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版圖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朝代。作為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植物紋樣之一,卷草紋的形成與發展不僅體現植物紋樣的演變過程,而且還代表了當時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審美風格。本文以唐代卷草紋樣為研究對象,以史料記載和理論為支撐,采用圖像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對整個唐代卷草紋樣的發展脈絡、造型結構、風格特點、文化內涵四大維度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索卷草紋這一傳統紋樣的演變過程、形態結構與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并思考將卷草紋樣應用到現代設計中的可能性。
關鍵詞:唐代;卷草紋;形態
中圖分類號: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1 唐代卷草紋樣的形態演變
卷草紋又被稱為“蔓草紋”“穿枝紋”“纏枝紋”,在秦漢時期的《漢代·禮樂志》中對卷草紋有“蔓蔓日茂”的描述[1]。它是由傳統的云藻紋演變而來,是以“S”形的波狀曲線和其他圖案進行組合而成的紋樣,卷曲、纏繞為其基本特征。在唐朝隨著絲綢之路的延伸,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映射出當時雄渾大氣的藝術審美觀。唐朝存續近三百年間,人口增長,工商業發達,當時廣州是對外貿易的中心,揚州是國內貿易的中心,敦煌為中西交通的樞紐。這一時期植物紋樣占絕對的優勢地位,這與當時佛教的盛行有關。隨著佛教的興起,有著“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寓意的卷草紋樣開始大范圍流行起來,并且直接影響到工匠的圖形設計。富麗華美的卷草紋變化無窮、大氣繁復、色彩濃艷,在器具、服飾、壁畫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反映出唐朝生機盎然的蓬勃景象。卷草紋由幾何曲線骨骼和花草圖案結合而成,兩者是組成卷草紋樣的核心,幾何曲線正反相切,或者扭曲纏繞不斷向四周任意延伸,與其他傳統紋樣相比更優雅歡快、圓潤流暢,真實而又簡練地展現了植物的形態變化,激發人的共鳴和聯想。
在各地區的紋飾中以敦煌石窟的卷草紋最為豐富,敦煌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節點,石窟中的圖案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承繼關系明確,發展脈絡清晰,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卷草紋的發展演變史。唐朝分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每個時期卷草紋樣都有不同的特點。
1.1 初唐的簡潔纖秀
初唐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卷草紋樣,是葡萄石榴卷草紋、蓮花卷草紋和百花卷草紋,三類各有特色又互相影響。葡萄石榴卷草紋,中心有一條明確的連續“S”形骨架,兩側展現出少量且稀疏的葉片,單元紋飾為葡萄串或石榴的切面,卷葉合包住露籽的石榴,吉祥紋樣中的“榴開百子”就源于此處[2]。蓮花卷草紋,細長的卷葉連接成波狀骨架,卷葉逐漸增多,從兩側各分支開出大蓮花,在骨架上還附著小蓮花和小石榴。百花卷草紋是結合多種花型的一種紋飾,沒有固定的花卉種類,花卉細長,取蘭花、蓮花等特點,骨架上布滿細長的卷葉。形態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不再是單單伸出一朵花和主干相連,而是有了明確的分支,或者說分支開始延長并且也有了自己的弧度。可以說初唐沿襲了隋朝的裝飾藝術風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解和變化,花型逐漸變大,卷葉葉端已經開始變得肥大多裂,同時在造型審美、繪制技法和色彩表現上都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但與盛唐相比,還沒有形成完全標準的樣式。
1.2 盛唐的渾厚繁復
盛唐時期經濟空前繁榮,卷草紋樣是當時種類最為豐富的紋飾圖案,由初唐的石榴卷草、百花卷草演化而來。莫高窟的217窟單枝石榴卷草邊紋飾,整體流線相比于初唐更加平滑,有流動性,卷葉稀疏但厚實,石榴形如鳳梨,在周圍襯托卷草葉紋,此為盛唐早期樣式。石榴卷草紋的主體波形骨架從一條線變為兩線并行,再到多條延伸,上下起伏且分布均衡,更加自由和流暢,側旁伸展出許多小分支,分支上即石榴卷草形象。盛唐的石榴不僅僅是剖面形象,還有正面、背面形象,周圍包裹著的卷葉也從一層添加為多層,葉型肥碩寬大,出現正側面的翻轉并且用不同的顏色拉開前后空間關系。到了極盛時期,例如大葉石榴卷草紋邊飾甚至完全隱藏了枝蔓骨架,每一段的卷草中都伸出一片長葉,兩組葉片首尾相接組成卷草,葉片寬大厚重,翻轉自如。在許多出土文物中也能看到這類繁華富麗裝飾紋樣的運用,例如四川出土的唐卷草生肖紋金腰帶、陜西西安出土的唐鴛鴦卷草紋金碗、陜西咸陽出土的唐鴛鴦蔓草紋金壺等等。
1.3 中晚唐的清淡雅致
與盛唐相比,中晚唐時期的卷草紋樣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在應用中逐漸棄繁從簡,雅致秀麗,但也少了幾分生氣。從關友惠的《敦煌裝飾圖案》中的石榴卷草紋可以看出,中心的波形骨架從清晰變得模糊,逐漸被卷葉遮擋,失去其嚴密的規律性,節奏動感不明顯。兩側花朵石榴圖案變得更大,擠壓畫面甚至超出了邊框,數個小葉任意伸展,花枝比較自由。
2 唐代卷草紋樣的造型內容和組織形式
卷草紋在圖案題材上屬于植物紋樣,因此在構成特點上一般以植物的莖作為主要骨架,輔以花與卷曲的葉進行創作。一般以造型內容和組織形式進行分類。
2.1 造型內容
造型內容又分為抽象形卷草紋和具象形卷草紋,抽象卷草紋類似于渦旋紋,以中心骨骼為主,共分為5類。第一類為單組葉片波狀骨式,是首尾相接的“S”形曲線不斷連綿而成;第二類為雙組葉片波狀骨式,是在主莖上加入兩組圓弧曲線;第三類為雙波線交杵骨式,兩個波狀的主莖在不同側面相互纏繞,強調纏繞與相交,相比于之前的骨式,交杵型卷草紋產生了前后空間關系,并且會把主要的形象放在中間;第四類為波狀環形骨式,在主體波線的兩邊各有兩組相互對稱的曲線,并且會封閉成環形;第五種為自由波狀骨式,不局限于固定的傳統波長的曲線,可以自由發揮,講究節奏性和婉轉自如的韻律。具象的卷草紋不僅僅是枝葉的變化,還會根據寓意加入其他造型主題,例如加入吉祥文字如“吉”“壽”“喜”等,形成一幅完整和諧的作品。如唐代大智禪師碑側卷草紋,骨式圓潤波動,飾有大量的卷葉紋樣,每一組波線間配以化佛、獅子和鳥獸圖案,氣勢華美,勻稱和諧。卷草牡丹紋象征富貴;石榴卷草紋象征子孫興旺;蓮花卷草紋在佛教上象征輪回與永生;鳳鳥卷草紋象征高貴秀麗等等,這些豐富多樣的造型與卷草紋搭配相得益彰[3]。唐代的卷草紋飾通常與花卉結合,尤其是牡丹與蓮花,這種富麗堂皇的花朵形象一般用于畫面的主要位置或者中心,周圍輔助以卷曲的枝葉,非常華美富麗。
由于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唐代成為當時亞洲經濟交流的中心,因此中國的卷草圖案也流傳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并蓬勃發展,大量的卷草紋樣傳到日本和朝鮮后還被稱為“唐草”。來中國學習的僧人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對穿梭于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民間商人作了詳細記載。《古代唐草模樣集》由廣田曉山在1886年編撰,記錄了唐宋時期的唐草紋圖案以及傳入日本后演變而成的日本卷草紋樣,而唐朝的卷草紋樣也被外來文化影響,體現在石刻上的西番蓮、獅子等元素上。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直接導致卷草紋樣產生顯著變化,對雙方的紋樣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2 組織形式
在組織形式上,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和連續紋樣。單獨紋樣不受空間的限制而獨立存在,對于卷草紋來說可以任意進行拉長、扭曲與變形,更加重視畫面的主次關系和虛實變化。適合紋樣的卷草紋多用于家具、建筑和裝飾畫等有外框限制的范圍,其中以敦煌石窟的藻井為例,受到空間的限制,一般在方形或圓形里面進行布置,條理規整,變化統一,動靜結合,形成一種對稱美和均衡美[4]。連續紋樣有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唐朝的二方連續紋樣多以植物為主,穿插動物和人物,形式多是橫式和豎式,其中豎式常見于碑刻紋樣。四方連續紋樣大多表現在織物上,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唐代后期獅舞胡人文錦,花枝四方穿插連續,生動優美,中間的舞獅極具氣勢。因其連貫性,可以不斷復制延綿下去形成美麗圖案。
由于某些器具或者物體的限制,會有一定的框架限制卷草紋的流線,常見的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或邊條填充。在圓形的框架中,卷草紋一般以中心花卉為起點,繞一周進行纏繞交錯,不會占據很大部分面積來保持畫面的平衡。方形或三角形一般是以對角線進行對稱排列,每個對稱的部分又以“C”形交錯成一個單元。至于邊條填充就比較適合二方連續的紋樣,它能根據裝飾空間的大小拉長擠壓變化,可大可小,廣狹隨意,具有強烈的動感和魅力。
3 唐代卷草紋樣中形態的虛實相生與婉轉自如
卷草紋富有生命力的表現形式,婉轉優美的結構走勢,既可以獨立存在,又可以與其他裝飾紋樣產生聯系,具有強烈的韻律美。這種植物紋樣是因農業文明下人們對植物的崇拜而產生的,卷草紋更是其中的代表紋樣之一,植物象征著生機與活力,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卷草紋或簡潔流暢,或大氣繁復,在不同的領域都能滿足其審美需求。
3.1 虛實相生
卷草紋的虛與實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和花卉結合的卷草紋裝飾紋樣,主體是花且排在中間,或者幾朵間隔排列,而枝葉圍繞在旁邊或者從花卉底下穿插而過,整體呈現花與葉的虛實對比。第二種是卷葉主題的卷草紋樣,以枝葉為主體,講究藤蔓之間的疏密變化,以葉子的大小、層疊的數量形成對比,展示出整體圖案的韻律感。卷草紋之所以會成為唐朝應用最多的紋樣,是因為它將各種時期的花卉形態展現在一個圖案上,其中有含苞待放的花蕾也有盛開的花朵,與卷葉交錯重疊,前后就有了一定的空間關系,產生虛實相生的效果。
3.2 婉轉自如
以卷曲的枝葉為主體,卷草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其圓潤的整體曲線,它與云氣紋有些相似,但是比云氣紋多了些卷曲和纏繞。不管其中的枝葉形態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婉轉的圓弧狀,自然地流淌和纏繞在一起,不生硬也不突兀,整體輕松自如又婉轉延綿,和水的形態相似,呈現出流動感。
4 唐代卷草紋樣中的文化內涵“氣韻生動”
南齊謝赫提出六法,其中“氣韻生動”指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富有生命力,這不僅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千百年來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唐代的文化提倡兼容并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峰,這一時期的卷草紋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可以代表特定時代的民族風尚。無論是敦煌卷草紋樣還是其他卷草紋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顯示出了唐朝“氣韻生動”的精神。卷草紋的節奏韻律生生不息,符合道教“有無相生,長短相形”的規律,又與佛教的流轉自如,生死輪回有關。
時代的風格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社會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卷草紋的演變發展離不開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因素,反過來說,唐朝的卷草紋樣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精神。唐朝卷草紋在構成上有特定的主題,有著趨吉避兇的寓意,吉祥觀念是中華民族裝飾紋樣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卷草紋的骨式基本是為了襯托環繞主體物而存在,最終也將成為主體花的附屬品,將“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發揮到極致。在徽州古居民的屋脊上,兩坡相交的地方也經常飾以卷草紋,以保佑建筑吉祥驅火,這不僅僅是建筑上的天際線收尾符號,還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心愿。
5 結語
卷草紋自由奔放,婉轉流動,蘊含中國人的思想氣韻和審美追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一直不斷完善與發展,并且具有傳承性和適應性。卷草紋的演變歷史能夠體現眾多紋樣的發展、衍變和結合特點,可以說它是紋樣符號長期發展的產物,在構成形式上比較成熟,從而能被自由廣泛地應用。卷草紋這種獨特的紋樣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推進,幾乎可以應用在任何物品的裝飾上。卷草紋適用性強,流暢度高,裝飾性強,可以說是永不褪色的設計元素,其“S”形骨骼所帶來的延展性,使它能夠適用于不同的空間,將古典的卷草紋進行解構與重組、簡化與疊加,在色彩、構成、疏密上進行調整,保留傳統寓意的同時脫離其固有的結構限制,重新開創出新的造型方法,弱化繁復的枝葉,強調舒卷曼妙的結構,意在把新型的卷草紋飾運用到更多領域中去。
參考文獻:
[1] 李娟.卷草紋的藝術語言及其現代延展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2(12):289-291.
[2] 關友惠.敦煌裝飾圖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9-91.
[3] 姚遠.魅力無窮的卷草紋飾[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06):147-149.
[4] 李歡.卷草紋在初唐、盛唐、晚唐的對比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怡婷(1996—),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