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巴果各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發展環境下,數學教師要注重教學資源的搜集整合與合理開發,尤其是在錯誤資源方面,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反面案例了解與思考知識的應用,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鑒于此,本文以下主要對如何科學地利用錯誤資源構建高效課堂進行有效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誤資源;培養能力
錯誤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寶貴資源,學生可以將錯誤資源作為自己學習的關鍵點和進行數學知識分析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要對錯誤資源進行搜集,通過錯誤內容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展開引導,讓學生在全面發展自身能力的情況下,不斷深入到小學數學知識分析和研究之中。教師要打造適用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有效利用錯誤資源,通過錯誤內容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開展深度分析。最終,引導學生融入到良好的數學學習體系之中。
1追溯回顧課本知識,利用錯誤進行強化
合理利用錯誤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通過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來達到對知識點的鞏固與更新。因此,利用錯誤資源進行教學,是要從糾錯中回到知識點,將錯誤的經驗總結起來,并對原有知識點進行深化和補充。只有回到知識點的學習與補充,才能夠真正實現錯誤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自己的錯誤資源庫,并將相應的知識點記錄在旁,不斷強化對知識點的印象。
以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千克和克》為例,在這一課程中,學生主要需要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單位換算和大小比較,以及對于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估計。因此,學生必須牢牢地掌握住千克與克的換算公式并且具備一定的常識。在日常練習中出現錯誤時,可以將比較典型的題目內容記錄起來。例如,將常見的物品質量記錄下來,雞蛋一般是50g;一袋奶糖是100g。
2利用錯誤資源進行新舊知識遷移,強化學生對新知的了解學習
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講解新知時教師經常采用新舊知識遷移的教學方法。但是,在新舊知識遷移中,很多學生由于自身的認知、思維方法還習慣于過去,加之對新知的理解不夠,很容易出現錯誤,導致新知掌握效果不佳。面對這些錯誤,教師不應排斥,要巧妙地善加利用,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輔助作用。教學中,教師根據錯誤資源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出現原因,合理設計布置教學環節,讓學生借習題中的錯誤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促使學生轉變舊的思維方法,強化對新知的認知。
例如,講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通過復習前面講過的加法來導出本節課的減法,以這樣的知識遷移方式來讓學生了解學習新知識。實際操作中,發現很多學生出現了"不會退位"的錯誤計算情況。經分析,得知學生的計算思維方法依然停留在加法上,還沒有形成減法的計算思維。對此,教師在新舊知識遷移中可以根據學生這樣的錯誤表現和原因安排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了解學習減法的計算思維,轉變以往的計算思維方法,可以正確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3引導學生經常性地總結分析錯誤,避免相同錯誤重復出現
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每得到一次教訓,就應增長一分才智,如此的做法,人才會有所成長。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犯錯是常事,但是錯過了就忘了,不求改正,就會導致錯誤越積越多,越來越難以解決,進而嚴重降低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總結歸納錯誤,讓學生正視自身的錯誤,強化對錯誤的記憶、重視,使學生在錯誤中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具體來說,應指導學生記筆記,把錯誤記錄在本子上,分析哪些地方經常出現錯誤、錯誤的出現原因,今后避免出現同類錯誤。
例如,講面積時,課堂授課后為學生安排習題練習,讓學生把自己做錯的習題記錄在隨堂筆記上,對錯誤的題型進行總結,對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經過這樣的總結與分析,學生對自己容易犯錯的地方和原因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再遇到此類習題時就會多加思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4運用錯誤資源,培養數學能力
波普爾認為,錯誤中大都蘊含著更為突出的創造性因素,而發現這些創造因素的主要方法就是試錯。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如果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一味地以直接糾錯的方式,往往難以收獲顯著的效果,還容易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如果可以選擇獨特的視角,針對學生的錯誤展開充分發掘,了解出現的緣由,并對其進行分析拓展,那么在具體的糾錯過程中,必然有助于促進學生多元能力的協調發展。
例如,在教學"平行與相交"時,先向學生出示例題——在相同的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系:A.垂直與平行;B.相交與平行;C.相交與垂直。根據學生所選擇的結果,可以發現,其中包含兩大派系,主要集中于選項A和選項B。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真正觸及知識本質,我組織了一場班級內的辯論賽。在辯論時,我要求每一個學生使用有力的數學語言充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這樣,飽含熱情的辯論賽在班級內展開:選A的學生認為,如果兩條直線會互相平行就不會相交;如果相互垂直必然就是相交,垂直即相交。選B的學生認為,兩條直線只有兩種狀態,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在相交這種情況中,不僅包含垂直,還包含其他情況。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后,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錯誤。可見,讓學生再次經歷錯誤,反而能夠順利實現有效的糾錯,教師不可在教學實踐中直接否定學生的錯誤,而應當充分交還糾錯的自主權,帶領學生揭示具體的思維過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其間的不同。
在學生未了解知識本質之前,出現認知偏差甚至錯誤認知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關鍵是教師能否有效利用這一錯誤資源,充分發掘其中潛在的教育價值,是否能夠創設具有啟發性、針對性以及教育性的問題,為學生創設積極的有利于展開合作探究的良好前景,使他們自主審視錯誤,發現導致錯誤的緣由,并且在完成糾錯的過程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錯題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積極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教學的引導,讓學生學會整理錯題,再通過自身的監督,讓學生養成錯題整理的習慣。以此來更好地發揮錯誤資源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也為學生之后的學習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謝榮會. 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有效利用教學探討[J].讀天下(綜合),2019(19):198-198
[2]蔣淑敏. “小”“錯”發揮“大”作用-小學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中學英語之友: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11):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