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兆云(1969-),女,漢族,山東日照人,高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
摘要:財務監督對于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財務監督工作是在深入了解企業的整體工作體系下,根據企業發展的真實狀況,從而合理調整企業自身的財務監督體系,進一步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那么對于國有企業來說也是如此。但是結合調查可知,當前國有企業財務監督體系存在許多的問題。那么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優化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體系,提高國有企業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財務監督;問題探究;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繼而做出了相應的改革。本文對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財務監督體系做出了詳細分析,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建議,其大多涉及監督的產權界定、監督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等幾個層面,大都是為了促進財務監督工作的力度,從而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國有企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然而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國有企業面臨更多的問題,所以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質量,那就要推動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工作的開展。
一企業財務監督體系的職能和作用
首先先了解企業財務監督體系最重要的方面是在于監督和管理,總之來說是對于整個企業的會計工作起到一定的督促性作用,這種監督作用對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務監督體系是先對于企業的會計工作做好評估,利用專業化的評估體系,對自身的會計工作質量作出客觀分析。根據評估的結果,進而對于下級的會計工作作出調整和完善。在此之外,財務監管體系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從而預防國有企業中出現不規范的財務監管現象,繼而使企業財務監管體系保持在較為穩定發展狀態。財務監管體系也有許多的意義,其為固有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資料,繼而提高會計信息資料利用的程度,實現財務監管體系的目的,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政治的進步。
二國有企業改革中財務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界定模糊,影響財務監管效率
結合當代的產權理論發展狀況可知,當前的國有企業之中產權制度運行效率較低,從而影響國有企業自身改革的進程。產權界定模糊,繼而導致財務信息虛假。產權界定就其完整意義來說包括兩層涵義。一層涵義是財產所有權的界定,即終極歸屬權的界定,這包括明確規定的權利主體對權利客體歸屬于自己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處置等權利。第二層涵義是在所有權已定的前提下,對各種產權權能的界定。它與產權權能的分解有直接關系這包括不同權能主客體及相應的權利、責任界區的劃分。這兩層涵義產權界定分別是所有權界定和產權權能界定。結合調查分析可知,產權界定不清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具體說,我國國有企業產權界定不清主要表現在,第一,出資者缺位,我國國有產權的來源是較為多元的。第二,所有者出現缺位的現象,國有企業盡管是歸國家所有的,但它具體歸屬于哪個部門呢?第三,國有企業產權中的收益權劃分不清,比如會有稅利不分,利潤歸屬不清等,因此必須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設現代企業制度。
(二)監督體系缺失,難以推行企業改革
根據調查可知,國有企業采用的財務監督體系主要包括在政府、社會單位內部監督方面,這一體系的發展能夠確保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作用。但是根據實際調查可知,許多的法律機制存在大量缺陷,可能導致國有企業的會計工作并不能正常的發揮,削弱了財務監管工作的工作效率,阻礙了企業改革的進程。國有企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財務監管體系,從而不能發揮自身監督職能,影響整體國有企業工作質量效果。在此之外,還有債權人和企業工作者之間的經濟效益的聯系僅僅是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效益,從而忽略了對于經營者的監督工作管理。
(三)法律尚需完善,財務監督失去依據
根據調查可知,當前的財務監督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并且《會計法》作為展開會計管理監督工作的主體,其間許多內容并不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財務監督相關的法律如果不順應時代的發展而改變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滿足國有企業會計改革的要求,那么會影響國有企業的發展。其次財務監督法律之間存在許多與現實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雖然相關的法律為財務監督工作提供了一些幫助,但是期間存在的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予國有企業產生較多的利益沖突問題,因此會導致財務監督處理方法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無法發揮最終的價值。當前,我國對于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出現問題后的處罰力度較弱。雖然近幾年來財務監督工作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其產生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四)管理制度不足,削弱財務監管能力
結合國有企業的背景可知,國有企業的經理工作人員雖然掌握一定的經營權,但是不能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并且國有企業在行政職能方面并未能對經理人員一定的監督,所以容易導致經理工作人員容易出現職權混亂的現象。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會計的監督管理制度存在許多的問題,從而不能發揮財務監督的作用,這樣長期以來很有可能導致國有企業中出現徇私舞弊不良作風現象,繼而對于企業造成較大的影響。
(五)國企業財務監督工作過于表面化
根據調查可知,許多的企業監督工作人員對于自身的財務監督體系工作認識不夠,自身的工作熱情也較低,對各項工作的展開僅僅停留在較為表面化的工作狀態之中,不能使用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體系各項職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和作用,不能很好地調整監督力度,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如果企業的職能并沒有完全被發揮出來,財務監管工作喪失了其最初工作的意義,這樣流傳于表面化的財務監管工作體系很大可能導致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較為淡薄,那么工作人員在缺乏嚴謹的工作態度之下更加容易出現工作失誤,給予企業造成較嚴重的后果,或者是不可彌補的經濟損失。
(六)國有企業財務監管的懲戒力度不夠
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是起到監督企業經濟去向的作用,提前預防企業發展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讓相應的工作人員改掉存在的毛病,但是許多當前國有企業財務監管人員只是遞交一些數據,簡單地進行審查,因此導致企業財務監督體系力度較低,沒有約束作用,造成整個財務監督工作的系統出現混亂的局面。
三國有企業改革中改善企業財務監管體系的措施
(一)細化產權管理,提高財務監管效率
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期間,要對于期間存在的產權模糊現象進行改造,從而發揮國有企業財務監管的價值作用。針對這樣的問題,首先要理順產權問題,明確股企業資產投資的重要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建立政企分開的責任明確的現代化監督體系。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之中,企業要和政府部門進行合作,從而劃分權利義務,提高整體的財務監管體系效率,也要明確法人、企業之間的所有權基礎,建立較為科學的工作約束機制和財務監管機制,可以實施激勵機制,對于會計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從而保障工作人員更加規范的參與到工作之中,確保國有企業財務監管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密切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再協調合作的工作上明確產權關系,以法律的方式實現財務監管,從而確保會計信息可靠真實。在這樣的工作下,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繼而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發揮自身在市場中的作用,彌補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完善監督體系,積極推進企業改革
當前的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主要涉及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在協調的工作環境下為企業改革作為提供重要的保障。那么對于企業內部監督體系而言,大都是結合國有企業的結構,從而確定其在部門人員之間的責任義務,發揮工作人員的作用,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力量。相對于外部監督財務監管體系,其發揮政府和社會方面的價值,對企業進行分析,提高會計工作的透明度,確保各項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更需要使用社會法律的作用,構建監督體系。促進國有企業財務監管的改革也要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加大自身的財務監管力度,從而調整內部外部監督體系,重點關注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企業需要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從多方面的對內部進行創新調整,引起相關的工作人員的監督意識,從而推進國有企業全面進步。
(三)健全法律法規,踐行有法可依的工作原則
在對于國有企業的改革之中,為了實現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的發展目標,所以要設立相應的法律法規,繼而為財務監督工作提供法律依據。首先要對現在的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進行合理完善,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根據當前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發展狀況,繼而制定會計法律制度,彌補期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貫徹財務監管工作提供保障。同時也要將經濟法、刑法與會計法相聯系,協調之間的關系。政府部門要加大自身的財務監管工作力度,確保法律內容能夠更好的實施。財務監管工作之中的工作部門也要做到通過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審核工作,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加法律監督效果,也能確保在科學創新之下法律落實到國有企業的監督工作之中,避免出現違法違規的行為,從而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的工作質量。
(四)創新管理機制,明確監督工作方向
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之中,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增強財務監管力度,因此要更長久的為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提供無限的保障,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創新,明確自身財務監督工作的發展方向,政府也要結合自身的管理體系,調整現狀,對自身的管理部門職能進行轉變。在這樣發展過程中,結合的發展狀況從而制定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部門也要結合真實的狀況改革創新,實現法治化的監督工作體系。政府需要對于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在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獲得相關的資格證,對于那些并沒有獲得資格證的工作人員,頒布禁止其進入會計行業的命令。最后也要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狀況,調整管理工作人員和會計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確保整體的工作人員能夠在公正公平的態度下處理工作,從而提高會計工作的效能。
(五)加入科技化的管理手段來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工作效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許多高科技已經進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之中,當然也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許多的便利。所以在財務監管體系之中,也可以融入科技化的手段,繼而提高財務監督管理工作的質量。比如可以讓會計工作人員使用計算機,從而提高財務監督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員通過權限設置方式保護國有企業的會計信息。再接著也可以使用計算機管理監督,省略一些麻煩的步驟,更加注重會計工作實用性。這樣的辦公方式能夠帶給國有企業財務監管超乎想象的工作效果,在一定程上簡化會計管理工作的程序,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方面的資源,從而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給予財務監督工作更多的發展空間。
(六)明確會計責任主體,加強單位負責人在財務監管中的責任
首先要細化分配企業財務監管體系中的各種任務,要將任務落實到每個工作人員之中,如果工作出現問題,也要做到有據可依,迅速查找到相關的工作人員,肩負其責任。繼而使整個工作體系變得更加清晰,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從而肩負起自身的職能,提高工作效率。企業管理也要要求相關企業負責人員懂得去管理自己的業務,熟悉相關的經濟法規,從而培養對自己工作的負責和對法律負責的工作態度。
(七)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工作人才,加強職業道德觀念的建設
首先要對相關的會計工作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從而提高整體的會計隊伍素質。強化財務監管體系,提高其整體的職業素養。因此實施專業化的職業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能夠給予相關的會計工作員工在思想上正確的理論教育,讓員工在嚴格的工作態度之下高質量的完成自身的工作,從而加強財務監督體系管理。建立專業化的人才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分析期間存在的風險,繼而提出解決對策。也可以利用理論方法和監督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去改善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做好內部管控,從而促進當前國有企業的發展。
結束語:國有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那么對財務監管體系做出合理的改革是促進國有企業更好發展的動力。首先要以積極的工作態度讓相關會計工作人員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從而更好的投入到企業工作中。在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發展過程之中,也要結合相關的財務監管體系管理經驗,從而滿足當前時代下創新化的國有企業財務監管體系要求。首先要細化國有企業產權管理,將其間存在模糊問題的現象進行改造升級,從而提高財務監管的效率。也要完善監督體系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體系的模式,從而積極推進企業改革。要積極健全財務監管體系的法律法規,為財務監管工作提供可靠的工作原則。也要創新管理財務監管體系機制,明確財務監管的工作方向,加入科學化的工作管理手段,促進財務監管體系的改革。要明確會計經濟體系的主體,加強單位負責人在整個財務監管體系的責任意識,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工作人員,避免出現工作失誤,從而帶給國有企業在人力、經濟方面的損失。也要加強會計工作人才職業道德觀念的建設。在科學創新式的財務監管體系工作模式之下,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財務監督部門的發展,繼而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利琴.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的財務監督——讀《國有企業資產法》有感[J].會計師,2009(11):86-87.
[2]葉友,張百祥,聶尚君.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流失與財務監督綜合治理——“郎氏風暴”解析[J].財務與會計,2005(01):11-16.
[3]佘曉燕,白瑾瑜.企業財務監督研究——以1949-1958年的云南省為例[J].財政監督,2017(03):60-65.
[4]葉友,張百祥,聶尚君.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流失與財務監督綜合治理——“郎氏風暴”解析[J].財務與會計,2005(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