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摘 要:實踐證明,積累與發展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最有效的方法是“做中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課堂實際,喚醒舊知,激活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通過操作引導學生積累實踐活動經驗,注重推理反思,啟發思考遷移思維活動經驗。這既是積累與發展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有效路徑,也是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與發展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志。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通過思維方式與量化模式及其自身體驗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生在具體的數學學習活動中進行推理與概括、內化與反思,獲得的個體化的經驗。
實踐證明,積累與發展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最有效的方法是“做中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課堂實際,喚醒舊知,激活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通過操作引導學生積累實踐活動經驗,注重推理反思,遷移思維活動經驗,這既是積累與發展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有效路徑,也是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 立足課堂實際,激活基本活動經驗
經驗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經驗的構成與再構成。教師要依托教材,立足本班實際,找準起點,優化教學設計,喚醒并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讓學生在體會數學知識關聯性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長與積累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平臺。
(一)喚醒已有生活經驗,轉為數學經驗
實踐證明,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在探究過程中將已有生活經驗轉化為有用的數學經驗,學生更易獲取新知。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教學時,創設三個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一是感知物體表面的面積。讓學生觀察并觸摸身邊的物體,說一說它們的表面在哪里,學生舉例黑板的表面、天花板的表面、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以及水杯的表面等,接著比較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讓學生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表面既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彎曲的,明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提升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二是進一步明晰物體表面的面積定義。讓學生觀察橫著放或豎著放的課本,接著移動課本的位置,說一說課本封面的面積有沒有發生變化,抓住面積概念的本質,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面積的含義:面積只跟物體表面的大小有關,與擺放的方向和位置無關。三是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在黑板上沿著課本的輪廓畫一個長方形,沿著水杯的底部畫一個圓形。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概括出它們都是封閉圖形,既有周長也有面積,周長表示線的長短,面積表示面的大小,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這三個活動充分喚醒學生對生活中物體的面的認識,學生將視野從課本拓寬到生活,教師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利用舊知架構生活與新知的橋梁,實現“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的有效結合。
(二)聯系已有認知經驗,產生新經驗
傳統的課堂教學流程是“揭示課題—探究新知—鞏固強化—練習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固然扎實有效,但是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比較淺顯,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新舊知識點具有關聯性。因此教師應該具有全局觀,明晰知識間的聯系,架構數學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聯系已有認知,在體會數學知識的結構美的同時,獲取新的體驗與感悟,產生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中有關“位置”的內容教學的。位置與方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孩子們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關于“位置”的經驗。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已經能夠使用上、下、前、后、左、右和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大致位置;五年級的學生通過位置學習,能夠利用數對精確地表示平面內一個點或一個區域的位置;六年級學生學習《位置與方向(二)》是在此基礎上,利用方向與距離這兩個參數確定平面上一個點的位置,為第三學段“圖形與坐標”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點的教學,還要關注知識鏈,進行點線之間的無縫連接,為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相關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 引導數學探究,積累實踐活動經驗
布魯納認為,數學教學的過程應該從直接經驗入手,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直觀的實踐體驗結合起來,在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豐富體驗與感悟,積累實踐活動經驗。
(一)引導轉化,實現經驗遷移
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化繁為簡,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可轉化的,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轉化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便利。
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過的問題,獲得的新經驗,來不斷完善先前的經驗,將其內化為自身經驗,學生便自然地遷移應用到其他有聯系的問題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比如,從教材中的植樹問題聯想到鋸木條、爬樓梯問題等,把新知識轉化成已學的舊知識,把獲取的新經驗遷移運用到有關聯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感受轉化和遷移的應用價值的同時,積累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逐步達到高級階段——聯系建構階段。
積累轉化與遷移經驗的學習過程,追求的并不是一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更長遠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積累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讓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實現經驗遷移,猶如持有一只點石成金的“金手杖”。
(二)加強實踐,提升實踐經驗
數學實踐活動課同樣也是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有效載體。很多教師認為這些內容并非考試直接涉及的主要內容,所以他們大都會采用一帶而過的方式,有的甚至忽略了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事實上,為了能夠有效地保障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充分還原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充分、更完整以及更深入地親歷這一過程,由此獲得豐富的、全面的活動經驗。如若結合教材內容,利用有說服力的素材,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更能增加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