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澤群
摘? ?要: 克拉申的輸入理論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對二語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一個解釋全面又很具爭議性的理論。對關于輸入理論的國內英語教學研究與應用現狀進行了綜述性的總結,從輸入假說的理論概述、輸入假說的研究與教學應用兩方面做了系統(tǒng)闡述,并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輸入理論? ?英語教學? ?語言教學
1.引言
克拉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輸入假說,在二語教學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在聽說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克拉申提出的輸入理論,是由五個相互聯系的假說構成的。克拉申認為學習者學習二語有兩種途徑:學習和習得。習得和學得是兩個獨立的過程,這兩個過程不能互相轉化。克拉申認為習得一門語言的唯一途徑是學習者獲得足夠的可理解輸入。他將可理解輸入定義為“i+1”,“i”代表學習者當前的水平,“1”代表學習者當前水平和目標水平之間的距離。輸入難度在“i+1”,即輸入總體難度既不超過學習者的現有能力,又包含學習者現有水平的內容。除此之外,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
自理論引進以來,國內學者對其進行了廣泛的實踐與探討,理論運用成果的涉及范圍很廣,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其進行綜合性論述。本文基于1994年至2020年中國知網上能檢索到的所有關于克拉申輸入理論研究與英語教學的核心期刊共21篇,對這些研究與應用進行梳理,總結成績、發(fā)現不足,為今后外語學習理論的引進、研究及應用提供借鑒。
筆者以輸入理論/輸入假說為關鍵詞搜索國內核心期刊,總共搜索出21條結果。其后,筆者根據研究主題和內容,將搜索出的論文分成了兩大類,分別是實證研究研究及非實證研究。經過統(tǒng)計后結果如下:實證研究總共3篇,占研究總數的14.3%;非實證研究總共18篇,占研究總數的85.7%。
從中可以看出,國內輸入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比較少,且實證研究的研究對象均為大學生,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結果發(fā)現通過恰當的方法提高輸入的數量與質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吳朋(2001)與朱昱(2006)均采用了以閱讀為主要的輸入方式,以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前后測對比實驗,研究發(fā)現,以閱讀為主要方式,增加二語輸入量,在一段時間之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二語成績和二語學習興趣,朱昱還提出了“最佳閱讀輸入”的概念,認為恰當把握輸入材料的難度和相關度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來,筆者將21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討論:研究內容、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2.研究內容
根據收集到的論文的主題和內容,筆者將其分成了三大類,分別是:輸入理論指導下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輸入理論指導下教師教學研究及輸入理論指導下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其中,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3篇,占研究總數的14.3%;教師教學研究15篇,占研究總數的71.4%;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3篇,占研究總數的14.3%。
第一,輸入理論指導下的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在輸入理論的指導下,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側重通過可理解輸入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白云紅(2009)從學生學習的情感角度理解并應用輸入理論。她認為學習動機和學習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十分重要,為了避免之前學習經歷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輸入的可理解性十分重要,但同時要避免“i+0”的情況出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情感過濾,促進語言習得。朱敏華(2017)認為“尋找‘真實的語言輸入‘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務必放棄將教師和書本置于教學活動核心位置的傳統(tǒng)教學做法,旨在讓學生步入‘意義學習,即使學習者行為、態(tài)度、個性等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朱敏華,2017)”。
第二,輸入理論指導下的教師教學研究。楊黨玲、李民權(2004)認為輸入理論研究應結合輸出理論及互動假說,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提高輸入質量,減少學生的情感過濾,提高二語習得效率。初宏宇(2010)提出利用有效輸入增強學生寫作能力,且強調背誦的作用。背誦輸入是可理解輸入,是一種主動輸入的過程。背誦不僅可以克服漢語負遷移,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外語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克服焦慮心理。覃繼良(2003)認為語言輸入源應該包括靜態(tài)語言輸入源(無生命,如教材文本)和動態(tài)語言輸入源(有生命,如教師、學生),他提出應該豐富靜態(tài)語言輸入源,同時優(yōu)化動態(tài)語言輸入源,從教師做起,盡量使用目標語授課。教師應盡量使用標準的發(fā)音和語法正確的語句;在學生進行互動發(fā)言和交流時,應該及時修正他們出現的錯誤。李國英(2005)認為我國外語學習者都是在漢語環(huán)境中習得外語的,若把漢語視為學外語障礙,則在教學活動中不許使用漢語,勢必影響外語的學習。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專業(yè)水平,鉆研教學理論,通過有技巧有質量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二語學習水平。
第三,輸入理論指導下的現代教學技術運用。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直觀的視聽體驗,促進課堂師生雙向互動,使學生獲得難易適中的語言輸入并經常運用于交際活動之中,提高輸入質量。陳映紅,劉正光(2013)認為使用英語字幕輔助英語寫作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興趣,幫助學生內化英語篇章結構,充實英語寫作內容,改進寫作語言表達及強化學生跨文化意識”(陳映紅,劉正光,2013)。但黃霞,王麗娟(2011)認為,相對于漫無目的和質量參差不齊的網絡英語寫作資料,語料庫的建立,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探索式、發(fā)現式、驗證式”的學習模式,這樣學習者認知圖示的建構和重構是可以在語料庫的應用中得到強化的。
3.研究評述
3.1取得的成就
輸入理論指導下教學模式的研究十分系統(tǒng)、全面。輸入理論自引進以來,就收到了廣大一線教師學者的普遍關注,為了將其應用于教學中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者們對其在各教學階段的應用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和設計。從課前導入到課后練習都與輸入和輸出理論緊密聯合,形成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系統(tǒng)。
輸入理論與各種教學手段有機結合。除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造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可理解輸入外,學者還關注在使用電影作為輸入時字幕的使用。教師的語言是課堂輸入的重要來源,無論是二語的輸入還是使用母語進行輔助輸入,學者都在研究后給出了科學的建議,要求教師的二語輸入更加真實地道,使用母語輸入增加二語輸入的可理解性與趣味性。教師要與時代緊密結合,學會使用資源庫和語料庫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3.2存在的問題
研究對象單調。當前輸入理論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和高職生,很少涉及基礎教育階段,有可能是因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與教師的學業(yè)都十分繁重。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和高職生已經經過高考的洗禮,有尚且不錯的英語基礎,且這個群體存在的英語學習問題,是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存在并延續(xù)的。例如聽說能力薄弱、詞匯量少、學習興趣缺缺、寫作能力差等。因此,只將目光集中于大學生群體,有些“舍本逐末”的意思。且大學課堂與英語課程安排在各校之間有較大的差異,且實證研究會對實驗班進行一些實驗處理,因此,研究結果的橫向推廣性不強,縱向推廣性更值得商榷。
對輸入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翁燕珩(2006)認為“i”作為學習者當前的學習水平是變化的,“1”應當隨之變化,公式中的變量太多,難以實現。王麗萍(2007)認為克拉申的理論是基于小論據作出大結論,理論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但仍然有些漏洞,呼吁教師及學者在實踐中促進理論的發(fā)展。這些問題提出后,學者的研究卻是淺嘗輒止。如何確定學生的當前水平,又如何把握“1”,是通過學生日常的作業(yè)進行評定,還是平時的考試呢?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例,如果學生已經通過四級考試,并且考了450分,那么英語四級就是他的“i”嗎?他的“i+1”是英語四級550分的水平,還是650分的水平?且一個班級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兼顧各階段學生學習的需求呢?有一種解決方案,即進行分級教學,且定期進行考試,允許學生在不同的等級間流動。理論模型十分理想,只是尚未有實證研究考證,且對學校管理也是一項挑戰(zhàn)。
4.結語
克拉申的輸入理論較全面地將學習者的外部輸入與內部學習機制結合,探討了促進二語學習的內外條件,并因較強的實踐性廣受歡迎。但國內對其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并不多,且集中于探討語言輸入。國內以輸入理論為指導的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較豐富,成果十分卓著,但研究對象多為大學生。
筆者認為,國內以輸入理論為指導的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成果較豐富,且具有實踐性與科學性,未來應將理論的研究對象向基礎教育轉移,解決基礎教育中“聾啞”英語等實際問題,豐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翁燕珩.第二語言習得“輸入假說”評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04):142-144.
[2]朱昱.最佳閱讀輸入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06(11):185-186.
[3]白云紅.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設”理論與大學公共外語聽說教學[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11(06):122-125.
[4]卓楊.英文電影在高職高專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33(29):40-42.
[5]溫晉方.外籍教師對實現i+l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01):65-67.
[6]初宏宇.注重有效輸入,促進外語寫作語言的嫻熟[J].中國成人教育,2010(04):129-130.
[7]楊旗.輸入假設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J].學術界,2010(05):167-172+288.
[8]初宏宇.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框架下的商務英語寫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157.
[9]黃霞,王麗娟.Krashen輸入假說對于自建英語寫作教學語料庫的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03):126-127.
[10]黃懷飛,李榮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起始年齡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146-151.
[11]王憲.英語專業(yè)精讀教學的文化輸入理據及實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4S2):55-58.
[12]徐秀華,高衛(wèi)華.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J].教育與職業(yè),2007(08):166-167.
[13]葉海英.從“輸入假說”理論看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文學導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S1):278-280.
[14]宋艷梅,王春玲,張艷玲.嵌入式英文報刊教學初探——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5(20):186-188.
[15]康敬群.輸入假說對成人外語教學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8(08):182-183.
[16]李國英.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與我國外語教學[J].高教探索,2005(01):75-76.
[17]張興.談輸入、輸出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7(09):74-75.
[18]蔣敏.輸入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信息加工模式對閱讀教學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3(08):28-29.
[19]楊春霞.克拉申輸入理論與二語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9(04):149-150.
[20]張秀梅,馬春蘭.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09(23):125-126.
[21]柯文雄,蔣偉.《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課堂教學設計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S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