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
摘 要:“互聯網+”行動計劃是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極力推進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相結合的實踐計劃。充分發揮大數據對教育的引領作用,建構“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平臺,已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是那樣的生活,就是那樣的教育。”因此,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要將“互聯網+”技術和理念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融合,引導學生正確應用好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工具,做生活中的小小研究員,從小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并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資料拓展工具”策略
1.課堂教學資源包的應用
在科學課堂上,有時候需要借助資料進行探究和思考,應用好點子書包的資料庫作用,就可以將與教學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文本資料甚至電子書、繪本等,以資源包的形式推送給學生,供他們多角度探究使用,完成學習任務[1]。例如,我在執教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珍稀動植物”一課時,先后兩次運用了“資料拓展工具”策略,通過搜集、交流、整理提煉、匯報、補充等多種方式進行資料學習,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同時運用了“小組討論法”,在突破“我們該怎樣做”這一教學難點時,給學生提供了多個公益組織的行動案例,通過有目的的討論交流活動,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2.資源平臺的建立
利用“互聯網+”學校還建立了科學教學資源庫,老師通過集體教研,對資料篩選與整理的方法、任務單的設計與使用進行多次研討,完善了學校的資源庫,為“互聯網+”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資源保障。
二、“自適應學習指導”策略
1.建立班級“小小科學家”交流平臺
為了指導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和研究延伸、應用到生活中,我為每一個所教的班級建立了微信群。二年級小學生上完“植物與環境”一課后,我指導學生在家里種起了“大蒜”“蘿卜”;學習了“太陽和月亮”,我布置學生做小小科學觀察員,每天觀測月相變化……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因為有了“小小科學家”交流平臺,學生在家里的科學研究活動不僅可以實時在線,還能有效進行過程資料的積累,同時進行互動交流,大大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積極性。
2.學科公眾號創建,指導“家庭實驗室”的建立
由于“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普及,很多學科教師都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我也加入了這支隊伍。通過學科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分享,我一方面指導學生和他們的爸爸媽媽在家里建起了“家庭實驗室”,一個個有趣的小實驗推送,讓學生的課余時間沉浸在科學研究中,深深著迷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指導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同一主題實驗所選的材料、使用的方法都不相同,我收集起來再通過公眾號推送出去,讓學生互相學習切磋,還對他們的小課題報告進行發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自適應”學習能力的發展,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認可。
三、“沉浸式情境”教學策略
互聯網技術的豐富性給學生帶來了視覺、聽覺上更真實的感受,這為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更為真實的教學情境提供了可能[2]。同樣是在“珍稀動植物”一課中,我充分應用了“互聯網+”“沉浸式情境”策略,一方面在開課伊始就將學生帶入我國珍稀動植物的世界情境中,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激發了強烈的探究興趣;另一方面還在深入感知珍稀動植物的基礎上,通過視頻短片,升華真實的情感,從而設身處地地思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方法,沉浸式情境策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德育的學科滲透效果自然生發。
四、“開放式”互動教學指導策略
1.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借助電子書包的“搶答”功能,快速檢驗學生的資料學習效果,這不僅能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互動和參與性,達到既夯實知識又增強學習趣味性的目的。另外,通過互動討論、投票,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更多的學生都參與進來,不再一言堂,不再是少數學生的課堂,互聯網技術讓課堂更加開放,互動交流更多元,也讓更多的學生“動”了起來。
2.互聯網資源廣泛聯系生活
生活在信息時代,新媒體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促使科學老師有著更強的使命感,每天瀏覽科技前沿信息成了我的必要功課。課堂上我會有意識地留出幾分鐘,用自己截錄的視頻新聞播放給學生開闊視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嫦娥五號、珠峰最新身高……這些前沿科技的消息讓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心跳動起來。
通過“‘互聯網+與小學科學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這一課題的研究,在生活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形成五大教學策略,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還大大改變了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方式,因此將這些策略總結出來希望能夠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發展有所推動。
參考文獻:
[1]孟炎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看月亮”為例[J].小學時代,2020(14):84,86.
[2]倪淑貞.“互聯網+教育”背景下VR技術與小學科學的深度融合[J].新課程導學,2020,495(2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