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強
摘要: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運用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化數學知識結合生活內容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理解及學習能力。本文將通過教學內容生活化,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教學方式生活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教學任務生活化,提升學生應用能力三方面措施,對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有效結合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際;有效結合
數學教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其教學內容比較豐富,知識比較復雜。很多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較弱,導致學習效果較差的問題出現。為了改善并解決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差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元素滲透數學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其應用方式,同時提升學生數學理解能力。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是主要教學方向,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結合拓展化教學內容為延伸元素為學生設計教學方案,將會有效促進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進一步突出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數學技能。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與教材內容和課外拓展內容分別結合,保證學生學習范圍的多元化,同時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特點[1]。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可能性》的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主要以分數表述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主。教師可以將生活化元素滲透其中,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案例作為輔助內容,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在簡單事件中的表述方式。另外,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將生活內容作為延伸性教學內容融入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因此,將數學教學內容以生活化效果呈現,將會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同樣重要,要結合針對性原則、合理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將生活化教學方式滲透至數學教學體系中,全面提升學生日常觀察能力,使學生學會通過實際生活分析探究數學知識,進而促進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2]。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方式運用至教學流程中,結合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學會通過觀察生活發現數學知識。比如,引導學生對校園內與多邊形相關的元素,花壇、操場、教室等均可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背景因素。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引導學生對生活內容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和分析,發掘實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元素,全面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學習能力。與此同時,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生活情境構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將數學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充分展現,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表演化情境創設方式等,對數學教學元素進行體現,保證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更高的效率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水平。因此,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滲透生活元素,是完善其結合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措施。
三、教學任務生活化,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在以實際生活為基礎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教學任務,促使學生以合作等多種形式對相關數學任務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此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發展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3]。在生活化教學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及表現方式作為中心思想,作為數學任務設計的根本原則,保證學生在針對數學任務進行分析及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掌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及實際能力。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課的教學中,其中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進行分析,認識正比例的量的特點,同時加深對正比例的量的理解能力。對于生活化學習任務的探究及分析,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學習,結合多項學習途徑的運用,對數學學習任務進行了解和完善。此教學方式的重要意義并不在于學生完成任務的成果,而是在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在對生活任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可以有效促進提升學生多方面探究能力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將數學教學任務以生活化形式呈現,是促進提升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關系的有效措施。
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生活元素的滲透可以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任務等多項途徑充分體現,根據學生實際生活背景設計教學方案,全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從而完成多元化的數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歡.簡析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有效結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294.
[2]黑艷華.讓生活實際和小學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J].才智,2015(05):53.
[3]徐婕.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J].現代教育科學,2012(0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