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承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它不僅見證了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而且也傳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對外進行漢字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將漢字文化因素更好地融入教學過程是人們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在漢字教學中引入文化因素,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降低教學難度,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學好漢語,這對漢字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漢字;文化因素;對外教學;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1 對外漢字教學概況
對外漢字教學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不過教學規模很小、未成體系、不具傳承性,而且相關書籍資料也較少,因而有關古代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成果比較少。我國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興盛[1]。當時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研究空白,于是開始著手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漢字本身。漢語的教學要從漢字入手,這是當時大部分學者的共識,因而在那個時代關于漢語教學的書籍都以漢字為基礎,如漢字的拼音、筆順、書寫及結構等。1958年出版的《漢語教科書》就以漢字的讀寫為主要內容。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漢字學習的有關教材就已經十分豐富了,這些教材不僅包含關于漢字的詳細解讀(主要是漢字結構構成以及漢字演變發展)[2],同時也包含了許多有關詞匯語法的知識。學者對于漢字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漢字的筆畫順序,許多人從字的含義入手編纂教材,這標志著對外漢字教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3]。同時,這一時期在對外漢字教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多數教材更注重將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融入漢字教學之中,學者們改變了只分析漢字而不結合實際的機械做法,對外漢字教學方法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4]。尤其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關于漢語教學的文獻也多了起來。但實際上這一時期有關漢字的對外教學研究還并不深入,雖然成果較20世紀五六十年代稍多,但總體來看,漢語對外教學依舊處于薄弱環節[5]。
在學者堅持不懈的研究實踐中,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有關漢字對外教學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6]。隨著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的展開,有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的對漢字文化、漢字教學的倡導引起了學界內人士的高度重視,為之后對外漢字教學方法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隨后,國內對于漢語教學的各類課程也愈加豐富,國內研究成果增加,甚至有的研究成果還被翻譯成外文流傳海外,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7]。21世紀以來,我國研究成果更加豐富,論文研究數量急速攀升,許多優秀研究成果都被翻譯成外文,甚至有些著作被外國學者拿來研究。同時,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對外漢字教學能夠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手段,使得全球各國的人們都更容易學到漢語,這提高了實際的教學效率[8]。網絡的發展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專業的探討與深入的交流,正向提高了對外漢字教學的實際效果。
2 對外漢字教學對于文化因素引進的必要性
漢字教學方法的優化對于對外漢字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不斷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地位不斷攀升。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得更多的人注意到了這個神奇的國度,并且有更多的人被中國的文化所吸引,從而想要學習漢語。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能夠了解中國文化,這對漢字教學來說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9]。漢語學習的第一道門檻就是漢字,漢字是承載中國文化的符號,只有學好漢字,才能取得漢語學習的相關資質證書[10]。因而,我們必須提高對漢字學習的重視程度。正如呂必松先生所說,“充分認識漢字的特殊性以及漢字與漢語的關系,是尋求新的教學路子的關鍵”。可見,對外漢字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實際情況看來,普通的“聽說讀寫”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多元化、高速化的世界發展情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文化全球化進程也十分迅速,世界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1]。以往對漢字進行解析、溯源以及傳授簡單的讀寫的教學方法已經過時,不是所有的漢字都能通過簡單的讀寫方式讓學生迅速掌握。尤其是對于那些母語并不是漢語的學生來說,漢字的學習是有很大難度的[12]。加之許多漢字的字形字音都相似,甚至存在多音字、多義詞的辨析,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我們必須把漢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進行教學,讓學習者更容易掌握學習漢字的訣竅。
漢字與文化因素的融合對于對外漢字教學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漢字的筆畫構形以及讀寫造詞的學習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發展多元化的世界,這種淺表性的學習還處于漢字學習的初級階段[13]。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賦予文字特定的歷史與傳統文化,這樣做不僅能夠更好地還原漢字原有的意蘊,同時能夠正向促進漢字教學活動的進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漢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14]。老師如果單純從漢字構形與讀寫方面傳授漢字知識,學生的學習就會有一定的困難。漢字有許多基礎結構,因而就漢字談漢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15]。實際上,學生學習漢字與漢語,除了要學習該門語言的使用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理解這個國家文化傳統與生活習俗,因而對于漢字文化的學習一方面是漢語學習本身提出的要求[16],另一方面來自學生的學習訴求,學生學習漢語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了解中國文化。在老師教學方面,在對外漢字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不僅能給教師教學的過程增添更加豐富的文化因素,使課堂更加活躍輕松,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漢字的對外教學中加入文化的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
絕大多數漢字的存在都是為了記錄語言與文化,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恰恰對應了漢字的功能[17]。在學生學習漢字之初教授關于漢字的筆順結構以及讀寫技能依舊是漢字對外教學的重點,但是隨著我國對外漢字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加之外國學生學習漢字的主要原因是想要學習漢語,其中有部分也有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因而在教授漢字的同時加入漢字文化的因素,對于初學漢字的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對外教學的過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可以激發外國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18]。對于初學者來說,在漢字教學中摻入文化講解的元素能使其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面對枯燥無味的基礎訓練時,適當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使學生減輕心理負擔,更愿意投入精力去學習,而且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有興趣和動力去學習[19]。這樣一來,不僅老師更愿意講課,花時間去研究教學內容,而且課堂會更加活躍,不至于過于死板,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會顯著提升教學效果。
第二,在漢字教育的過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與記憶[20]。將漢字與文化結合起來的教學好處有三點。一是從傳授者角度來看,他們可以不再拘泥于枯燥的字音字形的機械傳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文化的因素,教學者更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采用更加生動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21],在課堂上更能帶動漢字學習的氛圍。二是從課堂效果方面來看,教學效果將會顯著提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大多凝練在漢字之中。在進行對外漢字教學時,利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2]。三是從學生方面來看,文化的融入會讓學生對于漢字的記憶更加深刻,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第三,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加入漢字的文化因素,有利于營造有特色的愉悅的課堂氛圍。呆板機械地傳授漢字知識的方法已經被淘汰了,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學習漢字文化的環境[23]。例如,在上課前播放一段簡單的關于傳統文化的介紹,如果是有關端午節的介紹,可以展現中國人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草等。從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方面展開,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的知識。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世界文化處在一種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的情況中,尤其是社交媒體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縮短,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文化產品,以文化或語言的混合使用為主。可以將這種現象充分利用到課堂之中,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實際上就是運用國外學生所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中國的文化,有利于消除文化之間的隔閡。
4 結語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對外漢字教學已經有近70年歷史了,在這期間,我國學者對于漢字教學的研究一直沒斷過。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漢字知識,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提升漢字學習的效果。在對外漢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梨梨,吳紅.中國傳統文化的廉政思想推進校園廉潔文化建設路徑分析[J].漢字文化,2019(23):16-17.
[2] 馬煥蘭.新時代條件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黃河之聲,2018(21):143,145.
[3] 徐茜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構建文化自信的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漢字文化,2020(10):165-166.
[4] 錢燁.弘揚傳統文化與遵循古禮——基于國學班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9(07):36-37.
[5] 吳寧子,喬永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11):212-213.
[6] 宮亞星.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漢字文化,2020(16):181-182.
[7] 王金玉.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方法論特征[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18-23.
[8] 胡華強,王國聘.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承載力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67-172.
[9] 牛慶燕.全球化視域中的生態主義倫理精神[J].倫理學研究,2017(01):115-120.
[10] 張美紅.認知理論在社會公德建設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14):237-238.
[11] 任安靜.探析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中的美學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54-55.
[12] 崔媛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歸[J].安徽文學(下),2018(09):144-145.
[13] 于婉華.新時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創新研究——以社會工作為視角[J].戲劇之家,2019(36):148-149.
[14] 任艷.故事教學法介入中學美術教育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80-181.
[15] 任艷.情感體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思考[J].當代音樂,2020(08):57-58.
[16] 任艷.試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116-117.
[17] 任艷.對話式教學融入中學美術教育路徑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166-167.
[18] 賈堯天.微課在高校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漢字文化,2020(19):20-21.
[19] 陳國敏.情景劇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漢字文化,2019(11):139-140.
[20] 丁徐清.李安與《呂澂論著目錄》[J].五臺山研究,2019(04):24-26.
[21] 韓立坤.“思證兼用”與“思修交盡”:熊十力“本體方法論”新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06):46-52.
[22] 黃子萱.以“文明沖突論”視角探析文明的共存與交流[J].大眾文藝,2019(07):233-234.
[23] 賈堯天.新時代背景下文藝思想研究[J].藝術評鑒,2019(19):10-11.
作者簡介:秦雅琳(1997—),女,山西晉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