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霞 曾昭倩
摘 要 現階段,我國農村物質文明建設進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與水平的增長不斷推進,國家及各級政府也更加重視對農民物質生活、精神世界的培養與提升。這就需要大力培養能夠參與到我國農村物質文明建設中的農藝師,配合實現新農村社會建設。從農藝師的培養計劃入手,重點分析論述農藝師的性質與主要工作內容,旨在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 農藝師;培養;農村建設;物質文明
中圖分類號:F323;D42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77
為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進一步實現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政府正不斷加大對農村建設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將培養重點放在以下6類實用類型,即行政管理型人才、創新創業型人才、技術開發與推廣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養殖種植型人才和文化輸入輸出型人才,使得我國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能夠步入正軌。以培養農藝師等實用型人才為中心,進而輻射帶動農村地區的農民致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農藝師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及重要意義
1.1 農藝師的工作性質
農藝師是指在農業技術領域具有較高專業度、經驗性的實用型技術人才,能夠在農村經濟建設、農業生產方面作出較大貢獻的群體。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出身或愿意投身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人才越來越多。相較于普通農民,農藝師不僅具備更高的學歷(平均學歷為全日制大專及以上),而且對于農業技術、農村經濟也具有更高更強的掌握力、理解力,如在農作物的播種、栽培、施肥等種植管理方面都具有更專業的知識[1]。除此之外,農藝師還可以操作、控制各類適用于農村生產的先進生產設備,并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農藝師在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身為農村建設的中樞人才,農藝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農業知識,心系農村,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投入到農村生產建設中來。
1.2 農藝師的工作內容
農藝師的主要工作內容較為豐富且復雜,需要農藝師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與極大的熱情參與到工作中[2]。農藝師需要配合政府宣講人員對當地的農民進行農業相關法律知識的教育與宣傳,幫助農村法律意識薄弱的農民普及農業法律知識,正確理解黨與國家的方針政策,幫助農民正確理解并學會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按照黨與國家要求的正確方針路線進行農業生產生活。農藝師需要積極向當地農民推薦、推廣新型的優良糧食、作物品種,介紹具有先進生產力的農業設備,并參與相對應的試驗與實踐,有效將各地區發展優良的農作物新品種、種植栽培技術、新型農藥和先進設備等應用向當地農村推廣[3],推動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的進展,幫助廣大農戶更新種植技術、更新農作物品種,為他們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便捷服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便是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宣傳與教育,使農民更多地了解、掌握各類農作物的病蟲害特征,從而科學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在農作物的豐收季節,農藝師需要提前幫當地農民了解當地天氣預報,做好合理的搶收組織工作,構建科學的安全搶收隊伍,最大程度地保障農戶一年的勞動成果。
1.3 農藝師的重要意義
振興鄉村經濟是我國當前堅定不移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帶動農村的共同富裕,保障農民的增收。實現農民增收,不能只依靠農民外出務工這一條路,還應立足于農村當地的豐富資源,有效地開發、利用,開辟出致富增收新路子才是重中之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國現階段大力發展培養農藝師職業,以幫助農民、帶動農民,促進實現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的目標[4]。
2 加強農藝師專業素質培養的措施
農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農藝師豐富的專業知識,及熟練的專業技術。改善農村農業發展不良現狀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加強對農藝師專業素質的培養,促使農村區域的農業發展進一步實現科學化、專業化的管理。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加大對農藝師培養的力度,即加強對農村區域實用性人才的挖掘、培養和引進。
2.1 提高農專生的返鄉就業福利,吸引成為農藝師一員
我國農業院校眾多,可以專門培養農藝師等專業的農業技術類人才。農業院校大學生在學校專業課堂中,可以學習到各種優秀的現代化技術,豐富在農業方面的理論知識積累,還可以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科研活動。這些農業類大學生返鄉就業,將會給農村帶來更多的經濟發展動力,也會成為農村建設的農藝師后備人才,為鄉村農業發展作貢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及相關政府應加強對農業類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關注力度,從政策上提高他們返鄉就業的福利[5]。同時,在大學生返鄉就業過程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便利,促使其全心地投入到農村發展建設中來。地方政府部門還應提供有關的對接政策,實行農業大學和農業人才對接的機制,方便農業專業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地投入到農業、農村發展工作中,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業專業技術大學生選擇返鄉就業,發展農村經濟。
2.2 創建三級人才信息庫,完善我國農藝師的信息管理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信息化技術水平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如今,農村地區也普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可配合農藝師助推農村各項經濟發展項目的開展,推動農村物質文明的建設。農村地區人才發展應積極創建縣、鄉、村三級人才信息庫,加強對農村區域不同類型優秀人才資源的整合,將農藝師人才集中管理并有效調配,共同為農村發展作出貢獻。地方政府應設置三級人才管理的專業機構。縣人才辦作為主要的負責機構,鄉鎮人才服務機構作為陣地,村人才服務機構作為網點,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人才信息網絡,有效實現人才的管理。加強對不同類型優秀人才的科學分配和管理,提高針對農戶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3 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補充現代化農村人才進入農藝師隊伍
政府及下級農業部門必須認識到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改進農村地區傳統、落后的農業技藝,更換為科學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實現農村致富創收的重要手段。農民在學習掌握農業技術的同時,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先進農業科技及生產方式,使更多的農民熟練掌握相關的農業技術,帶動當地的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與發展[6]。聯合農業高校技術人才的培養,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為當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源源不斷的輸送優質人才資源。例如,農學、園藝學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具備更系統的農業知識基礎和農業實踐基礎,可以最大程度地為農村建設輸送高素質、高質量、高水平的實用性人才。保障農業大學的師資力量,聘請農業專家或優秀農藝師代表參與到大學的教學工作中。
2.4 全力開展農藝師的培養計劃,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建設進程
1)為使更多的農戶學習、掌握更多的農業致富本領,政府應聯合當地人事局、科技局、科學協會等,舉辦中、大型的農藝師人才培養班,同時吸收當地農村建設部門的高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典型農業科技示范戶參加。2)到外地的農業大學或當地的農業創新孵化基地進行集中教育學習。3)聘請專家、職業農藝師以知識論壇、經驗分享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進行技術知識的傳授。4)培養班結業后,應下放至當地的鄉鎮、村、對農口站所、種養專業戶等地進行專業性的、深入式的科學傳授、技術培訓,手把手傳授當地農戶農業知識、技術。5)結合當地各農戶的具體情況進行分類培養,不可一概而論。根據不同的培養對象與目標進行系統地分類培訓,讓種植、養殖的能手著重學習應用型、技藝型知識;讓經紀人隊伍學習外交型、公關型知識等。
3 結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確保我國各大產業持續輸出的支柱。實現我國農業穩定、健康、持續發展是關系重大、意義重大的事業。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強化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基礎,必須加大對農藝師等專業化、實用性農村人才的培養與體制建設。
參考文獻:
[1] 吳建華.尊重園藝農藝師勞動共創和諧美好生態環境[J].山西農經,2018(10):138.
[2] 張玉民.農藝師對提高農民的物質文明的實踐研究[J].農村科教,2016(3):33-34.
[3] 朱明.農藝師對提高農民物質文明的實踐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7):42-44.
[4] 王朋.農村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蔬菜,2016(1):18-20.
[5] 黃初臻.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8(46):40-41.
[6] 何錄娟.基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農藝師培養研究[J].鄉村科技,2019(12):13-14.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