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群 胡柳波
摘 要:目前的民辦高校師生關系顯著存在著“師生關系疏遠”等問題。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民辦高校發展,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揭示了民辦高校師生關系不和諧的三種表現,再從學校和社會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詳細分析了民辦高校產生師生關系不和諧現象的內在原因,最后從學校和社會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分別提出了若干構建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2016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共有734所民辦普通高校,入學人數也超過全國普通高校本科生總數的三分之一[1]。顯然,民辦高校(包括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存在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學生與學校三種基本關系,其中師生關系是三種關系中最核心的一種關系。目前我國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師生關系疏遠”等不和諧師生關系問題,民辦高校尤其突出。筆者在民辦高校已從教十多年,作為科任教師,曾經教過的學生超過千人;作為論文指導教師,指導過的畢業生數量已近二百人,應該是“桃李滿天下”了。然而,個人因此而產生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卻遠遜于自己所想象的程度。因為學生畢業離開學校以后不再主動與老師保持聯系和溝通,時間一長,大部分杳無音訊。這種現象并不個別,民辦高校大部分教師都有同感。由此可見,大學師生關系的疏離,確實比較普遍。
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高校發展,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將分析師生關系不和諧現象背后的原因,探索民辦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措施和策略。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積極作用
和諧師生關系是在民主的氛圍中老師與學生兩個主體之間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交往過程逐步形成的一種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之間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的潛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愿望才能得到尊重。師生才能互相支持,團結一致,共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和學術繁榮。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校的作用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高校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和諧了,老師才更有意愿教好自己的學生,學生才有意愿和興趣向老師學習和請教,教學活動才能扎實順利推進下去。另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民辦高校校園穩定,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和老師對學校的滿意度,提升學校在公眾的形象和美譽度,從而提升學校招生質量,最終有利于學校長遠健康的發展。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老師的作用
和諧師生關系能夠激發出教師強烈的工作熱情,促進師生之間順暢、靈活、愉快的思想和經驗交流。只有在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上,老師才更愿意講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傳授學生更多的技能;只有在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上,學生也更愿意展示他們的才華,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們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鍛煉自己的思維,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目的。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幸福感的源泉[3]。每個老師都愿意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都希望自己教過的學生能夠成人、成才,希望未來自己能夠桃李滿天下。若干年后,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還能夠主動回到母校看望老師,回饋母校。應該說,這是每位教師心中的美好夙愿,是作為人民教師所特有的幸福之源。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作用
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會詳細而深刻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和能力,這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教授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身心素質,學生因此會更加相信老師的教誨,由此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師生經常交流,教師隨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引導和幫助學生,確保學生健康成長。通過不斷的討論和思想碰撞,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拓寬思路,鍛煉思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民辦高校不和諧師生關系的主要表現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師生關系疏遠”等不和諧師生關系問題。其中,民辦高校由于其特殊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而顯得尤為突出。
(一)課堂內:師生關系單向而緊張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始終處于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完全控制著課堂內師生關系的各個方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客體的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生和教師不能平等交流,只是被動地接受從而形成師生關系的單向性。在課堂上,一些教師批評學生過于簡單粗暴,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有一些老師甚至用“高壓政策”來壓制學生。由此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對立情緒和緊張關系。在課堂上,還有部分老師只管上自己的課,完成自己的所謂的教學任務,對于學生是否上課,來上課的學生是否聽講,所講授的內容學生能否聽懂,一律放任不管;只要考試通過,一切都沒有問題。目前,我國中學階段教育對學生的管理失之過嚴;而到了大學階段對學生的管理失之過寬,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大學階段,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與幫助,自覺性與自律性差的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前途堪憂。
(二)課堂外:師生缺乏交往成陌路人
按常理,課堂外師生之間關系應該是比較親密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課后,老師要么在辦公室備課、批改作業,要么直接離校回家;學生課后也往往回寢室或者去圖書館。從而導致師生之間交往時間和機會都不多,交流渠道不暢。由于缺乏課后的情感交流,給師生關系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甚至一學期的課程結束了,學生和老師相互不知道對方姓名,這使得師生關系比較疏遠和淡漠。教師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學生也不愿意與老師溝通。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與老師建立和諧關系的機會。據有關資料顯示,80%的學生課后與教師接觸不多[4]。由于民辦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加上非教學時間可以不坐班,使課堂外師生之間建立良好關系變得可望而不可即。
(三)個別老師、輔導員與學生關系多元而扭曲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每個教師都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大學教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受到了扭曲,產生了動搖。師生交往的功利性質和低俗商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部分師生之間關系發車了偏差與錯位,老師不能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如接受學生家長的吃請,違規安排班干,違規評優與評先等。與師生之間的漠視和疏離相比,還有部分師生關系表現出了特別的“親密”,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分場合,稱兄道弟,哥們姐們,完全混淆了師生之別,沒有一點師道尊嚴。這些都導致師生關系的嚴重扭曲。
四、民辦高校不和諧師生關系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和社會因素
學校和社會影響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辦高校收入來源渠道單一,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上除了投資方前期投入外,后期運行費用幾乎全部靠學生的學費維持。民辦高校教師與同一職位的公立大學教師相比,薪酬和福利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民辦高校教師和輔導員隊伍極不穩定,目前的人員流動率相對很高,民辦高校變成了其他高校師資人才培養的基地,年輕教師往往“成熟一個走掉一個”。二是民辦高校額定教學工作量本身就較高,加上老師其他收入來源非常有限(如通過承接各級課題),唯有通過增加超額課時來增加收入,老師很容易變成窮于應付的“教書匠”,在課外,老師就很少有時間、精力來與學生相處和溝通了。三是民辦高校普遍建校時間較短,作為新生力量并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社會對民辦高校公益性質和辦學質量的不信任也間接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因素都導致師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不牢固。
(二)教師因素
教師影響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民辦高校教師來源比較復雜,除了自有老師外,還有大量來自公辦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退休教師和兼職老師,教師年齡普遍偏大,人事關系都在原單位,臨時思想嚴重,缺乏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的內在動力。二是個別教師育人觀念淡薄,只關注完成自己的課時任務。他們不愿意更多地管理學生,對學生上課睡覺,講話,逃課等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三是少數老師性格內向,不善溝通。四是還有少數老師不愿意花時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導致“教書”與“育人”之間的脫節。
另外,民辦高校教師的工資主要按完成工作量來計算,但師生之間的人際交流是教師教學以外的其他任務,其工作量并不容易量化,而且通常不包括在教師考核和評估指標體系中。這也影響了教師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學生因素
民辦高校目前辦學層次偏低,錄取學生分數總體偏低,學生綜合素質整體偏低,這就使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普遍在生活目標、學習動力、專業興趣等方面存在問題。許多學生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與經驗,使得許多學生平時寧愿宅在宿舍,沉溺于網絡虛擬空間而不愿與老師進行交流。
五、民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策略
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涉及社會、高校、教師和學生等四個層面,只有四個層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社會方面
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是要轉變觀念。在傳統觀念里,我們一直都認為“關系”是貶義詞,搞關系是庸俗的,不愿意承認“關系”的重要性,認為“構建關系”意味著沒有“無原則”。事實上,教育學其實首先是關系學[5]。只有當師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真正開始教育。因此,全社會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理念。實際上,只要我們能夠正視“師生關系”,設定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一些道德底線,同時遵守一些基本原則,關系學其實是一門健康的學問。相反,如果教師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再好的良苦用心也會大打折扣;如果學生不喜歡你,他就不會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標都是空中樓閣[5]。二是全社會都要對民辦高校給予支持和幫助,特別是政府在辦學政策方面還要給予民辦高校適當的傾斜,支持民辦高校不斷提高自己的辦學水平。
(二)學校方面
對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校層面目前可以實施的舉措較多,核心是民辦高校要加大投入,提高教師待遇,從完善組織制度進行保證。
1. 完善組織制度
民辦高校全面推進導師制或者班主任制可以從組織制度上規定老師與學生增加接觸和溝通的時間。目前許多公辦高校都推行了班主任制或者導師制。班主任制或者導師制從制度上要求每個老師都有責任有義務定期與學生談心、交流。好的師生關系一定來自師生之間更多的相處。學生與老師相處的機會多了,自然能增加相互了解,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就有了基礎。
2. 專業課推行小班教學
為節約辦學成本,目前民辦高校不管是公共課還是專業課大多采用合班上課。合班后,上課人數往往都達到50-100人,甚至更多。事實上,專業課合班上課效果是沒法保障的。面對眾多學生,授課老師無法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也沒有時間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無從談起。另外,由于上課學生過多,老師也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學生在課堂上也沒有與老師進行單獨交流探討的可能性。因此,為保證專業課上課教學質量和效果,建議民辦高校專業課、主干課程一定要實行小班教學,班級一般控制在30人以內,讓老師有時間有機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點,有能力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有效開展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單獨出彩的機會。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從老師記住班上每個學生的名字開始。
3. 提高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
穩定的教師和輔導員隊伍是民辦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如果教師和輔導員隊伍流失率過高,對某個班的學生來說,他們會感到無所適從,剛剛建立的師生關系由于老師的離職瞬間不復存在了,學生還會對老師和學校產生不滿情緒。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無從談起。因此民辦高校一定要注意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相對穩定。
4.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也包括畢業生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時間都超過了15年,畢業生眾多,分布在各行各業。為提高畢業學生對老師、學校的滿意度,民辦高校應該成立校友會機構,定期聯絡畢業生就業和工作情況,對畢業生給予關懷,歡迎校友特別是優秀校友定期返校交流。
(三)教師方面
1. 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課堂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陣地。作為教師,一定要堅決摒棄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搞滿堂灌,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一定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要認真備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講“干貨”,只有給學生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感,學生才會愿意去上課,愿意去與老師交流探討。
2. 不斷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俗話說,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池水[6]。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要想把陽光散布到別人心里,先要自己心中有陽光[7]。”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個人魅力。教師更要先完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充滿人格魅力的人師。每個老師都要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幽默的談吐等來吸引學生。
3. 投入時間精力與學生更多相處
老師要花更多時間與學生相處,盡量多參加學生組織的各種活動。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師生互動的時間和空間對師生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師生交流的時間越長,空間越大,范圍越大,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和理解,越有利于建立良性的師生關系。由于課堂教學行為的規范化,課堂上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師生課外活動和互動在密切師生關系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同時,老師也要適時展現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學生各方面活動,如主動同學生一起下棋,一起打羽毛球、籃球或者排期,主動參與包餃子或者春游、文藝晚會等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了解你。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了老師,才愿意與老師建立深度師生關系。
4. 信任和尊重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師生良好關系的體現,良好的師生感情是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催化劑。作為一名教師,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保護學生自尊的重要性。在師生相處的時候,特別是在批評和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尊重學生人格,要嚴格與寬容并重。我們還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愿望和隱私權,并用各種方法來肯定學生和欣賞學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梁不正,下梁歪”。為此教師必須嚴于律己,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
教師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主導方,因此教師應主動承擔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責任。但是,判斷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的權力卻掌握在學生手中[5]。一句話說,只有當學生認為他與你有良好的關系時,這才是真正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真正教育才會發生。
(四)學生方面
1. 建立信心,主動溝通
大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時千萬不要自卑,一定要積極并且充滿自信。事實上,大多數老師內心也是期待與學生交流的。當然,大學生須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際溝通技巧,提高與老師溝通的效率與效果。當前許多學生不愿意與老師進行交流,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與老師交往缺乏自信,或者完全采取被動的方式。學生如果想要與老師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只需變被動為主動,用自己的誠心和積極的態度去感動老師,就會同老師建立和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老師內心也同樣想結識優秀的學生。
2. 積極主動,協助老師
學生要主動協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課堂上,要主動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上課前幫主老師開啟多媒體設備,擦黑板,分發作業本。老師會從內心會感激學生,在關鍵的時候老師也會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學生還可以定期與教師談心,收集反映同學們關于老師上課的想法和建議。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主動向老師請教。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也可以第一時間與老師分享。節假日要主動關懷老師,如發短信慰問老師。
3. 換位思考,理解老師
在與老師相處的過程中,當對老師的做法不理解的時候,或者因為老師的批評而不開心的時候,學生不要先責怪老師和抱怨老師,而應換位思考,多分析自己存在的主觀問題,多站在老師的角度換位看問題。在業余時間可以幫助老師,做教學、科研方面的得力小助手,幫助老師檢檢索和整理資料,收集和記錄數據,整理和撰寫簡單的文案,以減少老師的勞動,支持老師的事業。這不僅會加深師生之間的友誼,還會學到許多前所未聞的知識,從而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尊重老師,積極表現
老師為了上好每節課,課前、課中、課后都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作為學生應該認真聽課,認真記筆記,認真完成作業,這些行為就是對老師的最大尊重和敬意。反之則會給老師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老師上課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最終受損的還是學生自己。
參考文獻:
[1] 熊楚卉.民辦高校教師與90后大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 知識經濟,2018,(3):172-174.
[2] 范富霞.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研究述評[J].求知導刊,2017,(14):55-56.
[3] 良性師生關系構建策略https://wenku.baidu.com/view/b48038e4dd3
383c4ba4cd228.html.
[4] 孫雪梅.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高職英語教學[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14):88-90.
[5] 李希貴.李希貴學校管理沉思錄[J].人民教育,2011,(10):13-15.
[6] 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http://www.njjspx.com/njtrcms/cms/article.jsp?articleId=4028941845217611014527627f840004.
[7] 王曉宇.影響中國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M].金城出版社,2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