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松 張建華
摘要 利用成都市雙流區1961—2019年的氣溫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累積距平等統計學分析方法,對氣溫進行趨勢分析和突變檢測。結果顯示,近60 a來,雙流區氣溫呈上升趨勢,氣溫變化率是0.265℃/10 a。1961—2019年雙流區年季平均氣溫變為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增溫率最大是冬季,其次為春、秋季,最小為夏季。月平均氣溫呈單峰型分布。年平均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均在1993年發生突變、春季平均氣溫在1996年發生突變。
關鍵詞 雙流區;上升趨勢;突變
中圖分類號:P45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3–0112–03
1 雙流氣候的特點以及研究的原因
氣溫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業生產、資源開發、城市規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許多研究人員對中國氣溫變化趨勢特征進行了大量研究,通過對中國地區近50 a或60 a的氣溫變化研究顯示,我國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全國平均氣溫的變化遞增率為0.25℃/10 a,平均升高約1.3℃[1-9]。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研究某一地區的氣候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因素,對于氣候預測、氣候災害的預防,利用氣候資源作用于農業生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雙流區1961—2019年的氣溫數據為基礎,分析氣溫變化趨勢,為雙流地區的農業發展、氣象資源運用提供科學依據。
2 資料與方法
2.1 資料來源與說明
資料來源于雙流國家氣象觀測站1961—2019年60 a的平均氣溫資料。按照氣候學上四季的劃分標準: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對月資料進行求和,作為四季和年數據資料。
2.2 分析方法
2.2.1 線性傾向估計法 利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表示氣溫的變化趨勢,即y=ax+b,式中a為回歸系數,b為回歸常數。回歸系數a的符號表示變量y的趨勢傾向。a>0,說明y呈上升趨勢;a<0,說明y呈下降趨勢。a值則反映了上升或下降的速率,r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傾向度[10]。
2.2.2 累積距平 累計距平是一種由曲線直觀判斷變化趨勢常用的方法。累積距平曲線呈上升趨勢,表示距平值增加,呈下降趨勢則表示距平值減小。從曲線明顯的上下起伏,可以判斷其長期顯著的演變趨勢及持續性變化,甚至還可以診斷出發生突變的大致時間[11]。
3 雙流區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3.1 年平均氣溫的變化特征分析
從雙流區1961—2019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曲線圖中可以看出,雙流區近60年平均氣溫以0.265℃/10 a的增溫速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與全國近50 a來的氣溫變化趨勢大體一致(圖1)。相關系數rn=0.587> r0.01=0.339,通過信度為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雙流區近60 a年平均氣溫在信度α=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增溫趨勢顯著。
從雙流區1961—2019年平均氣溫累積距平圖可以得出,雙流區近60 a年平均氣溫的變化經歷了1次明顯的波動,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是呈下降趨勢,90年代中期至2019年波動中呈明顯上升趨勢(圖2)。從60 a的平均值來看,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前整體為負距平,氣溫處于為偏冷階段,90年代中期至2019年為正距平,處于為偏暖階段。
3.2 各月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從雙流區1961—2019年各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可以看出,月平均氣溫呈單峰型分布,自1月份開始,月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7月達到峰值25.1℃,8月開始呈下降的變化趨勢,12月達到次小值7.2℃。從4—10月,這7個月的平均氣溫超過月平均氣溫16.2℃(圖3)。
從雙流區1961—2019年各月月平均氣溫趨勢系數和氣候傾向率表可以看出,年內12個月氣溫均呈上升的變化趨勢(表1)。其中,2月、4月、9月、11月的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361、0.293、0.162、0.223℃/10 a,并且通過了信度α=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在這4個月平均氣溫的上升趨勢顯著;5月、6月、7月和8月是升溫速率最微弱的月份,因此在另一個角度說明,夏季是升溫最小的季節,其余各月相關系數在0.105~0.321之間,均未通過α=0.0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其余各月上升趨勢不明顯。
3.3 季平均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從圖4可以看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氣溫都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中夏季以0.126℃/10 a的速率增溫,故夏季是增溫最為微弱的季節;冬季以0.268℃/10 a的速率升溫,增溫率最大,春季次之,增溫速率為0.223℃/10 a,故雙流區年平均氣溫升溫中冬春季為其主要貢獻者。取信度α=0.01,查相關系數表得顯著性水平r0.01=0.333,用方程計算得到各季的相關系數rc=0.369、rx=0.339、rq=0.481、rd=0.514,其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趨勢變化幅度均能通過α=0.0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在雙流區近60 a四季平均氣溫的升溫趨勢中,四季的升溫趨勢都是顯著的;此外,近60 a春夏秋冬各季平均氣溫分別為16.8、24.9、17.1、7.0℃。
從各季節的平均氣溫累積距平曲線圖可以看出:春夏季平均氣溫的變化經歷了兩次波動異常(圖5)。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呈上升趨勢,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呈下降趨勢,90年代中期至2019年呈波動上升趨勢。春夏季平均氣溫在20世紀70年代初之前和90年代中期至2019年為正距平,處于偏暖階段,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春夏季平均處于偏冷階段。總的來說夏季氣溫主要經歷了偏暖—偏冷—偏暖3個階段。
秋冬季平均氣溫經歷了一次波動異常。在90年中期前呈下降趨勢,90年代中后期至2019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從近60 a的平均值來看,秋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中期前為負距平,氣溫處在變冷階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19年為正距平,氣溫處在增暖的階段。秋冬季平均氣溫經歷了偏冷-偏暖兩個階段。
4 結論
(1)1961—2019年近60 a以來,雙流區的年平均氣溫呈現出顯著的波動上升趨勢,氣溫的變化傾向率是0.265℃/10 a,能通過信度0.01的顯著性檢驗,升溫趨勢顯著。
(2)雙流區近60 a,各月平均氣溫呈單峰型分布,年內12個月氣溫均呈上升的變化趨勢,其中2月、4月、9月、11月呈上升趨勢顯著并且通過信度α=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3)春夏秋冬四季氣溫都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變化趨勢,氣溫變暖明顯。其中以冬季的增溫速率最大,氣溫升溫幅度為0.268℃/10 a,春季次之,升溫幅度為0.223℃/10 a,表明冬春季對雙流區的年平均氣溫上升貢獻是最大的;春夏秋冬季平均氣溫的趨勢變化幅度均能通過α=0.0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升溫趨勢顯著。
參考文獻
[1] 任國玉,郭軍,徐銘志,等.近50年來中國地面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J].氣象學報,2005,63(6):942-956.
[2] 尹云鶴,吳紹洪,陳剛.1961—2006年我國氣候變化趨勢與突變的區域差異[J].自然資源學報,2009,12(24):2147-2157.
[3] 候光良,方修琦,中國全新世氣溫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9): 1075-1080.
[4] 葛全勝,鄭景云,郝志新,等.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新進展[J].地理學報,2014,69(9):1248-1258.
[5] 孫嫻,林振山.經驗模態分解下中國氣溫變化趨勢的區域特征[J].地理學報,2007,62(11):1132-1141.
[6] 任國玉,初子瑩,周雅清,等.中國氣溫變化研究最新進展[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5,10(4):701-716.
[7] 丁一匯,王會軍.近百年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新認識[J].科學通報,2016,61(10):1029-1041.
[8] 李雙雙,延軍平,萬佳.全球氣候變化下秦嶺南北氣溫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2012,32(7):853-858.
[9] 張麗華,延軍平,陳利民.近52a山西氣溫變化特征[J].干旱區研究,2014,31 (6):1068-1072.
[10] 王志杰,蘇嫄.1951—2010年漢中市氣溫變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169-174.
[11] 董飛,楊佳,吳福杰,等.熊岳地區日照時數變化趨勢分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1):34-35,38.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