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寧
關鍵詞:楚文化;新時代;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35 — 03
隨著十九大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發展所開創的時代;這是一個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的時代。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的發展正以新的面貌走向未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①楚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這一新的目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積極汲取楚文化中的優點,讓其在新時代繼續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楚國的發展是一部風云巨變的歷史,經歷各個階段的風風雨雨,形成了楚國人獨有的民族精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楚文化、馬克思主義和當代文化共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楚文化風格。
楚文化大多指湖北地區的荊楚文化,具有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兩種意義。宏觀層面主要是指楚國在整個建立、形成、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楚國特有的意識形態。譬如政治、道德、科學技術等,就會促使形成一種楚國特有的思想體系以滿足楚國組織的需要,并且同時管理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微觀層面是指楚國在整個實踐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涉及道德、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并且在這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導下會構建出與其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等。總體來說,楚文化的宏觀和微觀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宏觀層面的楚文化包含了微觀的楚文化,微觀層面的內容已經涵蓋在宏觀楚文化里。本文在這之所以分為兩層含義介紹楚文化是為了方便對文章中楚文化精神的理解。
楚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積淀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又形成楚國人特有的楚文化民族精神。比如于家為國的愛國精神、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的創新精神、兼收并蓄的開放融合精神等。②
屈原是楚文化中愛國精神的直接源頭,其執著的愛國精神和個人品行,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一生不計榮辱得失,一心為國,在其作品中就可以得到體現。歷史豐富的楚國中眾多歷史事件也都例證了楚人的愛國精神,楚國的卞和,楚令尹孫叔敖,楚大臣申包胥等都是愛國的英雄代表。卞和是一個具有愛國獻身精神的“忠臣義士”;吳國攻入楚郢都,申包胥在秦國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求得秦國的幫助,挽救了楚國。楚人對祖國忠誠以及高度的愛國義精神是值得今人和后世學習的。這種精神,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脊梁。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由于當時朝代更換頻繁,戰亂連連,楚人的前人不得不遷移到荊楚區域。但是這個地區比較偏遠落后,經濟也不發達。因此楚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遭受到周圍各諸侯國的歧視、欺辱,甚至侵略,在當時被稱為“南蠻”。因為這樣的歷史地位更加激發了楚國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成王姬誦封熊繹為子爵時,不過是“土不過同”,也就是熊繹的領土只有百里之大。在當時的環境下,楚國的地位很卑微,也經歷著被瞧不起的尷尬處境。但是后來逐漸的發展成為“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粟支十年”威震周天子和諸侯各國,并且在當時強國如林的環境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楚國的發展史一度成為戰國時的一個奇跡。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成為楚國繁榮富強、人民強盛的信念支撐,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自強不息的典范。
追心逐奇的創新精神在楚文化精神中是自古就有的一個本質特征。楚人的民族是一個創新的民族,楚人不拒絕模仿,但是也不會滿足于簡單的邯鄲學步。楚人敢于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再造,對于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楚人開始是模仿創造,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自己民族的創新成果。楚國的創新是從實際出發、自力更生、創造性建設的一種本質屬性。楚國積極探索治理國家的新措施、新政策。在東周時期,楚武王熊通早于秦國,便創立了中國的第一縣制,并且延續到今天我們還使用著這個縣制。另外創造了令尹等一整套有別于中原其他諸侯國的官制。包括著名的吳起變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首次以改革為方法對國家進行治理。再者楚莊王時期楚國的令尹孫叔敖由于重視農業生產,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水利工程,即“期思”工程。正是由于楚國人身上這種不斷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才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
和先秦其他各民族相比較而言,楚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具開放意識的民族,楚國人的民族偏見甚為淡薄,很注重民族之間的融合。由于楚人的先祖在中原生活,與商族、周族、夏族都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一直處于一個開放的狀態。在各諸侯國中,楚國一直強調也在努力的去實現和其他民族、甚至是西方文化之間的兼收并蓄。楚國的地理位置也是很特殊,當時處在中原的邊緣地區,區域微小,資源匱乏。因此,楚國必須取長補短,才能不斷的完善自身實力,這就使楚文化具備了多元性、開放性等特征。在融合其他民族的方面有大量史料記載,有力地證明了楚國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開放精神。再者楚國在融合中原諸侯國和南方各族優點的同時,也使自身經濟有了質的飛躍。譬如,楚國產的木材遠銷長江下游和中原各諸侯國,包括楚國的兵器、竹刻、青銅器、木雕也都是后來居上。楚杞梓皮遠銷到晉國,甚至有用桃樹棘木制作而成的弓箭外銷他國,羽毛、皮干、竹箭遠銷齊國、魯國,絲織品、刺繡、寶玉、漆器遠銷東南亞、印度。在當時有“西南絲綢之路”之稱。①
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楚文化有著獨特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積極進行文化創新,能夠喚起我們的情感價值、責任感、歸屬感、認同感,也是我們的信念支撐。因此,弘揚楚文化,繼承并發揚楚文化中的優良部分,使楚文化精神與新時代建設結合起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從而有效地推動新時代中國夢的實現。
習總書記曾說過:“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②楚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愛國是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一個信念基礎,習總書記在提出“中國夢”時就把愛國主義與“中國夢”結合了起來,可見愛國主義在我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核心作用。從廣義層面講,對國家來說,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由客觀物質條件和所處時期的發展需要相結合,長期凝練積累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傳統的精神。從狹義層面講,對于我們個人來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實踐過程中,對物質生產活動的觀念、意識和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映。譬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馳援武漢,各省市的物資都緊急送往武漢。包括國民無論大大小小的捐款都是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正因為每個中國人的努力,才使得疫情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被控制。每個在一線同疫情抗擊的醫生護士都是冒著被傳染的高風險,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包括在海外的華僑或者是留學生都在努力的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才取得我們如今的成果。可以說,如果沒有對歷史的反思進行一個理性認識總結,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價值認同和政治認同,如果各族人民沒有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沒有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付諸于實踐,沒有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去實現這個共同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2020年的新春賀詞中,習總書記說:“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時間不等人!歷史不等人!時間屬于奮進者!歷史屬于奮進者!”①處于當今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的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就要求我們要發揮楚文化中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在歷史上楚國憑借著篳路藍縷的奮斗精神由弱變強,由一個小國變成戰國七雄之一,創造了楚文化的輝煌。繼續發揮楚文化中自力更生的進取精神對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在“大躍進”錯誤以后,國際局勢也是處于劣勢,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堅持大規模的重工業的建設,重新建造了很多大工程。在這時期也涌現出了很多令人稱贊的民族精神。比如,河南蘭考焦裕祿書記無私奉獻、盡心盡力、鞠躬盡瘁的焦裕祿精神;大慶油田工人王進喜不畏艱辛、帶頭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解放軍戰士雷鋒同志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雷鋒”精神等。②這些精神是我國發揮進取的民族精神的顯現。
當前我國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這使公民心中涌起了一股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楚文化中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性,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進取精神為新時代的目標提供了很強大的正能量支撐。將這種進取精神與如今的時代目標結合起來,更能突顯出它的活力和時代價值,是我們實現目標的重要精神保障。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③在當今這個國際局勢變化莫測的今天,中國夢的實現,就要求我們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如果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不進行改革,依舊依賴之前的以勞動力為主要優勢的低端產業,是根本不可能實現民族的崛起,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要建立創新型的國家必定要繼承楚文化中追新逐奇的創新精神。楚國當時創造的奇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楚國祖先的大膽創新,才有了如此燦爛的文化。繼續發揚楚文化的創新精神對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抓住創新這一關鍵因素就是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創新發展戰略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在不斷的進行創新,激發市場活力,使傳統動能產業煥發出不一樣的風采。如今在世界經濟形勢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繼承并發揚楚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添加了關鍵性的動力因素。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④因此我們要傳承楚文化中取長補短、融會貫通的開放融合精神,才能體現出我國博采眾長的大國風范。楚文化具有多元、開放、融合的特點,這將使我們以更加包容的態度接受和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經驗,從而在世界舞臺上實現發展,展示中國風采。改革開放政策提出以后一直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國策。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和借鑒了他國的文明成果,正是如此才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全面發展進步。中國的對外開放有著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點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吸收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從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點是充分發揮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為世界文明貢獻中國力量。雖然目前文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還是要保持謙遜的風采,不忘對外開放的初心,通過進一步的對外開放進行借鑒不斷的完善自己。
習總書記提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我國進一步的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標桿作用。兩千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地發揚光大,并進行創造性地改造和發展,以符合時代潮流和人民需要。這種文明交流借鑒的方式,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融合的行動指南和思想引領。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借鑒、融合和創造性的轉化,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只有傳承和弘揚楚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價值,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楚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民族力量,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奮勇前進!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