測題。測題14與測題15主要了解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采用的具體教學方法。測題14“我經常以案例或者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中,有73.5%的教師表示完全認同。測題15“我經常組織學生針對課程相關社會熱點進行辯論或者小組討論”中,分別有29.9%的教師表示完全符合,49.5%的教師表示符合。可見,大部分教師常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或小組討論。上述兩道測題反映出大多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樣教學方法和形式,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發現并不理想。測題2、9、10主要從學生課堂行為的反饋了解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情況。這3道題為反向題型,它們的得分均值分別為3.93、3.72、3.92,表明總體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行為處于低層次水平,從另一側面表現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當,未能有效促進學生發生深度學習行為。
3.師生關系維度分析
師生關系的4道測題均值都高于中位數3,其中在測題19“在課堂上,我覺得我更像是一個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的同學”上得分最高,均值為4.37;測題18“在課間或課后,我主動詢問學生對于教學形式的適應程度”分數較低,均值為3.18。表明總體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致力于打造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以此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具體來看,測題1中,在當學生對授課內容理解有偏差的假設前提下,70.9%的教師選擇與學生進行輔導直至達成共識。測題16“我想方設法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見解教師學生”,在該測題中,分別有40.3%和52.2%的教師對此情況表示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在測題19中,98.6%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上,我覺得我更像是一個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的同學”。可見,上述三道測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師致力于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但是我們發現在此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測題18中,有24.6%的教師表示在課間或課后不會主動詢問學生對于教學形式的適應程度。
4.教學評價維度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評價情況,在教學評價因子下設置了3道測題,其中測題21“我的課程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這是終結性評價,主要了解教師在課程考試中對學生的考查內容。該題中分別有57.5%和34%的教師表示比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表明絕大多數教師在課程考試中不僅僅測量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更多的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這正是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這在測題7中也有體現,測題7主要了解教師對待課程的考核情況,該題中分別有53%和43%的教師對其課程能夠考查學生對實際問題或者時間的綜合分析能力表示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表明大多教師認為他們的課程考核方式能夠考查學生對實際問題或事件的綜合分析能力。
5.教學態度維度分析
考慮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態度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弱化作用,進行影響學生深度學習,我們在教學態度因子下設置了4道測題,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情況。通過均值計算,測題3、4、5、20得分均值高于中位數3,表明教師教學態度的情況總體較好。
具體來看,測題3、測題5和測題20主要了解教師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態度。其中,在測題3“其實我不想上課”和測題5“上課讓我感到心理疲憊”中,分別有84.8%和70.1%的教師對此持不贊同態度。在測題20中,88.9%的教師表示“站在講臺上我總是會精神抖擻”。測題4“如果學生對課程學習漠不關心,我也就失去了講課的興趣”,主要了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態度,分別有35.1%和23.9%的教師表示比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值得注意的是,有14.7%的教師表示不確定,28.4%的教師表示此情況較為符合,說明當前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受到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導致教師的教學態度發生了變化。
四、建議
從教師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發現,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現狀總體情況較好,但在各因子的特征分析中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干預,以此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基于以上發現,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但實際效果不理想,未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生深度學習行為。因此,教師有必要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理論聯系實際以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借助網絡、多媒體、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與現實性,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采取課堂講授、參觀調查、主體發言、小組討論、辯論等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以此促進其深度學習,達到師生共鳴的良好教學效果。
2.增進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系方面,我們發現總體水平較高,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致力于打造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以此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但在調查中,部分教師表示在課間或課后不會主動詢問學生對于教學形式的適應程度。我們認為,學生對于教學形式的適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深度學習產生影響,倘若學生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表現出不適應,那么會制約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和學生交流溝通,聽取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3.轉變教學態度
在教學態度方面,我們發現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態度的情況總體較好。但是部分教師表示授課過程中的教學態度會受到學生課堂表現的影響,當學生課程學習表現不佳時,會失去講課的興趣。對此,我們有必要端正部分教師的教學態度,提出以下對策: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綜合素質,主動好學,謙虛進取。教學態度是教師在自身價值觀、道德觀的基礎上對教學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教師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有助于形成更加積極的教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李海芬,劉培峰等.基于深度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與學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9(2).
[2]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學習的7種有利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本文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深度學習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8GXSZ020YB)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