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松
摘要:愛國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情操和責任。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對于教師而言,要將愛集體、愛民族、愛國家這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教育從小根植于孩子們的心中,并成為學生未來建設祖國的精神支柱。
關鍵詞:小學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培養工作,其目的便在于引導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正確價值觀念。小學學科體系中,語文作為三大基礎課程之一,在教學環節有意識地滲透愛國主義理念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工作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歷史文化之美中激發愛國熱情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擁有一大批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藝術如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歷史文物如兵馬俑、白馬寺、龍門石窟、十二生肖獸首等;歷史建筑如長城、故宮、都江堰、趙州橋、少林寺、大雁塔、山海關等;人類文化遺址如藍田人遺址、穿洞古人類遺址、元謀人遺址等。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中國文明。要弄明白我是中國人,我之所以愛我的祖國,祖國燦爛的文化就是孩子們在成長中需要汲取的營養。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反映祖國歷史文化美的文章。
例如,反映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聞名于世的《長城》、反映中國傳統節日的《北京的春節》、反映繪畫的《清明上河圖》等。小學生一般對我國深遠的歷史文化了解不深,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準備豐富資料,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出祖國的歷史文化之美,敲開學生心靈窗口,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例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可以先介紹修筑長城的時代背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讓學生邊看屏幕邊聽介紹,在“音畫”的刺激感染下感受全文。繼而把準文章中,如“數不清”“一塊有兩三千斤重”“沒有…沒有…”“靠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等關鍵詞句,深刻理解文章。在教學過程中層層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使學生感受到長城的偉大,認識到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
二、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及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語文作為最基礎的學科,其不僅教育時間較長,而且有著很強的系統性,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保證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而且可以實現愛國主義和不同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所學知識與當下形勢相結合,還要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開展廣泛的宣傳,幫助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學生信息的來源也更加多樣化,接受的不良信息也在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就要從不斷的加大宣傳力度。
例如在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最后一分鐘》一課時,這篇課文中講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重大歷史事件和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同時由香港回歸延伸到澳門回歸。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愛國之心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大力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富有價值內涵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三首古詩都描述了人們過節時的情景,表現了中華傳統相關節日的民間風俗。在教授《元日》時,我讓學生首先想象一下過年的熱鬧畫面,定下歡快的基調。接著,我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屠蘇”“桃符”的意思,學生找出了古人過春節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的三個習俗,體會到春節的歡樂氣氛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感受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源遠流長。在《清明》這首詩中,學生通過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悟詩人在清明節孤獨、愁苦的心情。同時,我補充了清明節的習俗,讓學生明白和家人團聚、踏青、祭祀祖先、緬懷英烈的活動都是清明節活動的延續,體現了我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學生讀出了王維對家人濃濃的思念之情,并了解重陽節登高遠眺、佩戴茱萸的習俗,這是深厚的家國情懷,我們在重陽節要陪伴老人就是對這種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
三首古詩學完后,我們就開始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分成七個小組,分工合作搜集資料,小組交流討論怎樣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學生通過詢問長輩、查閱資料、看影視片等,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節日里有哪些重要習俗,并通過摘記、拍照、繪畫、寫文章等方式,把了解到的內容記錄下來。最后在進行成果展示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成果多么豐富多彩:有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繪畫、手抄報,有學生用彩泥制作了鮮艷的民族服飾和逼真的傳統美食,有學生用文字描寫了自己家里過節的過程,還有學生用唱歌、誦讀的方式展示傳統節日的習俗。最有意思的是小組合作包餃子、元宵和粽子,深切感受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
結束語
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發展,需要每個國民的努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優化,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師作東.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2020(17):119.
[2]巫秋.小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41.
[3]張寧.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