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課程,探索了信息化時代學生人格建設的新途徑,明確了關注體驗性、突出實踐性、強調互動性、實現自主性的課程實施原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課程;學生人格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131-02
【作者簡介】劉喜彥,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遼寧本溪,117000)校長,正高級教師。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因素變得復雜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突出和嚴重,而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當下,以心理健康活動體驗課程促進學生人格建設,是學校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課程的價值
互聯網高速發展導致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日趨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逐漸疏離,一些人的情感世界變得孤獨、冷漠、脆弱。而當一個人逐漸沉迷于虛擬的網絡社會時,就容易產生自我迷失、角色混亂、人格異化、道德弱化等心理問題。青少年正處于身心成長和人格建設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和沖擊的階段,適時進行適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部分青少年成長過程被過分關注和關照,個人的自我成長意識和能力降低,凡事以“我”為中心,養成自私、任性和孤僻等不良心理,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人格建設。
人格形成有其客觀規律。學校教育就是要幫助青少年建立個體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當代青少年因思想、情感、認知而匯聚成的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已經成為學校管理中的難題,如果不能得到科學有效的解決,青少年人格缺失或錯位將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課程,旨在為青少年搭建個體與他人(集體)互動的社會化環境,推動主我與客我相互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成長;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幫助青少年在人格建構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實現自我認識、自我建設與自我實現。
二、心理健康活動體驗課程促進學生人格建設的實踐路徑
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設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課程。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問題、走進日常,即跳出問題、預防問題、防患于未然,學校將其命名為“心理體操課”,意在創設團建活動氛圍,促使學生開放思想、思維和情感,學會與人互動溝通;系統設計貼近學生成長的話題,使其從話題研討中學會思考,實現青春期問題的心理自助;科學搭建心理建設平臺,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進入情景體驗,促進自我人格建構。“心理體操課”實踐路徑圍繞該核心宗旨,體現出四個主要原則和實踐維度。
1.關注體驗性。
課程內容關注學生成長的生活世界和經驗,以情景話題的方式來呈現,貼近學生青春期成長中經常面對的實際問題,如“清除情緒垃圾”“給青春期畫像”“朋友和友誼”等。話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走進內心世界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等。學生經過自主探索,能夠經常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為、體驗緣何而起,建立“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抱有希望”的態度,從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2.突出實踐性。
課堂教學過程以活動為主線進行設計,通過一個一個活動連接各個環節,活動內容和目標的設計突出個體的實踐性,實踐的方式有自我診斷、角色扮演、觀察朗讀等。學生全員參與其中,無論是游戲還是表達傾訴,都從與自我的對話開始,逐漸培養和樹立自我意識。既有個人獨立思考完成的實踐,又有同學間互動互助的實踐,在積極互動中,確立從“我”到“我們”到“大家”的集體意識。豐富多樣的活動,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自我,將目光投向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學生在自我探索的實踐中得到放松和深入思考,生理與心理彼此交互影響,身心得到平衡與和諧發展。
3.強調互動性。
青少年時期需要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健全人格的建構需要在客觀的社會環境中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從而提升生活的熱情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認識、情感和行為之間協調發展,才能獲得身心健康、人格美好。“心理體操課”課程設計始終強調團建活動,課堂盡可能設置開放空間,學生身在其中,學會了傾聽與表達、接納與包容、自助與互助等,在集體生活中建立社會交往的相處方式和思維方式。
4.實現自主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助人自助。學校將心理教育理論課程內容轉化為“心理體操課”活動體驗實踐,學校心理學科教師提供課程設計文案和課程信息化資源。師生集體研訓后,活動課程的課堂組織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突破了大校班額多、師資力量不足的瓶頸,而且更加適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和成長需求。學生的許多內在稟賦得到了開發和實現。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在開放與內斂、活躍與深思中得到滿足,青少年樂享其中并學會了與心靈對話,完成了人格的形成和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