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花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青花瓷別具一格、優點眾多,一經問世就備受人們的喜愛:首先,青花瓷色調鮮明、素雅大方,令觀者賞心悅目;其次,青花瓷作為釉下彩瓷,其紋飾不會褪色;再者,青花原料屬于鈷的天然礦物質,國內的江西、云南和浙江地區均有出產,也可由國外進口,原材料充足;最后,青花瓷制作工藝中,借助瓷胎吸水性佳的特點,和中華繪畫、書法工藝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瓷畫藝術。本文將側重分析康熙時期青花瓷的發展歷程,之后討論康熙青花瓷的工藝特征,望能對業界人士的文物鑒定、鑒賞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清代;康熙;青花瓷;工藝;特征;分析;研究
經過數次調查和研究發現,青花瓷最早誕于唐代,唐青花的發源地是鞏義窯。本世紀初,文物考古學家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唐代青花瓷片,包括碗類和枕類瓷器,在此之后,鄭州峽窩鎮又出土了兩件唐青花塔式罐,其工藝復雜、精湛。雖然上世紀揚州建筑工地發現了一些唐青花瓷片,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掘,也不是出土于唐代瓷窯舊址和墓地,因此證據稍顯不足,但青花瓷誕于唐代的事實不容爭辯。到了元代,青花瓷才完全成熟,由于金兵南下、北宋南遷,元代以后北方的很多瓷窯開始衰敗,制瓷業中心轉至江西景德鎮。景德鎮是瓷器之都,制瓷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因此青花瓷在此得以發揚光大,其所產的明青花享譽九州,后世爭相效仿。到了清康熙年間,青花瓷工藝達到又一個頂峰時期,無論是器型和品種,還是胎釉和紋飾,都是無可替代的。
一、康熙青花瓷發展歷程
“康乾盛世”代表著封建社會發展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康熙、乾隆年間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可謂盛極一時,政權平穩、社會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盡顯盛世之太平。匠籍體制被康熙帝取締,使手工業制造業者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這為后來制瓷業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康熙年間,朝廷對瓷器的制造生產尤為重視,之后的瓷器品種日趨多元,工藝也日趨精良。康熙中期的瓷器技藝水平最高,在各種稱贊清代青花瓷的資料和文章中,大都指的是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物。在康熙早期,因為景德鎮的瓷器生產仍處在恢復和發展時期,此時民窯生產的青花瓷還帶有明顯的明晚期青花特點,一些瓷器的種類和生產質量都和明晚期青花相近,生產工藝略為粗糙,并且色澤暗淡,花紋修飾單一,工藝處理凌亂,種類也不多。到了康熙中期以后,瓷器制造業空前繁榮,以當時的臧窯和郎窯最具代表性。康熙中期的瓷器品種多樣、造型各異,創新性十足。瓷胎層面,胎土的淘煉尤為縝密細致,繪畫技法變幻無窮,時代特點盡顯,并且康熙中期的青花瓷顏色明快艷麗、層次分明,達到了“墨分五色”的水準。康熙晚期,青花瓷的生產曾一度走向沒落,直到雍正皇帝即位后,陶瓷制造業才有所起色。
二、康熙青花瓷工藝特征分析
康熙青花瓷生產制造工藝有其顯著特點,類型、樣式及造型、胎釉等均各具特色。鑒賞康熙青花瓷,要從瓷器生產條件、工藝方式和當時社會審美意識、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清康熙年間,海禁一度開放,瓷器制品開始進入了貿易流通之列。
(一)胎釉
鑒賞康熙青花瓷時,要以胎釉為首,因為其深受明青花的影響。康熙早期的青花瓷,胎體相對來說比較厚重,胎色以白色、灰色居多。胎土中內有一定含量的鐵,使青花瓷底部露胎位置形成了鮮明的火石紅印記。到了康熙中期,土坯變得細膩,胎體堅固且密實,外觀上既光潤又潔白,質地精良,這便賦予了青花瓷一種凝重之感,之后也成為了康熙青花瓷鑒賞的關鍵點所在。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胎體變化不大,亮青釉技術和修胎技術水平較低,所以青花瓷釉面不是很平整。
(二)造型
康熙青花瓷生產時期,正處在瓷器類型多樣變化的階段,青花瓷造型上有細膩、規范、質樸等諸多特點。較早時期,胎體較為厚重,之后逐步變薄,瓷胎修正技術也慢慢成熟,所以這一時期很多瓷器制品的工藝都很精良,品種也十分齊全。尤其是大型器物,以花盆、香爐及魚缸等最具代表性,形式豐富且體積形式大小不一,此為明代制瓷工藝所不及,并且在實際應用中,康熙青花瓷也不會讓人感覺到笨拙。
康熙時期制造的瓶類青花瓷的種類最多,應用也十分廣泛。細頸瓶的頸部尤為纖細,梅瓶唇口相對較小,頸部則很短,整體上看,這類器物體態甚是豐滿。康熙時期的玉壺春瓶,有著造型體態短粗的特點。在一些皇宮貴族使用的重要器物中,鳳尾尊(圖1)的最大特點便是向外張開,并且該器物頸部長度偏大,由于它的線條和鳳尾類似,稱之為鳳尾尊。蘋果尊,顧名思義,因為有著類似于蘋果的外形,所以稱為蘋果尊。其制品口朝內部凹陷,且腹部突出。
康熙時期的罐類青花瓷,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將軍罐,其頸部較短且腹部鼓起,肩部位置尤為充實。再就是日月罐,其肩部月牙耳的設計享譽中外。康熙時期的碗類青花瓷,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斗笠碗,紋飾疏密度拿捏到位,和乾隆青花瓷相比,雖不及其華麗,但外露感強烈,可謂獨樹一幟。康熙時期的盤類青花瓷,大小各異且薄厚各不相同,造型也甚是豐富。將這一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和官窯青花瓷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前者的胎體要比后者更重些,而且盤底較少出現塌底的情況,時代特征盡顯。
(三)色彩
康熙青花的渲染層次和色彩的明艷性突出,所應用的青料多為珠明料和浙料。浙料品質極佳且色彩青翠無比,顏色配置比例恰到好處,使瓷器色彩更為明艷。景德鎮通過良好的配比,打造了享譽中外的翠毛藍色澤,所制作的瓷器藝術品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康熙青花又被稱作“五彩青花”,匠人將青花料和繪畫技法相融,真正實現了青花瓷制作工藝的創新,其紋飾層次感、疏密度都達到了高水準,藝術效果十足,且繪畫題材以山水、花鳥魚蟲、仕女為主。
(四)紋飾
康熙青花瓷紋飾在早期時深受明代工藝影響,圖案相對單一,并且技法也相對落后。到了康熙中期以后,青花瓷制作和書法、繪畫等藝術相結合,瓷面構圖舒展有度,器物內涵也得以深化。并且由于繪畫手段不斷創新發展,青花瓷紋飾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匠人們通過勾勒、點綴、擦染等手法,使青花瓷紋飾變得更為立體、層次更為鮮明,和水墨畫合二為一,二者相得益彰。康熙青花瓷內容題材上,既有人物故事和山水景觀,也有動物圖案和花草樹木。
以一件花卉紋雙口瓶為例,該瓶青中帶艷,青花發色鮮艷且典雅,瓶身花卉紋飾是康熙時期的經典紋飾,可謂形神兼備。從整體上來看,此瓶畫面構圖布局合理且線條流暢,畫工精美,典雅高貴的氣質盡顯,筆觸細膩傳神,立體感十足,三種花卉各具特點,整體布局疏密得當、錯落有致,畫法也是層次分明、濃淡深淺,落款可見“康熙年制”四個大字。
再比如富貴平安深腹大盤(圖2),盤中心繪有花卉圖案,花鳥相隨,遠望去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畫卷,展現出了基調明快之風格,飾邊由菱形和方格及花卉共同構成,外沿菱花圖案由鈷料用細線手法勾勒而出,筆墨輕快,令配飾擁有細膩柔美之感,再加上對牡丹、梅花和喜鵲及蝴蝶的精雕細琢,突出牡丹“富貴之花”、梅花“花中君子”的特點,二者結合,象征著繁榮昌盛、美滿幸福之寓意,盡管都是用青花畫出,但不同物類、不同部位的顯色各不相同。
康熙青花瓷是繼明代永樂、宣德、成化之后又一個青花瓷的鼎盛時期,無論是胎釉、造型,還是色彩、紋飾,都別具一格。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對康熙青花瓷的工藝特征介紹,能夠為廣大業界同仁、文物愛好者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李磊,工作單位:濟源市濟瀆文物保護研究所)
參考文獻:
1.王小琴.古雅青翠 妙趣天成——江西省博物館藏康熙青花瓷器賞析[J].收藏家,2020(06):03-10.
2.王元黎.濃妝淡抹總相宜,新鄉藏清代青花與粉彩瓷[J].收藏,2020(02):66-71.
3.鄒曉芳.三明市博物館藏康熙民窯青花瓷器賞析[J].理財(收藏),2019(07):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