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3 — 0038 — 03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和必然要求。對于同樣存在供給與需求的高職思政教育,基于“供給側”視域,從供給與需求的辯證關系入手,厘清其供給與需求的內涵、特點、關系和意義,對于走出高職院校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率,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示價值。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領域中兩個很重要的概念。簡單地說,供求是指一定時期內,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需求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愿意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供給和需求之間,常常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供不應求”“供過于求”“供求平衡”三種狀態。經濟學領域通過有效分析影響因素和原因,準確把握市場經濟運行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推動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高校教育供給指某一時期內、一國或一地區各級各類高校為了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促進經濟、社會和個體發展,能夠且愿意出售的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供給數量包括教育需求中涉及的各級各類教育內容、教育產品和教育平臺等;教育供給質量是基本或較好地滿足且符合教育需求的供給,即有效供給,而非同質或低質的無效供給。
高校教育需求是指高校大學生希望通過高校教育獲得的知識、信息、機遇和平臺等來實現個人成長發展目標的內心愿望。誠然,只有當這種內心愿望在其它外界條件如家庭經濟條件、個人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等基本條件均滿足其愿望付諸實施時,內心愿望才真正形成教育需求,否則是無效需求。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供給指在一定時期內,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主體為了提升高職大學生的思政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養高職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產品和服務。思政教育要實現有效供給必須依托有效的供給主體、內容、載體和氛圍。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需求主體包括兩個,一是國家的發展強盛、社會的發展進步、行業的發展壯大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為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成為一個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需要高職院校提供有效引導其培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等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的思政教育產品和服務。
1.主導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占主導地位。“人的頭腦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為實現培養具備高素質和良好專業技能的人才,高職院校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培養方式,把握思政供給的主導性,以正確的主流的思想去影響、教育高職學生,培育學生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引領高職學生思想發展的方向。
2.多樣性。高職院校思政供給的多樣性體現在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兩個方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思政課堂,通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的講解,為學生搭建政治理論框架、展現最新政治理論成果,實現引導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責任意識擔當、培養學生熱點關注能力、提升學生政治理論水平的目標。
3.穩定性。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供給內容在具有多樣性的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思政教育內容的架構體系和知識板塊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才能確保思政課堂教學嚴密的邏輯性和知識的科學性。同時作為引導學生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主流意識社會的思想形態,是人們對當時的社會反映的一種帶有價值取向價值觀的認同。所以作為教育影響高職大學生成長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在一定時期內也應是相對穩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理解、培養主流價值觀,才能使自己形成符合主流價值觀。
4.聯動性。高職院校要實現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目的就必須推行“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育主體實現教育主體聯動、教育過程聯動、教育時間和空間的聯動,確保每一個教職員工都以自己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文明的言行成為鮮活的思政教育主體,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存在于每一個角落,讓思政教育不因上課、下課而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間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感悟、感化,真正實現課堂教育、活動教育、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機融合。
1.自發性。高職院校大學生正處在理想信念和“三觀”逐步形成與穩定的階段,身處高度發展的自媒體時代的他們隨時面對著瞬息萬變的信息,各種思潮蜂擁而至,他們倍感茫然,此時他們從內心需要一種主流價值觀或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引,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堅定理想信念,明確發展方向,讓自己始終朝著符合國家建設發展需要的道路前行。
2.差異性。每個高職大學生因其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知識結構、個性特征、性趣愛好、職業選擇、價值取向等因素的不同,決定了高職學生個人已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從而決定著他們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傾向的道德內容、實現的道德水平、習得的理論修養存在著差異。
3.綜合性。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是單一方式或單一主體的需求,而是一種綜合性的需求,包含著個體需求、集體需求、特殊需求、共性需求、剛性需求、彈性需求等等,這一切都是基于高職院校學生在不同的階段,處在不同的政治理論認知、思想道德水平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綜合性需求。
4.創新性。思維活躍、思想開放的高職大學生主動學習、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個性張揚,充滿好奇的他們敢想、敢做、敢為,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內容、方式、方法,從而滿足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一)供需平衡。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考慮學生因年齡特點、個性特征、共性需求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面的差異性和普遍性需求,從而供給在內容、途徑、方式、氛圍等“質”的方面創造條件滿足高職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期盼、知識體系、興趣關注、思想引導、個人成長等方面的需求,從而穩步推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理想信念的堅定、正確“三觀”的形成,為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在思想上保駕護航。此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和需求就會實現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有利于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性,強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供過于求。當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在達到相對平衡后,如供給內容、途徑、方式、氛圍等方面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最新的思想與需求,而是不斷提供同質或低質供給,這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同質或低質供給導致學生在獲得基本需求之后,不斷接受大量的相似供給,讓他們在視覺、聽覺和認知上產生強烈的重復感,在情感上產生疲憊感,最終在心理上產生排斥感,這樣就讓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獨角戲的尷尬境地:當學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高職大學生早已失去了參與的熱情和投入的激情,隨之而來的只有不得已的應付和人在心不在的參與。所以當同質供給導致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時必將弱化高職思政教育效果,甚至是無效教育。
(三)供不應求。當高職思政教育需求主體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導下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論修養的習得,呈現出一種健康成長、積極進取、穩步提升的良好狀態,此時高職學生就會在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途徑和供給氛圍等方面營反饋出一種顯現的、有序的、合理的新的需求,從而滿足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產品的需求,當教育主體能夠及時察覺、把握并及時滿足這種需求,就能實現供需平衡,反之就會出現供不應求。供不應求的長期存在,會讓高職學生心理上產生失落感和迷茫感,甚至會出現理想信念的動搖、價值取向的偏差、意識形態的逆行等等,因此供不應求會大大挫敗高職思政教育已有的效果,影響高職大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因此,高職思想教育主體應加大對高職學生思想動態、思想傾向的關注度,及時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提供高質有效的思政教育產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面對中國目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和瓶頸,習總書記2015年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供給側”改革這一新概念,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高職思政教育引入這一理論,客觀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從供需理論這個全新的角度思考,全面分析教育主體的供給過程、供給質量是否滿足高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思考影響供給效果的重要因素,探究思政教育公共產品供給與高職大學生動態需求保持相對平衡的策略,為高職院校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實現思政教育有效供給,為推動思政教育自我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域。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重視和加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應積極應對網絡時代給高職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多元性、多樣性,從剖析、改善、優化教育主體的“供給側”入手,明確改革目標、改革內容、改革方向,以有效的改革適應、刺激、引導高職大學生的有效需求,從而將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影響高職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最終內化為自我道德需求,實現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過分強調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主觀性,無論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徑等方面都容易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忽視他們作為有思想有追求的個體在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知識、思想、精神等層面的需求,導致教育資料的浪費,教育供給的重復或過剩,而學生的教育需求卻又無法得到滿足,供給與需求之間矛盾,周而復始,供需平衡一再被打破,所以思政教育效果甚微。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思政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同質或低質供給,確保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供給的有效性,從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 考 文 獻〕
〔1〕靳小川,馬穎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7,(03).
〔2〕湯濤.略論供給側改革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2).
〔3〕張曉曦,王克嬰.供給側改革一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視角〔J〕.經營與管理,2016,(09).
〔4〕袁廣林.供給側視野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6).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