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芝

摘要:以問題導學法的本質內涵與實施步驟研究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梳理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經驗、對問題導學法的思考與實踐,探索出一種以問題導學為基本方式,以問題情境創設為先決條件,以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為核心,以問題點撥及引導為主線、以學以致用為支撐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應用
問題導學法是一種契合素質教育理念核心觀點、符合初中生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其以問題為主線串聯起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將問題的探究權交給學生,教師則通過提問、設問、反問等一系列問題促成學生自主、深度學習,對于培育學生思維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出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步驟:第一為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習目標及教學目標寓于其中;第二為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第三為以問題啟迪學生思維,促成其深度學習;第四為遷移運用,使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意識。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融匯“教”“學”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是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法的先決條件,在問題選擇上既需要囊括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難點知識,又需要契合本班學生的數學水平、知識量與認知程度。為此,建議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中融匯“教”與“學”的目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1]。
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了解方程的意義,能夠識別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方程的解。學生的學習目標為概念理解、運用方程定義判斷該式子是否為方程。將二者融為一體所形成的問題情境為: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第一次將其剪成面積相等的4片;第二次將其中的一片剪成相等的4片。一直這樣減下去,如果減了3次,共剪得多少張紙?如果減了x次,共剪得多少張紙?如果剪得紙片共64片,剪了多少次?此問題情境是對教材內小實驗的改編,囊括了方程的定義、簡單解法等核心知識,學生自主實驗后會記錄數據,列出算式,會逐步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二、注重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自主探究是初中數學實施問題導學法的關鍵環節之一,重點在于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認識到現有數學知識儲備的局限性,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2]。
仍以上述例題為例,學生解決問題1時十分順利,所有學生都能通過動手操作、歸納總結得出剪三次后剪得紙片10張的正確結論。在解決問題2時,因部分學生所掌握的代數式知識不夠扎實,或推理能力不足,無法直接得出結論。在解決問題3時,學生因未掌握方程的解法出現新的計算問題。于是筆者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問題2與問題3的解決方式。對于問題2,學生可通過優勢互補、相互幫助回顧代數式知識;對于問題3,大部分學生難以解決。于是筆者繼續提問:針對問題3大家可以想出幾種列式方法?請分別列出。如果剪得的紙片共31張,一共剪了多少次,如何列式?請列出。
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在于方程的解法,因此筆者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將視角聚集在方程的表達式之上,從四個式子中總結共同支出,理解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次數為一的等式為一元一次方程這一概念。
三、問題點撥引導,促成學生深度學習
為加強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辨析,筆者借助多媒體呈現了如下式子:
接下來提出問題:上述式子中哪些為方程?哪些為一元一次方程?
筆者在本教學環節內設置的問題并非簡單選出式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而是注重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辨析,這兩個概念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問題的點撥與引導,學生總結出判定一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條件:(1)等號兩邊為整式;(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最高項次數為1;(3)含未知數的項的系數不能為0。
四、知識遷移應用,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
問題導學法視域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探究及對概念的深度學習,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筆者圍繞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設置了靈活的應用問題。
上述四個問題難度逐級增加,在此筆者聯合運用了分層教學法,請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回答問題,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思維的提升。
總之,問題導學法的要義在于以問題為主線循序漸進地促成學生深度學習。為此,教師需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數學水平創設難易適中的問題情境,通過開展合作交流活動激發學生求知欲,以問題啟迪學生思維,使其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并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
參考文獻:
[1]張朝軍.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4):66-67.
[2]蘭院玉.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1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