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原理、策略一直都是體育學者研究的熱點,大部分研究從學習策略、訓練計劃、訓練方法與手段等方向切入研究。而本文從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個體生理、心理的變化上切入研究,剖析運動技能形成的整個過程,尋找運動技能形成與知識文化學習之間的關系。
運動技能形成過程表現為泛化、分化、鞏固與自動化四個過程,此過程是個體生理、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學者通過研究四個階段的學習狀態,得出經典的運動技能形成曲線。
泛化出現在動作技能形成的早期,通過教師的課堂教授,學生短時間的模仿練習形成不夠穩定、準確的動作技能,對技術的內在聯系還不完全理解。在此階段由于人體對外界的刺激,通過感受器(特別是本體感覺)傳到大腦皮質,引起大腦皮質細胞的強烈興奮,而大腦皮質內抑制尚未確立,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呈擴散狀態,條件反射不夠穩定,會受到內部外部多種影響因素的干擾,這一階段稱之為泛化現象[1],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泛化現象會逐漸減弱,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
當學生通過反復練習逐漸走出泛化階段,個體對技術要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技能水平相對穩定,同時也出現了第一個瓶頸。此時分化抑制得到發展,大腦進入了分化階段,前期表現為動作技能學習的停滯或者倒退,在此過程中大部分錯誤動作被一一糾正,后期表現為較連貫地完成動作技術,技能水平繼續提升。這是初步建立了動力定型,但定型尚不鞏固,遇到外界刺激,如有外人參觀或比賽時,多余和錯誤動作可能重新出現[2],技能水平停滯或者下降,學生可以通過對技術原理探究和繼續反復訓練與糾錯,以逐漸消除干擾與多余動作,繼而抑制運動技能下降,使其逐漸回升。
通過對技術的反復練習與調整,大腦基本形成條件反射,動作技能得到動力定型,大腦對興奮和抑制的控制更精確。此時動作更加準確,自動化現象也逐漸形成。在受到外部刺激時,動作技術依然能夠穩定輸出,同時其他系統可以較好兼容,在做動作時比較流暢[1],這個階段運動技能輸出較為穩定,外界因素對技能的正常發揮干擾降到較低狀態,各項身體素質通過條件反射可以穩定地輸出。同時也是下一個技術瓶頸的前期。
在上述三個過程的生理、心理學特點干預下,運動技能形成曲線,不能達到理想的正相關狀態,隨著訓練時間的增長,運動技能練習初期學生掌握得比較快,但是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性格上還不穩定,情緒波動明顯,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速度、能力、自我調控的能力上參差不齊。運動技能會出現停滯或者下降的狀態,在老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反復練習下,運動技能會再次得到提升。整個過程是一個反復停滯再提升的一個過程。
專業知識是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條件,專業知識是利用生物力學、解剖學等專業知識對運動技能進行科學的、形象的、通俗的描述以及界定得出的文字與圖像。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首先可以使大學生在腦內形成正確的視覺表象,對運動技能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其次對技術要領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大腦中的運動技能視覺表象與其相對應的理論知識對自己在學習運動技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進行修正,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設計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使自己的運動技能不斷趨于規范。專業知識也包括賽事發展與裁判規則等,都能指導和規范運動技能的發展。
非專業知識雖然與運動技能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它的學習對運動技能的形成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中難以理解的專業名詞有一個客觀的理解。運動遷移是運動技能形成的一種途徑,遷移的發生是大腦無意識地在已有技能、知識中尋找與本專業技能、知識有關聯的技能、知識的過程,簡稱尋找遷移過程。而發生遷移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3]:1.學習的程度,指技能、知識的學習深度與儲備量。2.運動技能的難度,指運動技能本身的復雜性。3.認知結構,指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后產生的一種認識新事物的獨有思維方法。深度學習是產生遷移的一個重要條件,而技術本身的難度又與其他兩個因素密不可分。
由于網絡的普及,文化知識的傳播趨于立體化,覆蓋面也越來越大,所以文化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大,體育文化知識自然也不例外,它對運動技能形成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首先文化知識的傳播與興盛可以影響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形成與保持,大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了解到世界先進的運動技能中的技術與練習方法以及最新的裁判規則,例如觀看比賽、從互聯網上下載等等這些都是有助于大學生運動技能形成的。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潮流也會影響運動技能的形成,如在足球世界杯、尤伯杯、各類世錦賽期間,如果學生愛好運動,就會通過觀看比賽、報紙、集體討論獲得許多相關知識來影響自己的運動技能。由于某些運動員有著很強的明星效應,使得許多大學生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偶像和發展的標準,積極模仿此類明星的技能風格,促使自己的運動技能不斷提高。當某項體育項目及相關文化被學校認可與推廣,文化導向將會影響學生主動地練習這項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的獲得除與上述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還與其他間接因素相關,如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策略。而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強弱又受到知識文化學習的影響,學習到的理論與策略的成功實施也受到知識文化在其過程中的運用。歸根到底是知識文化的學習對運動技能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
此時學生基本掌握動作技術,由于觀眾、場地等外部環境影響,完成動作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協調。此時評價性理解開始發揮作用,個體利用已獲取的信息分析問題,利用相關聯的知識文化來解決問題并對動作技術判斷進行反饋。在每次完成技術動作后首先會發現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反饋給大腦,再由大腦思考解決。學生要具有思辨能力,首先要掌握有關動作技術要領的全部信息,以及普遍性錯誤及解決方法;其次不要怕犯錯誤,要敢于面對錯誤,這種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逐漸確定下來的。同時提倡對動作技術要領進行創新,創新使動作技術不斷趨于科學,有助于更好運動技能的產生[5]。
運動技能練習的泛化階段中會出現許多問題,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升自己的運動技能,他們一般會向老師請教,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參加相關的活動,來獲取想要的文化知識,使自己的知識文化框架越來越完整,儲備量越來越大。當運動技能進一步形成后,他們會參加比賽或娛樂性的活動,在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后,會得到成就感。在繼續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以及興趣的雙重導向上,他們就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己原有的運動技能,而現有的知識文化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運動技能發展的需求,他們就會主動查詢相關的知識信息,如通過觀看比賽、模仿技戰術、查閱書籍以及利用互聯網獲取更先進更全面的知識文化,使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完備。當參與此項運動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他們就會經常關注與此項運動有關的新聞、賽事信息以及相關的各種文化知識。這樣不知不覺會積累豐厚的文化知識[6]。
通過分析文化知識學習與運動技能形成之間的關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和導師的指導下,嘗試繪制理論的運動技能形成的三維曲線,更直觀地反映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一,在水平面上做一條無限延長且順時針內向旋轉的曲線,作為時間軸線,如圖1,代表知識文化學習過程。第二,在時間軸線垂直方向上做一條運動技能形成的曲線,就會形成的一個三維螺旋上升曲線,如圖2,螺旋的高度代表運動技能形成的程度。

圖1 時間軸線

圖2 螺旋上升曲線
運動技能形成的程度與平面逆時針旋轉的時間軸線即知識文化與學習更新的周期成正比關系。知識文化的儲備則受到運動技能形成的高度的影響,兩者為相互促進相互抑制的關系。
運動技能練習要與知識文化的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