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雁斌 鄧鑫
摘 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要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對農業院校經濟學門類專業而言,就是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并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大國三農”情懷寓于其中,培養能夠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經濟建設與經營管理人才。
關鍵詞:農業院校; 課程思政; 經世濟民; 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200-003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綱要》提出了經濟學門類專業課程思政要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涉農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 為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指明了強化“大國三農”情懷教育的根本方向。可見,農業院校培養經濟學門類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就是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始終抗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大國三農”情懷寓于其中,這樣才能把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與“大國三農”情懷有機融合,與思政課相互配合、同向同行,為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具有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滿懷大國三農情懷、了解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建設人才。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用正確的世界觀育人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綱要》對經濟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這是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必須明確站穩的政治立場。其次要引導學生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去分析經濟現象,這是回答如何培養人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第三,要引導學生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去評價經濟行為及其效果,這是回答為誰培養人必須站穩的實踐立場。
事實上經濟學類課程具有鮮明社會屬性,集中體現在政治性、價值性等方面。我們必須要引導學生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去學經濟知識,特別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去分析經濟政策、經濟行為,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去進行價值判斷并評價經濟行為效果。例如如何看待中國的脫貧攻堅?如果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彰顯中國脫貧攻堅所體現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道路的正確性。唯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才能清楚地看到中國脫貧攻堅的科學舉措、偉大成就和歷史性、人類性貢獻。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中國以來推進經濟建設的有關重大決策、重大戰略、重大項目,深刻理解相關政策、法規,全面認同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推進西方經濟學教學上,要批判性講授,才能讓學生明辨其精華和糟粕,只有引導學生避免簡單地、機械地照搬模型,才能正確認識到西方經濟學服務于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及其局限。正如在對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國際人道主義至上的不同,西方經濟學鼓吹資本至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催生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經濟行為觀。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來分析,才能在深層次看到資本主義為了資本逐利而無視生命、無視人道的本質——除了賺錢這個唯一的沖動,他們沒有任何動力開展疫情防控,也才能夠正確地看待我國為什么要千方百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深切體會到社會主義的人性關懷和人道主義光輝。
可見只有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在課程思政中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育人。在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為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把經濟學看成是無國界的學問的錯誤觀點,要深刻認識到這種錯誤觀點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巨大危害。經濟學類課程教師要高度自覺,主動融入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中去,用我國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指導具體課程的教案設計、課堂講授和實習實訓,牢牢把握住經濟學課程思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基本要求。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用“四個自信”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1]。這就是要求高校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課程思政工作重點建設內容。
經濟學類課程思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各門專業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積極配合思政課培養學生對我國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從而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要培養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的自信,從而更加強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還要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自信,從而更加相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還要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從而更加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始終堅持用“四個自信”鑄魂育人。只有把“四個自信”教育緊密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我們才能培養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
經濟學類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者,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參與者、推動者。培養其經世濟民的職業素養,要堅持以德為先。要在“厚德”中“博學”,方能有“經世”之方略和“濟民”之才干,“厚德”的新時代要求就是要堅持用“四個自信”育人。具體而言,就是要樹立學生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四個自信”,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強化他們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
為此,專業課教師要把握好新時代教育的新使命,自覺遵守《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自覺強化優良師德師風。廣大教師首先自己要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堅持教育自信,才能做好傳道授業解惑。要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四個相統一”,通過言傳身教,當好“四個引路人”。如此,廣大教師才能自覺地把“厚德”理念貫通于教案設計,才能更加自信地在課堂上融入“厚德”元素,才能如鹽化水般把“厚德”目標與“博學”本領有機統一,解決好專業教育“貼標簽”問題,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也只有持之以恒的鍛造這樣的專業教師隊伍,才能在專業課堂這個主渠道上高質量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三、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用新發展理念育人
發展經濟有不同的理念及其在這個理念指導下的具體方式。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經濟也在不斷探索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比如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把握數量和質量,如何評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等。為了發展經濟,我們曾經也走了一段不太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系統科學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對于新時代經濟類專業課教師,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到課程教學過程中,用新發展理念育人,培養能夠把經濟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有機統一的時代新人。
重點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本質關系,真正懂得這個“兩山”理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具體來講,在經濟學類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因課制宜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在經濟理論學習中認識新發展理念,指導學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貫徹新發展理念。比如在講授“GDP”時,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綠色發展觀,講清楚單純追求GDP的危害,要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唯綠色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幫助學生牢固掌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引導他們要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設者、“美麗中國”建設的排頭兵,要做“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時代新人,為他們今后投身國家現代化建設明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四、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定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育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突出的實踐性、深厚的學理性,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主要內涵體現為“七個堅持”[2]。
用這個經濟思想育人,首先就是要樹立學生對“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正確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政治制度的優勢。我們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總領性、根本性的,是為了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無論是宏觀層次,還是微觀層面,黨的領導都是體現也必須體現在經濟運行全領域全過程之中的;要教育引導學生不斷強化這些認識,自覺在今后的經濟工作中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其次,要認識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經濟發展本身就有為了誰、依靠誰、經濟成果如何分享的問題。而對于抓發展,他強調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因此,我們要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經濟發展為了人民、經濟發展依靠人民、經濟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思想。要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這樣的烙印: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永遠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而且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覺遵守這個根本標準,為人民謀幸福。
第三,要認識到后五個“堅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要認識到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的基本特征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突出主題主線,改變那種單純抓引資、抓投資、抓項目、抓生產的做法,把領導經濟工作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因此,各門課程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確后五個“堅持”從發展思路、體制機制、宏觀調控、戰略部署、策略方法等重要方面提出的全方位要求,認識到這五個“堅持”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和強化這種認識,教育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主動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能夠把推動經濟工作的立足點聚焦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為國家經濟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五、堅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定用“大國三農”情懷育人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希望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這是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也是為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對于涉農高校經濟學類專業而言,就是要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任務過程中,用“大國三農”情懷育人,不斷強化學生強農興農責任。要教育引導學生為確保農業產業安全、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而刻苦學習,苦練本領,能夠在畢業后獻身“三農”事業,并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工作要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主線,對廣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要特別教育引導他們樹立大國三農情懷。涉農高校經濟學類專業首先要在新農科背景下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專業培養方案的“農”味。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明確體現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培養具有經世濟民職業素養的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在課程體系上,要增加農業農村經濟學、農林經營管理學、新農科概論等相關課程;在實踐教學設計上,要增加深入農村實習實踐內容和環節;在勞動教育環節上,可以引導經濟學類學生直接參與農科學生的生產實驗活動。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這些富有“農”味的改革,可以促進經濟學與新農科的交叉融合,能夠體現涉農高校經濟學類專業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學生方面的特色,能夠增強學生大國三農情懷,能夠培養更多的獻身鄉村全面振興的建設者。
其次,要增加經濟學類各門專業課程的“農”味。對專業課程教學大綱進行必要的“農”味改革,才能更好地配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地落實。要探索在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適當增加農業農村經營管理的內容。比如產業經濟學課程可以增加一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轉型的內容,區域經濟學可以增加一些農村減貧與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容,金融學課程可以增加一些農村小微金融服務的內容,電子商務可以增加一些農村電商業務的內容,投資學可以增加一些農村三產投融資的內容,等等。通過對專業課程內容的“農”味化改革,可以把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農業農村實踐的有效銜接,為培養學生農業農村發展“經世”方略創造更好的研學條件。
第三,要增加課程教學的“農”味。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農”味化改革需要課程教學協同推進,就是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遵循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設計目標與要求,在課堂講授和實訓中體現出鮮明的“農”味。這需要任課教師不斷學習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問題的各類政策文件精神和法規,注重收集涉“農”教學素材,做到精心備課。一定要把新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融入到經濟學系列課程中,要特別把新時代推進脫貧攻堅的一個又一個感人事例、典型案例和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成就融入課件,要特別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相關國家戰略帶入課堂。課程實習與實踐教學也要增加一些農業農村基地,激發學生苦練獻身“三農”事業的“濟民”本領。
最后,要培養學生具有“農”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四川農業大學也要在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人才上有更大作為。作為四川農大經濟學類學生培養學院,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指示,繼續傳承弘揚“川農大”精神,把“愛國敬業、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傳統內核與新時代的新要求有機融合,教育引導學生在“厚德”中“博學”,在研學“經世”方略中苦練“濟民”本領,在“學農”中“愛農”。要通過抓好暑期社會實踐、課程實習、創新創業實訓、畢業實習的“農”味化改革,培養“農”味十足的、立志在農村干事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鼓勵支持他們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把成長成才、干事創業的一步一印深深雋刻在祖國最需要的廣闊農村。
六、堅持黨組織主導,系統推進課程思政育人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要堅持整體系統觀。經濟學類課程不僅要配合思政課同向發力,內部專業課程之間也要因課制宜,各有側重、密切配合,要整體設計、系統推進,形成全課程全過程配合效應,最后才能提升育人效果。因此,經濟學各門專業課程思政改革不能孤立進行,否則,就容易出現各自為政,達不到協同育人效果。為此,要充分發揮高校中層教學單位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中層黨組織及各教學系黨支部要在推進課程思政中起政治把關和主導作用。中層教學單位黨組織要主動擔責,黨政密切配合,對課程思政工作進行整體謀劃,各教學系黨支部要牽頭組織各門課程集體研討如何具體落實課程思政,統一課程思政認識、統一思政內容嵌入教學大綱標準、協調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課程實習、課程考評等環節的形式和方法,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總結和完善,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項目來源: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四川農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項目,《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注釋: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06/c_1124967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