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摘要:結尾是課堂教學重要環節之一。從課堂總結、課堂設懸、課尾質疑、課后拓展、歷史求知、理實結合等方面探究課堂教學結尾的方法和技巧,促進物理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結尾;技巧
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上課的成敗與質量的高低。在教學工作的諸多環節中,上課是中心的一環,抓住了課堂教學,就抓住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堂好課,除了內容要精彩、高質量,開頭和結尾的技巧也至關重要,做好這兩點,對整堂課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筆者在初中物理教研中積累了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下面就課堂教學中結尾的方法技巧進行探索。
一、復習總結,理清脈絡
及時復習是克服遺忘、改善記憶力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這也是課堂上最常用的一種結尾的方法。用提綱或圖表的方式總結、復習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對重點部分突出強調,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也可以在本節課基礎上對比或復習已學知識,以加深印象。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概念性較強、知識點較多的課。例如,學習過“重力”知識后,在結尾時,可以列表比較重力與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二、設置懸念,激發趣味
學習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而初中生對這一點的認識并不深刻,為了引發他們繼續探索的興趣,在課堂結尾時可采用設置懸念的方法,促使他們課后主動預習,因為初中生正值十四五歲的青春年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巧妙的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后加以引導,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壓強”的相關知識學習結束時,我給學生講了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提問:他如何測出皇冠是不是純金的呢?聽了這個故事,許多學生在課后都迫不及待地閱讀了下一節“浮力”的內容,有些學生還自己設計了判斷皇冠真假的方法,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三、置疑設問,引發思考
課后復習是課堂學習過程的延續,它對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對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科學思維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而許多學生對于課后復習并不重視,為了讓他們養成復習的好習慣,可以在課堂的結尾給學生提出一些有趣的思考題。例如,學習過杠桿的應用之后,我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用桿秤稱一木箱的質量,但杠桿的測量范圍只有木箱質量的1/3,這該怎么辦?再如學習過浮力的應用之后,我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精英云集的科學學術會議之后,有人向美國物理學家蓋莫夫、“原子之父”奧本海默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赫提了這樣一個小問題:一只裝載石塊的船浮在水池中,若將石塊投入水中,池中水面的高度會不會發生變化?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思考解題,既鍛煉了他們實驗設計的能力,又復習了已學的知識,收效很好。
四、適當展開,滿足求知欲
初中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強烈,現階段課本上學習的內容大部分只是對某方面物理知識的初步介紹,對于某些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學生希望能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為了滿足學生這方面的需求,教師對于課本上有些內容在結尾時可以以小知識的形式作適當的展開。例如,學習“光的反射”一節時,可以對自行車的尾燈作進一步研究;在學習過“熱值”的知識后,可以介紹二級火箭、三級火箭以及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知識。
五、講述歷史,激勵求知
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是許多科學家艱苦努力的結果,物理學也不例外,古人云:讀史可以明志。了解物理學史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可以起到借鑒和激勵的作用。同時生動的故事、幽默的話語,能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意志品質、激發更強的求知欲。如學習“電流周圍的磁場”時,給學生講述18世紀末,年輕的奧斯特受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啟發,想象電、磁和各種自然力的統一,他一邊思考,一邊實驗,經歷了多次失敗,終于揭開了電磁新時代的帷幕;學習“電磁感應”時,給學生講述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的故事,他出身貧寒,但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百折不撓,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聽完這些故事,學生都深受啟迪,也對于本節學習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六、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因此動手能力的培養是物理課技能培養中最重要的一種,把物理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解釋各種物理現象、制作物理小儀器及完成小實驗,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既鞏固了當堂知識,又培養了動手能力,可謂一舉多得。例如,學習“長度的測量”一節時,可以讓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寬約1厘米的牛皮紙條,在課堂結尾時自制最小刻度值為1厘米的卷尺。
設計好課堂的結尾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平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及各種教學技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1]徐志明.物理課堂結尾要精心設計[J].物理教師,1990(6).
[2]李鈞.曲始趣入勝,曲終韻無窮:談初中物理教學導入和結尾藝術[J].物理教學,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