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偉
摘要:作為中考統考科目,初中歷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就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否則愛國主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如此,歷史教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很想就初中歷史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模塊整理;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歷史教學就是簡單的記念背,但隨著課改要求的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出現了嚴格的層次劃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對書本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復述,而是需要對知識進行多方面的整理,這也是近年來中考出現中外史對比的重要緣由。為了權衡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我們的教學引導就顯的相當重要。現如今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復述整理已經不能體現課標的要求,因為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雖然難度不大,但是知識點較為雜亂,不容易整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就需要從教學方式上進行全方位的改變,使用模塊整理的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整理與探究。
一、時間整理,歷史基礎教學的關鍵環節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學生對部分史實的記憶與分析,而史實突出的重點就是“時間線”,學習歷史“時間”是重要的一環,把握好時間就可以在根源上保證歷史學習的高效性。因為時間不僅代表著我們記憶中王朝的更迭,同時還是引導學生進行中外歷史聯系的關鍵要素,這樣不僅方便學生學習,同時也可以對知識點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整理,達到知識交融的要求,對學生分析解答問題很有幫助。
例如:我們在教學“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這一課內容時,通過點出羅馬帝國的建立時間就可以推算出我國“漢朝和魏晉”所在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在進行模塊整合的同時對時間線進行整理。這樣不僅能夠對知識進行充分的分析,同時還能夠對知識進行模塊化的區分與整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從根本上進行知識對比與記憶,這樣我們就能在提出時間對比問題的同時,對問題進行充分的分析與反饋,為中考做好更多的知識儲備,不會陷入考試的陷阱和對考試分析不足的兩難境地。
二、共性整理,簡化知識要點的高效整合
其次,我們要談到的是對歷史事件“意義、內容、影響”等方面的共性整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整理。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學習階段的高效記憶與綜合理解,這是教學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中考需要我們進行深度的知識融合,達到共融基礎上的知識強化,做到知識點的高效記憶,優化知識內容理解的同時強化知識記憶。
例如:教學“辛丑條約”簽訂的內容時,就可以通過對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進行對比與理解,通過對比的方式達到知識的模塊化,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整理,不僅能夠保證學生記憶的清晰,同時還能夠保證知識的充分反饋。在對比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交融。“從割地、賠款、開放口岸”這幾個方面進行整理,優化學生知識記憶和深度思考。
三、對比整理,綜合知識全面化的高效記憶
再次,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知識進行充分的對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對知識進行充分分析還要進行更為全面的對比,因為只有對比才能夠保證知識的全面優化。
例如:在教學“美國的獨立”這一課內容時,就可以結合美國的《獨立宣言》與英國的《權利法案》,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出二者的不同點,明確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的根本區別與共性特點,達到對知識點的準確分析與高效記憶的要求。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歷史創新思維的發展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他們在不斷的探討中,能根據自身的學習思維和獲取的知識,對問題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使自己不斷地受到啟發。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不斷地了解歷史,對于同一個歷史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對于較晦澀難懂的歷史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進行任務的劃分,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從而進行知識的共享和傳遞。這樣,不僅有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記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他們對于知識點的理解。
總之,沒有記憶,就沒有理解,就沒有提高。教師們盼著學生提高,強調學生要理解,但是沒有記憶,提高和理解等于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獲得歷史知識,通過音頻、圖像、視頻等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使其在大腦中構建良好、嚴謹的知識體系,使他們對于歷史知識有獨特的理解。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如何記憶,如何高效地記憶。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知識的積累階段,而記憶就是積累,沒有這種記憶的積累,理解就是空中樓閣。
參考文獻:
[1]朱旭滔.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02):19-20.
[2]楊國華.歷史圖表在教學中的應用和選擇[J].新教育,2021(0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