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優秀的學者之所以成功,好問一定是其成功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勤學好問的品質能夠使學生迅速發散思維,并促進其想法的創新及語言能力的提高。在我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并非學生的母語,導致一些學生學習興趣較弱,課堂氛圍低沉,教學效果不理想。小學英語教師需要針對此種現象,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在本文中,作者結合實例就小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34-02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領域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采取一系列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創新源于問題,教師只有通過提問,才能獲得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實現對教學的創新;同樣,學生通過提問才能獲取更多知識[1]。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勇敢發問,從而提高學生的膽量及口語表達能力。
一、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對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難度較大,他們難以深刻感受英語的魅力,更無法從中挖掘外國文化,從而不利于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這就導致很多學生不愿踴躍提問,也不愿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以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在認讀teeth、sharp、bite等單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學生勇敢、互相關愛的優秀品質。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Do you like cartoons? What's your favorite story? Can you share it with us?”在教師的邀請下,學生能夠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畫片:“I like the cat and the mouse most, the cat always wants to catch the mouse, but the mouse always has the way to escape, they are like friends inseparable...”然后,教師引出教學主題:“You all have great stories, and today I'm going to share my favorite cartoon, The lion and the mouse.”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內涵,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來學習。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Which word did you remember after watching it? Did you hear net or brave?”學生回答后,教師追問:“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ion and a mouse?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cartoon?”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重現動畫中的故事,若條件允許,還可以錄制下來,拍成短劇。這樣能夠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在特定語境中體會英語語調。
二、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問題清單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講得再多,不如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時內容,引導學生制訂預習計劃,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無論通過翻看課本還是查閱網絡資源,都要完成預習任務,并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問題清單中,通過思考后在課堂上提出,由教師統一進行講解[2]。
以An interesting country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國家的英文發音,并能夠用英語向他人簡單介紹各個國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了解包含各國的英文名稱、國土面積、氣候等基本信息,以及不同國家的禮儀、交通規則、名人軼事,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介紹技巧,每人選擇一個國家進行講解,并整理自己遇到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利用網絡為學生展示各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辨認,接著引導學生介紹不同國家的信息:“Yes, this is the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 who can tell us about our country?”學生回答:“Chinese land area is about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We have vast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most of the land-based countries. I think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n our country is the splendid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a...”通過自主預習,學生會發現一個奇怪但很有趣的現象:“為什么綠意盎然的冰島叫Iceland?而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叫Greenland?”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教師講解:“Early Scandinavians sailed as far north as Greenland in summer, when the Greenland Coast was green and therefore called green earth. And Iceland was used as a winter base for sailing because of its ice free harbor, when you land, it's covered in ice and snow.”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BBC高分紀錄片Civilisation,這部紀錄片被稱為“西方藝術史話”,跨越歐洲十三個國家,記錄了近百座城市的文明史,通過音樂及藝術等形式為大眾展現了西方文明藝術史。教師將這部紀錄片推薦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使學生了解異域的燦爛文化及人文內涵。
三、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提出重點問題
雖然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但往往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讓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從而使其產生新的問題或有新的發現。這時,每個小組都可以派代表向教師提問,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解決更多問題。
小學階段,學生會接觸四種時態,一般現在時、一般將來時、一般過去時及現在進行時,很多學生會對此感到頭疼。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關于四種時態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很多學生因為害羞或畏懼教師而不敢提問,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提問,解決一些基礎問題,對較難的問題,則由教師統一解答。例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都是表示現在,有什么區別?”教師解答:“一般現在時表示經常或者反復發生的動作或行為,或者現在的某種狀況,以及普遍的真理和客觀事實,時間狀語通常為always、usually、often、once a week;而現在進行時表示現階段或說話時進行的動作及行為,時間狀語通常為now、at this time、days、listen……基本結構為主語+be+doing+其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四種時態來造句或者對話,如“I've always loved painting, because my dad used to take me to exhibitions of famous painters, and I love the clash of colors and lines.”這樣,學生在日常對話中能夠加強訓練,從而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四、及時檢測重難點,發現學生疑點
學生往往難以抓住重點或難點,要想拓展學生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教師需要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向學生提問。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及時為學生分享重難點的檢測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而提高其對知識的理解及運用能力,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3]。
以六年級下冊My Dream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為學生講述了不同人的不同夢想,為了實現“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描述自己的夢想,激勵學生勇敢追逐夢想,不輕言放棄”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介紹自己的夢想。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運用一般現在時及一般將來時,讓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對話,互相詢問對方的夢想。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進行回答,如“My dream is to be a Chinese teacher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to sprea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response to our basic policy of going global...”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之處,如“缺乏關聯詞,表述不連貫,應多使用first、then、what'more、finally等關聯詞”。最后,教師可以展示學生的優秀表達及作文,實現學生之間的分享。
結? ? 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是交互式教學模式的一種體現,教師在講解知識之余向學生提出問題,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認真聽講。同時,學生的回答能使教師及時獲取教學反饋,調整教學進度。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采取相關措施時,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而要將落腳點要放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上。
[參考文獻]
[1]鄭毅.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提問”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時代,2019(21):61-62.
[2]范從娟.關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策略”的實踐和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07):59-60.
[3]許延紅.借助“導學問題”? 優化英語教學[J].名師在線,2017(07):69-70.
作者簡介:劉霙(1986.12—),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