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帷 李珺 伍晨
摘 要: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社會對新時代法學專門人才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的復合型法律人才。項目研究以財經類院校法律人才培養的視角,解讀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公布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框架下的特色型、復合型新時代法律人才培養的導向,以湖北經濟學院法學專業辦學經驗為基礎,探索新形勢、新要求、新標準下,以特色專業見長的地方高校如何培養滿足國家與社會急需的新時代復合型法律人才。
關鍵詞:復合型法律人才;法學教育;人才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四十余年,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逐步提高,法治環境不斷改善,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成熟,社會對于法治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一般由傳統的“五院四系”和綜合類院校承擔。隨著高校擴招,法學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財經類、理工類、農林類等以特色專業見長的高等院校相繼設立法學專業,以特色專業為依托,培養滿足專門行業需求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同時,具有專業特色的高校法學人才培養又有別于傳統的政法類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財經類院校的法律專業辦學為例,培養“通法律、知經濟、懂管理”的法學專業人才,建立交叉學科,開展復合型專業的法學教育,發展潛力不容忽視[2]。然而,財經類高校的法學專業的辦學與發展如何統籌規劃、協調貫徹學科融合,專業銜接,課程設置,啟發學生“法+經+管”邏輯思維,構建學生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還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離《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普通高等學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國家標準還存在差距。項目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這所“以經、管、法”為主流學科的地方財經類院校在法學學科發展、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辦學經驗,探索研究新時期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
一、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教學標準
根據教育部于2018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本科教學國家標準》)中關于法學類本科專業的適用范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條件、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規定,法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要追求卓越,并為專業的特色化培養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有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和法律職業倫理課程,這十門專業核心課程與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需要所選擇的不少于五門的專業選修課形成“10+X”的分類設置課程模式,與此同時,《本科教學國家標準》中也強調了針對復合型法律人才實務能力培養的實習實踐課程的重要性。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社會對法學學生的專業化、行業化、國際化法律功底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專業認知、行業知識、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擅長國際語言也逐漸成為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培養標準。
二、財經類院校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現狀
推動提升法學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社會對于法學人才的需求集中體現了財經類院校促進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在依法治國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之下,法學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3],促使我國高校的法學人才培養呈現出如火如荼的形勢。但經受學科熏陶、專業教育、系統學習、專門訓練的法學人才培養數量不能完全滿足當今社會與行業發展的需要,且法科生踏入行業初期“同質化”問題日漸凸顯。而以財經類、師范類、理工農林醫類為代表的特色院校相繼設立法學專業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供需矛盾”,更貼近行業需求。其中,財經類院校的法學人才培養備受關注[4]。不僅由于其原有的經濟類、管理類專業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且“通法律、知經濟、懂管理”的復合型法律人才與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然而,新開設法學專業的財經類高校普遍存在辦學經驗不足、學科投入不夠、師資力量不強等問題,影響到法學人才培養質量,如照搬政法類院校的培養方法、培養模式,沒有將本校具有優勢地位的經管類專業與法學專業結合起來進行人才的全方位培養;或受籠罩在中國教育之上遲遲未散去的“應試教育”陰霾影響,“重結果,輕過程”“重出路、輕培養”,直接、簡單地將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考研升學率、就業率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缺位、錯位的衡量標準與國家提倡的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標顯然相悖??梢?,我國財經類高校的法學人才培養觀念、目標、模式還亟待探索。
三、湖北經濟學院法學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湖北經濟學院是湖北省屬地方財經類高等院校,法學是學?!敖?、管、法”三大主流發展學科之一。法學專業開設于1995年,通過多年辦學積累與教育實踐積累了大量法學人才培養經驗,適用于研究“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可探索影響復合型法學人才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法學專業多年的教學實踐與人才培養經驗為基礎,將法學人才培養的直接影響因素歸納為“1+5”觀測點,即“1”個核心指標——課程設置,“5”個關鍵要素——職業道德培養、硬件設施投入、教育資源整合、課程結構與教育方法革新、特色管理制度。
(一)以優化課程設置為核心貫穿法學人才培養全過程
課程設置是財經類高校法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因素。財經類院校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既要有扎實的法律功底,還要有不同于其他院校法學專業的特色,要求法科生在法學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對學校優勢學科的經管類專業知識有系統的學習與理解,較好地實現學科融合,促進受教育者完整的知識體系構建。好的課程設置要解決課程學分、學時的限制、師資排課的統籌、教室資源的分配等等一系列沖突和問題。只有統籌協調好這類問題,才能打破專業壁壘,突顯財經類院校法學專業辦學特色,提升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5]。
湖北經濟學院堅持多年的課程改革,針對這類問題進行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突破,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教學機制。在學校主導、教務處主推,法學院建議與支持下,法學專業全面推行實施“學分制”,根據《本科教學國家標準》指引和學校法學學科研究專長與辦學特色,將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法律職業倫理、經濟法學、環境資源法設為核心課程和學位課程;將法學核心課程、學位課程和通識必修課以外的課程分為A、B兩類專業選修課程,強調學科融合、打通專業、鼓勵教師面向全校開設課程、遴選教師強化課程組建設,打造“金課”團隊。其中,B類課程為法學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如商法、知識產權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西方法律思想史、婚姻家庭法、公司法、合同法、破產法、法學方法論、法律職業技能、法律社會學、法學理論前沿等等,學生根據興趣和發展選修,充分滿足《本科教學國家標準》要求的“10+X”分類設置模式中“X”選擇設置門數原則上不低于五門的要求;A類課程為非法學院開設的學校具有優勢學科基礎、專業特色、行業熱點的經、管、法、理學相關選修課程,如會計學、金融學、經營管理綜合仿真實習、大數據與商務智能、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基礎、證券法、財稅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票據法等等。兩類專業選修課程均可自由選擇,并計入學生學業總學分。同時,學校為鼓勵學生進行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對符合條件、達到標準的學生,即修滿相應A類選修課程學分,經過申請可被授予第二學位證書。目前實施的課程設置打破了學院之間的壁壘,對師資調配、學科融合與銜接做好頂層設計,為解決財經類院校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且效果良好的路徑。
(二)以整合關鍵要素為抓手全方位保障法學人才培養質量
要提高財經類院校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質量,解決課程設置問題是基礎,還存在很多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關鍵要素。
1. 重職業道德培養
法學專業辦學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導向,要培養德才兼備,能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法治人才。湖北經濟學院充分重視專業倫理培育,法學院始終堅持將職業道德的培養貫徹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在新生入學第一學期開設法學專業導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高年級的第六學期開設法律職業倫理,旨在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并為學生的法律信仰與職業道德做初步引導,并在不同的學期階段舉辦專題講座、開展主題活動,并在實踐課程、實習環節中貫徹法律信仰與職業道德教育。
2. 重軟硬件投入創一流教學條件
師資力量是一流教學的先決條件,法學院采取“外引內育、招攬人才”的方式,引進學科領軍人物、行業知名的專家學者來校工作或交流,廣泛招募海外知名院校和國內著名法學院校畢業的青年博士師資,聘任法律實務界知名法官、檢察官、律師為兼職教授和行業導師;要求全體教師、客座教授、業界導師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走進一線學生課堂。同時,學院設置師資能力提升計劃,支持教師參與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教師所獲得的能力提升學分與年度考核掛鉤;鼓勵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辦教育離不開辦學環境與硬件設施的支撐,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對實驗教學樓、辦公樓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與教學需求的裝修與改造工程,建成了多種類型的、信息化現代化程度高的多功能智慧教室。法學院建設有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環境政策法律模擬實驗室、實踐課部研究室、心理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室等,為教學實踐活動的展開提供了現代化的一流條件。
3. 重教育資源整合
法學院重視信息資源與智力支持開發應用。在數據資源層面,學校有中文數據庫七十余個,外文數據庫十余個,包含所有知名法學類數字資源,電子資源的購置量逐年提升,為學生開闊視野,了解學術前沿信息提供了信息資源保證。此外,學院還與武漢市內多所高校法學院開展人才培養合作,促進教育系統的資源共享與交流。在學生層面,積極開拓校際學習經驗交流和技能競賽,如多校聯合的模擬法庭大賽、金融與經濟熱點辯論賽等,讓法科生能充分展現扎實的法學基礎和綜合能力,將法學專業知識與財經熱點相結合,采用法律視角表達專業觀點。這類學科競賽活動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積累了比賽經驗,理論與實踐取長補短,促進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在實習實訓方面,法學院依托校、政、行、企合作建立的大量實習實訓基地和豐富的校友會資源平臺,分派學生進入公檢法系統、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的法務部門實習,為學生提供滿意的實務學習體驗和行業發展平臺。
4. 重交流與教學方法革新
法學院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定期與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在漢高校法學院調研交流,并結合學校的財經特點,逐年修訂、動態調整,緊跟需求,堅持開展課程改革。近年來,基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際化課程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視。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法學院教師在教學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案例教學、進行專題討論,或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對其中的法律問題及學生的表述進行點評,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法律問題意識、發散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起到重大作用。
5. 重特色管理制度建設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培植專業興趣,了解行業發展,學院推行特色鮮明的“雙導師”制度,為每一名新生配備一名教師導師和一名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導師,兩位師生導師在培養方案的理解、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習慣的養成、未來職業的規劃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實施多年效果顯著。同時,對畢業班施行“教授導師制”,經師生雙向選擇后,由高教經驗豐富且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具體指導大四學生考研復試、考證及公務員考試、職業規劃與就業幫扶,將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臨門一腳”落細、落實。
四、結語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治理離不開法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代,“通法律、知經濟、懂管理”的復合型法律人才與社會發展需要更加契合。財經類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優勢,明確目標,打好基礎,完善各項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建立健全學科課程體系,重視實踐教學與課程國際化,促進財經類院校優勢專業與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的銜接與融合。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新框架指導下,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特色鮮明、應用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全面,具備實踐、實干、實用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必將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及民主法治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田其云,黃彪.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3,(5):43-47.
[2] 劉麗榮.財經類院校本科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9):36-37.
[3] 隆奕.社會需求下的高校法學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49):45-47.
[4] 喬苗苗,姚樂樂.適應市場需求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9,(7):130-132.
[5] 崔金珍,王夢娟.財經類院校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研究[N].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