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民 劉藝 李嘯林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符號學視角下青銅器紋樣中饕餮紋和夔龍紋在園林景觀要素中的應用和表達,同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現狀中的優點和不足,并且利用符號學中地方文化符號化和打造地方文化符號圈的方式對其進行優化。同時,對青銅器紋飾與景觀要素融合情況進行初步探究,以期為符號學與景觀要素融合的進一步研究和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饕餮紋;夔龍紋;園林景觀;文化符號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1 青銅器紋飾的含義及符號引申
1.1 文化符號的定義
在被多媒體技術深度影響的社會語言體系中,“符號”一詞的混亂用法讓人們更加混淆其概念,大多數人對符號的定義是模糊的。然而,早在一百多年前,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便提出將符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符號是什么?在索緒爾的理論體系中符號是社會所接受的、以集體習慣和約定俗為基礎的文化表現手段,他還提出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線性兩大原則。但是索緒爾對符號的定義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后來皮爾斯在實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用范疇論和邏輯學重新對符號進行定義,在索緒爾提出的圖像、聲音、顏色這一類能對人體感官造成實際沖擊的物質性存在的能指符號范圍的基礎上,他又增加了意識的認知活動。
所謂的符號化,也就是將文化所表達的精神及內涵提煉賦予到能指或所指的物質中,成為當下媒體時代具有傳播效力且具有影響力的符號。這里的符號不僅僅局限于人類所造的圖形符號,凡是能體現民族生活特色和社會前進歷史的,能透露民族精神或傳遞民族理想的一切內容,都可以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存在。例如,女媧可以成為中華民族起源的符號,后羿可以成為傳統神話英雄的符號,春節可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符號,《蘭亭序》可以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符號,等等。可以體現文化特色或在民族認知方面達到情感共鳴的,不一定以實物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但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與思想內容,都可以歸屬到物質性的文化表現符號中。
饕餮和夔龍兩種青銅紋飾作為一種符號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藝術等方方面面,傳遞了中國青銅時代崇尚神權和王權不可侵犯的思想,體現了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也展示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趨向。
1.2 饕餮紋與夔龍紋的定義
饕餮紋飾是青銅器上的主要紋飾之一,有人認為饕餮紋沒有攜帶任何的文化內涵;有人認為饕餮紋是古人從動物身上抽取的某種特征演變組合幻化而來的;也有人認為饕餮紋是商周民族祖先的一個縮影。饕餮紋圖像千變萬化是不同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雖說學術界對饕餮紋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中國文化融合的偉大結晶。
饕餮紋主要由眼睛、鼻子、口、角、耳五大部分組成。饕餮紋雖然隨著時代和地區的變化而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也都大同小異,皆是以鼻梁為中線呈左右對稱的造型。這種神秘的紋飾設計表現在青銅器上,愈發令人心生敬畏。
夔龍紋是地位僅次于饕餮紋的青銅裝飾紋樣,它以表現身軀為主,張口,兩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內卷[1]。雖傳說夔龍是只有一條腿的神獸,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工匠在對龍進行側面描畫時將兩足合成一足的遺留形象。
紋飾繁復、制作技藝高超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奴隸主階級最光輝的時刻,以及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還展示了那個時期最生動鮮亮的藝術環境,體現了古人深沉宏大的民族風格。本文以二者為切入點,分析其在新時代背景下與景觀設計的融合情況。園林景觀中的組成要素分為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園林小品。本文著重從建筑、道路和園林小品三個方面對饕餮紋和夔龍紋在園林中景觀要素運用上的表現手法進行分析。
2 園林景觀要素與青銅紋飾相結合的表達
2.1 青銅紋飾在景觀建筑要素上的運用
牌坊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大多都是為了宣傳封建禮教和標榜功德而建。但也有部分景區或寺廟以牌坊作為入口,不僅起到了劃分空間界限的作用,還可以表現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有極強的標識性。
尼山圣境的入口便是一個五間的石牌坊,巍峨大氣,中間的坊額上“尼山圣境”四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牌坊的形式有沖天式和非沖天式兩種,尼山圣境石牌坊是典型的沖天式牌坊,坊牌上有小寶頂,柱頭上則有瑞獸看護,雖無月臺,卻有六個雕琢精美的夾桿石,前后夾立柱。石牌坊在這里起到標志地點、引導行人、分割空間作用的同時也發揮了框景的效果,將遠處的孔子雕像框于坊間,令人眼前一亮。牌坊所在的廣場名為觀水臺,南臨湖泊,北望尼山,這個五間六柱的石牌坊便在湖面與尼山之間又添加了一個空間層次。
在這里,我們要仔細探究的便是這六個柱子下夾桿石的裝飾紋樣。夾桿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一個俯身向下的貔貅,下面是一個石墩底座。紋樣主要集中在與游客視線齊平的石墩上,而石墩上的紋樣也分上、下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獸面紋口叼銅錢,下半部分則為左右對稱的夔龍紋。將饕餮紋運用在夾桿石石基的裝飾上,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高大巍峨的牌坊,若是將精美的紋樣設計在石牌坊的坊額之上,人們必定因無法近距離欣賞它的精美而感到遺憾。但將精美的紋樣設計在最接近地面的夾桿石上,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欣賞紋樣的精美,還可以伸手觸摸感受紋飾的紋理,使游客與景觀之間的互動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2.2 青銅紋飾在景觀道路要素上的運用
景區在道路設計中也運用了大量的青銅紋飾,大多體現在一些細節的裝飾上,如路沿石的表面花紋裝飾、地面的鋪裝樣式、下水井蓋的美化處理等都運用了夔龍紋作為裝飾。
泮水橋作為景區中軸線的主要通道,它的存在有著獨特的意義。它是古代建在學宮中的橋梁,因此古代學子入學也稱為“入泮”,它又名“狀元橋”,寓意著通過這個橋梁就可以科舉中第,獨占鰲頭。因為具有了吉祥的寓意,所以在泮水橋的設計上工匠會格外用心,他們會將大量的饕餮紋和夔龍紋與橋梁結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將饕餮獸面紋裝飾在橋梁圍欄的橫梁之間,在不破壞整體結構造型美的同時,還賦予了造型獨特的意義。同時身高較低的兒童可以不被家長抱起就能透過饕餮紋飾的石雕與橫欄形成的鏤空欣賞美麗的泮水景色,不會因護欄過高而遮擋了兒童的目光。孩子在開心地看著景色,而護欄上的饕餮也在默默地注視著孩子,保護著孩子。
2.3 青銅紋飾在景觀小品上的運用
尼山圣境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觀光景區,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凸顯儒家傳統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在孔子雕塑腳下的朝圣廣場上,兩邊的建筑道路景觀皆為中軸對稱的形式,不僅體現著儒家“尚中”的中庸之道,也體現了儒家所崇尚的禮制觀念。格外引人矚目的就是兩邊對稱分布著放大處理后的以青銅禮器為造型的景觀小品,每邊各3個。青銅所鑄造的青銅器是奴隸社會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周王朝用來鞏固分封制,實現社會等級差距的禮儀用器。因此,在朝圣廣場,以青銅禮器為景觀小品原型,以點景的手法對廣場進行景觀處理,不僅豐富了廣場景觀設計元素,也契合儒家文化的主題。而景觀小品上方所雕琢的紋樣,無須多言,一定是由最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紋和夔龍紋佐以雷紋、回紋組合而成。構圖紋樣緊致細密,線條蒼勁有力,使禮器在紋飾的加持之下更顯肅穆,又不失莊重華麗。
2.4 青銅紋飾在景觀細節表現上的問題分析
在景區中,紋樣濫用的情況隨處可見,大多都是在細節方面注意不到位。例如,在門的扶手上填充大量夔龍紋樣,夔龍紋有趨吉避兇、鎮壓邪靈的美好寓意,運用在此處雖然不能說有錯誤,但與門扶手的形式并不契合。在中國傳統的門飾紋樣中,門扶手大多以玄武的龍龜、蝙蝠、椒圖為主,夔龍紋在這里的運用難免存在生硬之感。另外,石凳、石基上也都雕刻著復雜的紋樣,讓人們在游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審美疲勞。本來豐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內涵就這樣被簡單粗暴地復制濫用,使其象征意義被簡單化、表象化,而其最注重的內在精神也被設計者忽略了。
這種簡單的復制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紋樣作為一種符號出現在景觀元素上的表征意義。這種膚淺簡單的紋樣處理手法,只會誤導群眾,讓他們以為自己所看到的粗暴的文化復制就是所謂的精神象征,而忽略了紋樣本身真正的文化內涵。這樣簡單粗暴的模仿復制代替了設計要求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景觀設計甚至是文化傳承來說都是十分可悲的。未經思考的復制品展現給群眾的也僅僅是一個符號的圖形,而人們一直追求的文化符號表現的意象傳達已經在追求外在形式的過程中失去了其固有的意義,這也使我們設計的空間失去了其個性和內涵,從而也失去了吸引力[2]。
3 地方文化符號化
3.1 打造地方文化符號化的意義
在以后的設計過程中如何避免出現以上的問題?這不僅僅是這個景區的個別現象,更是現在我國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一方面強調景觀設計中蘊含文化意象,而另一方面卻簡單粗暴地對文化符號進行濫用。設計者應進行反思,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當地文化對景觀設計的內涵進行加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提煉強化真正的文化符號,提高其知名度與影響力,促進當地的文化發展。
打造地方文化符號,可以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對于被打造的區域來說,會更加清晰地定位自己文化的本源;而對于整個社會環境來講,也會擁有更多更健全的文化體系。儒家文化不僅是曲阜的文化符號,同時也代表著山東、中國乃至更大的文化體系范圍。打造儒家文化的符號性特征,國家也在做著努力和探索,在全球各地興辦孔子學院就是一項有力舉措,這是將儒家文化符號化,向外傳播的一種形態[3]。因此,將地方文化符號化不僅僅是小范圍、小區域應努力實現的文化軟實力的標準,更是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3.2 儒文化符號圈打造
以山東曲阜為例,它遵循尤里洛特曼在1984年提出的“符號圈”文化空間概念,打造出符合曲阜氣質形象的儒家文化符號圈。文化符號圈就是將地方文化空間視為一個符號圈,每一個符號圈都有屬于自己的中心精神,也就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精髓的事物[4]。文化符號圈有圈就有圓心與半徑,圓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文化和區域核心。符號圈的中心可能是來自地方千年發展積淀的深層價值觀念,也可能是當地群眾對自己未來規劃的美好期盼。曲阜應利用文化符號圈的概念,將孔子作為符號圈的中心,積極宣揚儒家的文化思想,擴大符號圈的影響范圍,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圈中心符號,建造無形的“文化軟地標”。打造儒家文化符號圈,要在不斷延伸半徑的過程中保持穩定性和持續性,要適應當下的科技環境,打破時空限制,運用便捷的網絡不斷加強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適應當代文化產業轉型,加大民主自主傳播力度,加快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打造“超級文化”。儒學思想體系也會在積極打造文化圈的過程中激發出新的活力,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呈現和創造深厚的道德價值和文學價值。
4 結語
本文通過以上對尼山圣境景區園林要素中建筑、道路及景觀小品和其他細節的分析,探究青銅紋樣與景觀設計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形式與存在的不足,總結出地區保持文化動態活力的良策,即打造文化符號圈。積極發掘當地特色文化,打造符號圈,使其內涵不斷向外擴展,傳達當地的精神價值觀念,以擴大影響力。通過實現文化的創新,打造獨具一格的文化符號圈,才能為當地的發展注入長久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朱淑姣.夔龍紋小考[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4(2):89.
[2] 楊振之.旅游的“符號化”與符號化旅游——對旅游及旅游開發的符號學審視[J].旅游學刊,2006,5(21):75-79.
[3] 劉莉.全球場域中民族文化符號的傳承與創新[J].廣州大學學報,2010,12(9):51-52.
[4] 陳雅.地方文化符號系統的建構與創新[J].青海社會科學,2008(3):18-21.
作者簡介:馬民(1996—),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劉藝(1998—),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李嘯林(1998—),男,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