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琳 賀榮 蔡王丹 祝成炎 艾惠花 張紅霞



摘要: 傣錦作為中國歷史中技術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的一種,其技藝與圖案都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寓意,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民族情懷。隨著保護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傣錦的保護與傳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保護傣錦變得刻不容緩。通過調研,文章從傣錦紋樣的組織形式、紋樣題材和色彩特征三方面進行藝術特征探析,探究了傣錦的裝飾性、宗教性和傳承性三方面的應用。研究認為,傣錦的藝術特征表現了當地的風土民情,只有將傣錦的傳統與時尚結合,才能讓其走得更高、更遠。通過對傣錦紋樣的解讀及其應用的分析,期望可以更好地發展和傳承傣錦,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為傣錦在今后的設計中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傣錦紋樣;藝術特征;傳統文化;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
中圖分類號: TS941.2;J523.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08011307
引用頁碼: 081302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19(篇序)
Analysis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and its application
TANG Lin1, HE Rong2, CAI Wangdan1, ZHU Chengyan1, AI Huihua3, ZHANG Hongxia1
(1.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Textile Fiber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2.Hangzhou Shuolin Textile Co., Ltd., Hangzhou 311100, China; 3.Xishuangbanna Ju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Xishuangbanna 666109, China)
Abstract: Among silk fabrics in Chinese history, Dai brocade can reflect the highest technology level. With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s craftsmanship and patterns, it also has strong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nd expresses national sentiments. With the increasingly stronger advo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erv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 has received greater atten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protect Dai brocad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pattern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the theme of the patterns and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Dai brocade from its decorative function, religious attribute and inherita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manifest the local customs and conditions. Only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and fashion of Dai brocade can it achieve furth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It is hoped that the analysis of Dai brocade pattern and its application will be con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 thereby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inorit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subsequent design of Dai brocade.
Key words: Dai brocade patt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val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i nationality
收稿日期: 20201206;
修回日期: 20210703
基金項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90135);浙江省“十三五”省級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浙教辦函〔2019〕365號);浙江省“十三五”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項目(浙教辦函〔2019〕311號)
作者簡介: 湯琳(199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紡織品設計研究。通信作者:張紅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hongxiazhang8@126.com。
傣錦即傣族的織錦,是流傳在傣族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紡織業引入了自動化機器,實現了紡織品批量化生產的新模式。這一變化讓傳統的手工紡織品受到了強烈沖擊,并逐漸走向沒落。在這樣的市場趨勢下,傣錦也未能幸免。為了保護傣錦,2008年傣錦被列入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對傣錦進行了探討研究。關于傣錦的圖案藝術方面,果霖等[1]通過研究西雙版納傣錦和德宏傣錦在圖案、色彩及紋樣構成等造型方面的藝術特點,總結出傣錦兩大流派的形成及其造型藝術特征是地理條件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結論;李雅卿[2]通過對傣錦圖案的題材及構成進行探討,揭示了裝飾美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創新設計方面,劉妃[3]將傣錦與現代服裝及服飾設計進行結合,通過對傣錦圖案特點的分析,展開了傣錦面料、圖案和色彩在服裝上的再應用;花俊蘋等[4]從傣錦的圖案、色彩、材質和裝飾工藝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到了傣錦和女包的融合創新設計思路。由于傣族人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因此在傣錦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意義。井菲等[5]通過對傣錦的織錦特點和其所蘊含的宗教意義進行研究,闡述了如何將傣錦從具象和意象的角度與現代服飾設計進行結合。
本文以傣錦的藝術特征和應用為核心,對傣錦的藝術特征進行深入分析,以一種結合傳統和時尚的多元化視角對傣錦進行分析解讀,探討傣錦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
1 傣族織錦概況及其發展現狀
1.1 傣族織錦概況
早在一萬年前傣族的祖先就已經居住在現云南與緬甸交界的廣大地區[6]。傣錦是傣族人民利用絲、棉、毛、麻、金絲線等材料,使用傣族傳統木架織機,通過提花、織造等工藝制作而成的長條狀織錦。與大多數的織錦一樣,它是通過兩種及以上不同色彩的經緯線交織形成特定的圖案。其最大的特點是“通經斷緯”,并且傣錦有較多的緞紋組織進行圖案提色,其織錦表面平整,圖案清晰有致。傣錦大多采用棉、麻、絲、毛這四種天然原料,其中以棉為主要原料,因此傣錦的質感大多較柔軟。早在唐宋時期,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就已經掌握了用木棉果纖維進行紡紗,再利用紡好的紗線進行傣錦的織造。在后期的演化過程中,傣族人民還會在傣錦中加入金絲加以點綴。由于受到了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農耕文化的影響,傣錦通常由傣族婦女織造而成。傣族是以愛美著稱的民族,其美學觀念早已形成[7]。在日常的勞作之余,心靈手巧的傣族婦女會在傣錦上織出各種不同的圖案。例如高潔的荷花、筆直的椰樹、美麗的孔雀、莊重的大象、妙曼的傣家姑娘、神圣的佛塔等[8]。這些圖案表達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傣族婦女吃苦耐勞、美好純真的品質。傣族織錦既是展現傣族婦女技術的平臺又是展現民族魅力的平臺[9]。
1.2 傣族織錦發展現狀
目前,針對傣錦的資源利用主要傾向于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其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轉化率不高[4]。與許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傣錦大多是通過家庭式傳承和發展,這直接導致了傣錦技藝在慢慢地流失。并且,傣錦由于其工藝的復雜性,使得傣錦技藝的傳承空間較為狹窄。外來文化的入侵和經濟效益的不理想,讓越來越多的傣族年輕人不愿意長年累月地靜下心來學習傣錦技藝。這也導致了會傣錦工藝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也面臨著失傳。另外,由于傣錦在當地是純手工織造,其織造過程十分復雜,因此傣錦的制作效率低下,產量較低,使得傣錦變成了“稀有品”,加之成本也較高,導致傣錦的價格也居高不下,受眾面較窄。這些問題讓傣錦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 傣族織錦紋樣的藝術特征
傣錦紋樣種類較多,不僅受到了當地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還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紋樣元素。傣錦紋樣大多來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場景元素,再通過簡化、抽象化的藝術手段加以改變,在紋樣中融合了傣族人民的審美意味,形成具有傣族民族特色的傣錦紋樣。本文從傣錦的組織形式、紋樣題材和色彩特征三方面進行分析。
2.1 傣族織錦的圖案分布形式
按其組織形式進行分類,可分為單獨式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和四方連續紋樣。單獨紋樣是指沒有外輪廓及骨格限制,有均齊式和均衡式兩種,是一種可單獨處理、自由運用的裝飾紋樣,也可以作為連續紋樣的單位紋樣,如圖1所示。相較單獨式紋樣來說,二方連續紋樣和四方連續紋樣會更加具有規律性,同時它們所表達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一些,圖案表現力也更強。二方連續紋樣是以一個單位紋樣向左右或上下兩個方向進行復制,形成具有規律性的反復排列。這一形式的圖案在傣錦中通常會運用在服飾和佛幡中,如圖2所示。四方連續紋樣是由一個或者多個紋樣組成,并且向四個方向重復延伸擴展而成的圖案形式。四方連續紋樣使紋樣圖案無限延展,圖案單元聯系緊密,因此其裝飾性較強,也更為復雜多樣,在打破視覺效果的限制同時,又讓人可以感受到圖案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使面料整體上更具吸引力,如圖3所示。
2.2 傣族織錦的紋樣題材
2.2.1 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指非寫實性規則圖案的一種概括性稱謂,包括對自然界景物的寫實,變形夸張,以點、線、面為基本元素,構思創造出符合形式美法則的典型紋樣[10]。幾何紋樣是運用最為廣泛的裝飾性紋樣之一,具有簡約、大氣、有規律性等特點。傣錦中常用的幾何紋樣有棋格紋、菱形紋、八角紋、萬字紋等,如圖4所示。以八角紋為例,八角紋就是將紋樣平均分成了八個部分,每一個子單元圖案都由同一個圖案元素組成,然后將這一子單元圖案經過旋轉復制和排列,形成了八角紋。傣錦中的八角紋通常出現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錦中,構圖方式為四方連續,形成塊狀圖案組成精彩的圖案群[11]。八角紋一般都采用兩種紗線織造而成。
2.2.2 人物紋樣
傣錦對于傣族人民而言,不僅是日常使用的紡織品,更是表達了他們喜怒哀樂的藝術品。生活離不開人,因此人物紋樣也在傣錦中被廣泛運用。人紋通常會與動物紋樣、建筑紋樣或者幾何紋樣等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場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與趣味性,如圖5所示的象馱誦經亭等。在人物紋樣中,較為常見的有舞蹈紋、騎馬紋、舞象紋等。以舞蹈紋為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長用唱歌跳舞的形式傳遞情緒,傣族女性熱烈而曼妙的舞姿也以圖案的形式被記錄下來。舞蹈紋用線條勾勒出女性纖巧的身姿,整體圖案畫面具有動態美,展現出女性的優美,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和情趣,如圖6所示。
2.2.3 動物紋樣
傣錦中的動物紋樣最初來源于動物圖騰,并且在千年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從圖騰象征轉化為了審美意識。傣錦最為典型的紋樣是孔雀紋和大象紋,如圖7、圖8所示。除這兩者之外,龍紋、馬紋、獅紋、鹿紋等動物紋樣在傣錦中也會有所運用。在傣族人民眼里,孔雀是高貴、優雅、善良的象征,寄托了傣族人民真善美的意愿。孔雀紋在傣錦中,通常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出現,采用黑白配色,多角度呈現出孔雀優美的身姿,寄托了制作人的美好祝愿。此外,大象在傣族文化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象象征著穩重、踏實,給人一種深沉而穩重的感覺。在傣錦的設計中,大象通常不會單獨形成紋樣,而是與別的一些元素進行搭配,形成一種宗教寓意。通常可以看到象馱寶塔紋、象馱誦經亭紋,這樣的紋樣會與花草進行結合,使圖案有著莊嚴肅穆感覺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詩情畫意。
2.2.4 植物圖案
傣錦圖案中,植物紋樣通常會與其他紋樣搭配使用,但也有少數會單獨使用。比較常見的植物元素有菩提樹、八角花、四瓣花等,傣族人民會將它們進行抽象化設計形成紋樣,融入傣錦當中,如圖9[11]所示。這些植物紋樣表現出了傣族人民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也表現出了他們對宗教的信仰。植物紋樣在傣錦中一般用作裝飾性圖案,部分也會帶有一些宗教意味。例如菩提紋樣象征著佛教,它通常會與雙鳥紋形成一個整體紋樣,通常稱為“菩提雙鳥紋”,如圖10所示。在傣族人民看來,菩提是純潔、神圣、高貴的象征,雙鳥則是幸福美滿的象征。菩提雙鳥紋象征著吉祥如意,它滲透到了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
2.3 傣錦的色彩搭配
對于同一圖案,不同的色彩會賦予圖案不同的意蘊。對于傣錦手藝人來說,色彩的搭配應用是他們要掌握的必修課。每幅傣錦往往只用三至五色絲線組成圖案[12]。傣錦的色彩運用了原色、純色、互補色和對比色等,使圖案的色彩感強烈而博人眼球,讓傣錦看上去十分鮮艷明亮,西雙版納傣錦和德宏傣錦因為所在地區不同,因此兩者的色彩特色也有所區別。由于西雙版納傣族區地處偏遠,與外界的紡織文化溝通較少,因此西雙版納傣錦在色彩搭配上保留著最原本的民族特色。一般來說以白紗線通經,紅、黑色緯線織花[13]。基本上是白色或者淺色的底色,再配以黑色或紅色的紋樣,有時也會將兩種顏色穿插使用,如圖11所示。德宏地區的傣錦在色彩上則會有一些創新應用,層次更加豐富。在德宏地區,比較常見的是多色傣錦,以黑色為底色,配以紅、綠、黃、藍等純度較高的對比色,增強視覺效果,如圖12所示。通常也會在黑地上搭配使用深綠、草綠、桃紅、大紅、明黃、橘紅等顏色的花紋,并以褐色勾勒紋邊,加上白色作為紋樣隔斷,這樣反襯施色使本來看起來對比強烈的兩個顏色更加協調[14]。
3 傣族織錦的應用分析
3.1 傣族織錦的裝飾性應用
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傣錦通常作為裝飾性面料在服裝服飾和家紡用品中出現。在傣族的傳統服飾中,傣錦經常會出現在服裝的衣襟、領口、袖口及下擺處,其紋樣主要以二方連續的幾何紋樣為主,且紋樣比較完整,具有象征意義。傣族服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筒裙,是傣族婦女服飾的一個典型標志,如圖13所示。筒裙上的紋樣為二方連續的幾何紋樣,讓筒裙充滿韻律感和美感的同時,又有豐富的傣族意蘊。除了服裝之外,由于傣錦做工精細,成品耐用、厚實,因此在日常的家用紡織品中也十分常見。傣錦通常會用于窗簾、被套、坐墊、桌布等用品的制作,如圖14所示。其紋樣豐富多樣,寓意吉祥,色彩也較為艷麗,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
3.2 傣族織錦的宗教性應用
傣族是一個充滿宗教信仰的民族,他們受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影響比較大。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傣錦也經常作為佛幡等祭祀品被使用。這里的傣錦用傣語稱作“董”,是傣族人們生活中較長的工藝品,一般長10 m左右、寬30 cm左右[15]。傣錦制成的佛幡圖案大多以寺廟建筑、佛塔等為主,再配以孔雀、大象、菩提樹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是傣族人民對佛教信仰虔誠的體現,也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禱與向往。佛幡是傣錦中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并能體現民族特色和技藝的工藝品[16]。
3.3 傣族織錦的傳承性應用
傣錦是傣族民族文化的縮影,是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傣族的文化價值也正是傣錦這一古老的手藝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日漸重視的情況下,將傣錦的藝術特征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可以在提升人們對傣錦關注度的同時,也宣揚傣族的民族文化。在傣錦的傳統技藝和現代的審美文化融合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傣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傣錦的創新設計與應用。以西雙版納聚匠非遺文化傳播交流中心為例,該中心一直以來秉承弘揚非遺民族文化、傳承大國匠人精神的理念。在傣錦的創新方面,聚匠非遺文化傳播中心也有著自己的設計理念,如圖15所示。在服裝方面,通過對服裝版型的改良及傣錦紋樣的融合設計,使得產品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如圖16所示。除了服裝之外,傣錦在女包和文創產品中,通過拼貼、留白等藝術手法,對產品進行了創新設計,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同時,又符合現代審美觀念,如圖17所示。只有在歷史性和創新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保留傣錦傳統意蘊的同時做出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性改變,才能讓傣錦和傣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4 結 語
傣錦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產物,是歷經千百年演變形成的文化產物,是一個民族對于生活的態度和總結。傣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但傣錦在效率、成本等方面仍有局限,經濟效益不高。因此,傣錦需要通過創新轉型,打破原來的發展壁壘,才能重獲生命力。本文通過對傣錦紋樣的組織形式、題材和色彩特征進行藝術特征分析,同時對傣錦在裝飾性、宗教性和傳承性三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為傣錦和傣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獻出一份力量,也希望為今后從事傣錦相關研究設計的人員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果霖, 張天會, 顧麗春, 等. 傣錦流派發展淵源與造型藝術初探[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4, 8(1): 104-109.
GUO Lin, ZHANG Tianhui, GU Lich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rigin and plastic arts for Dai brocade genres[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 8(1): 104-109.
[2]李雅卿. 詩意傣錦文化: 淺析云南傣族織錦圖案[J]. 漢字文化, 2019(18): 160-161.
LI Yaqing. Poetic Dai brocade culture: analysis of yunnan Dai brocade patterns[J].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2019(18): 160-161.
[3]劉妃. 傣錦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再應用[J]. 美術文獻, 2018(3): 114-115.
LIU Fei. Re-application of Dai brocade pattern in costume design[J]. Literature of Fine Arts, 2018(3): 114-115.
[4]花俊蘋, 陳宇剛. 云南傣族織錦元素在女包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 皮革科學與工程, 2019, 29(5): 61-64.
HUA Junping, CHEN Yugang.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Yunnan Dai peoples brocade elements in the design of female bag[J].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29(5): 61-64.
[5]井菲, 郝云華, 趙媛媛. 西雙版納傣族織錦及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運用[J]. 中國報業, 2012(16): 32-34.
JING Fei, HAO Yunhua, ZHAO Yuanyuan. Dai brocade of Xishuangban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J]. 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2012(16): 32-34.
[6]胡紹華.傣族風俗志[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5.
HU Shaohua. Dai Folk Records[M]. Beijing: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ess, 1995.
[7]高樂. 云南傣族織錦紋樣與織造工藝研究[D]. 無錫: 江南大學, 2012.
GAO Le. Research on Dai Brocade Pattern and Weaving Technology of Yunnan[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2.
[8]范婕. 西雙版納傣族織錦技藝生活性保護研究: 以曼亂點村為例[D]. 昆明: 云南財經大學, 2020.
FAN Jie. Study on the Life Protection of Dai Brocade Handicraft in Xishuangbanna: Take Manchaod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D].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0.
[9]李蓓. 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工藝: 傣族手工織錦[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0(16): 113.
LI Bei. Colorful ethnic traditional craft: Dai handmade brocade[J]. China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Guide, 2010(16): 113.
[10]談放.民族圖案在時裝設計中的應用[J].鎮江高專學報, 2001, 14(4): 3.
TAN Fang. Application of ethnic patterns in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2001, 14(4): 3.
[11]駱鋆墁. 傣錦研究及其在服裝設計上的創新運用[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3.
LUO Yunman. Research on Dai Brocade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 Clothing Design[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 2013.
[12]張麗云. 質樸精美的傣錦藝術[J]. 文化月刊, 1995(7): 60.
ZHANG Liyun. Plain and exquisite Dai brocade art[J]. Culture Monthly, 1995(7): 60.
[13]龍博, 趙豐, 吳子嬰, 等.云南傣族織錦技藝的調查[J].絲綢, 2011, 48(12): 53-57.
LONG Bo, ZHAO Feng, WU Ziyi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Dai nationalitys brocade skills in Yunnan[J]. Journal of Silk, 2011, 48(12): 53-57.
[14]趙毅, 黃心楊. 德宏傣族織錦藝術[J].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4, 23(3): 9-12.
ZHAO Yi, HUANG Xinyang. Dai brocade art of Dehong[J]. Journal of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2014, 23(3): 9-12.
[15]李緯霖. 傣錦的社會功能及變遷: 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2, 21(3): 8-9.
LI Weilin. Social functions and changes of Dai brocade: a case study of Dai minority garden in Xishuangbanna[J]. Journal of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2012, 21(3): 8-9.
[16]王林, 尹健康, 曾慧. 傣族織錦的藝術特征與傳承[J]. 山東紡織科技, 2020, 61(1): 45-46.
WANG Lin, YIN Jiankang, ZENG Hui. Artistic 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J]. Shandong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61(1):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