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政 邱冠華



摘? ?要:后疫情時代,公共圖書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需要分析外部環境變化,綜合使命、理念、需求、資源等各個因素,完善館藏發展政策,平衡線下服務與線上服務的資源,并收集整理防疫抗疫文獻;完善服務政策,注重服務項目設計的公平和效能的提升。通過建立分館把服務重心移向社區,通過統一管理分館提供專業化服務,通過專業設計,組織以小型、高頻、分散為特點,包括家庭閱讀推廣、數字閱讀掃盲、防控知識文獻推薦、防疫知識宣傳、社區家政服務供求信息等閱讀推廣活動,在保障讀者公平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同時,彰顯公共圖書館的價值。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后疫情時代;總分館;公平服務;服務效能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Public Library should analysis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of a complet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nthesize factors including missions, ideas, demands and resources, impro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ies, balance offline and online service resources and collect epidemic prevention collections; improve service policies, pay attention to fair and efficiency promotion of service project design. Transfer service emphasis to the community through branch establishing. Offer professional service through unified management of branches and organize small, high frequency and dispersal featured events including family reading promotion,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epidemic prevention knowledge collections recommendation and propaganda, community housekeeping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ies at the same time of guaranteeing the readers rights of fairly making use of the librar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post-epidemic era; head-branch libraries; fair service; service efficiency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1],給新世紀以來國內公共圖書館的快速發展趨勢帶來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當前,各地公共圖書館仍根據疫情防控要求采取測量體溫、掃健康碼、戴口罩、保持安全間距、控制在館人數等有限開放措施。雖然大多數公共圖書館的年報還未公布,但不難估計,國內公共圖書館2020年的服務效益數據會比2019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圖書館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而且,專家預測人類可能需要與新冠肺炎病毒長期共存,這意味著,我們進入了一個后疫情時代。公共圖書館要實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2]的目標,就必須根據后疫情時代的特征,在體系建設、資源組織、讀者服務、閱讀推廣等方面調整工作思路,改善服務,提升效能,彰顯公共圖書館理念和價值,從而重回快速發展通道。
1? ?公共圖書館在后疫情時代面臨的新情況
1.1? ? 讀者空閑時間增加
后疫情時代,讀者在響應疫情防控要求和加強自我保護的雙重作用下,減少外出頻率,盡量避免應酬,因而居家時間增多。而閱讀除了具有原有的普遍意義外,在后疫情時代又新增了:消磨增加了的居家時間,降低了因疫情帶來的煩躁情緒,修身養性,而且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增加對疫情防控的認知。可以說,后疫情時代的讀者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1.2? ? 到館讀者數量減少
在后疫情時代,進入公共圖書館需要預約、戴口罩、掃健康碼、測量體溫、保持安全間距,這些防控措施的實施可能成為常態。雖然為疫情防控所必須,但同時成為讀者進館的門檻,特別是控制在館讀者人數,阻礙了一部分讀者進館。另外,讀者因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謹慎心態,促使其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人員聚集,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部分讀者缺少預約手段等,都使得到館讀者數量減少。
1.3? ? 紙本圖書需求上升
2020年中,許多圖書館增加了線上服務的資源和途徑,中國圖書館學會推出了大量線上業務培訓資源,閱讀推廣委員會從4月份起對閱讀推廣公益行動平臺進行升級,截至12月,共推出519種數字資源,參與單位達517個[3],有效支持了各地圖書館開展的線上服務。在后疫情時代,加大線上服務的力度無疑是正確的做法,但同時,還須充分認識到公共圖書館的讀者中存在大量的非網民,他們既缺乏終端和網絡,也無數字閱讀的知識和技能。普通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始終是公共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紙本閱讀仍然是他們的首選。由于圖書館和讀者雙方在疫情防控中相互作用,蘇州圖書館2020年下半年到館借閱的讀者人次只有2019年同期的45%,但外借圖書冊次只下降了4.87%,說明大量讀者從原來到館休閑閱讀轉變為以借書為主,并且增加了每次借書的冊數。
1.4? ? 居家閱讀獲取文獻難度增大
圖書館、社區分館、流動圖書館和自助圖書館在后疫情時代實行的防控措施,在保護讀者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限制了部分讀者的文獻借閱。雖然“網上借閱社區投遞”也是讀者獲取文獻的途徑,但對于沒有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的讀者,或者不習慣利用網上借閱的讀者幫助不大。事實上,蘇州圖書館2020年的“網上借閱社區投遞”的外借量只有111.28萬冊次[4],比2019年的151.15萬冊次[5]減少了近40萬冊次,下降了26.4%,扣除停止服務一個月的因素,實際下降20%。后疫情時代,由于存在前面所述的各種因素,其結果是讀者即使有居家閱讀的意愿和時間,但獲取文獻的難度比疫情前要大得多。
1.5? ? 閱讀推廣活動陷入兩難
雖然許多圖書館積極舉辦線上閱讀推廣活動,但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的參與體驗完全不同,而且不少活動形式并不適合在線上開展。然而線下閱讀推廣活動的舉辦,就意味著需要讀者聚集。從服務效能角度出發,參與活動的讀者越多越好,但這明顯與疫情防控要求相悖。這使得圖書館管理者陷入兩難:一方面希望吸引讀者、發揮圖書館作用、提升服務效能,另一方面需要遵守疫情防控規定,保護館員和讀者的安全,避免風險。
2? ?應對后疫情時代的服務
在后疫情時代,公共圖書館如何堅守理念,根據后疫情時代的特征、讀者需求等外部環境,調整政策,改善服務,提升效能,彰顯價值。
2.1? ? 構建和完善服務體系
蘇州第二圖書館2020年1月平均每天(不含閉館日)到館讀者為9202人次,疫情后數次調整讀者進館人數控制規定,截至本文撰寫時,執行成年讀者區同一時段在館人數不超過800人,少兒讀者區同一時段在館人數不超過160人(含陪同家長),出一進一的規定[6]。按此推算,每天的到館讀者不會超過3000人次。后疫情時代因疫情防控需要控制進館讀者數量,省、市、縣三級圖書館不管規模有多大,每天能夠接待的讀者與以往相比都會大為減少,雖然各館都加大了線上服務力度,接受線上服務的讀者大為增加,但線下服務既是公共圖書館更好地履行使命、提供專業服務的途徑,也是許多讀者接受圖書館服務的唯一選擇。
讀者利用圖書館需要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7],在后疫情時代,又增加了可能被傳染的風險。因此,出行盡量避免搭乘公交車、地鐵、出租車,而采用步行、自行車或私家車以增加安全性必定成為讀者的選擇。公共圖書館的讀者以普通居民為主,以私家車去圖書館借閱圖書或參加閱讀推廣活動的讀者比例很小,圖書館服務輻射范圍因此縮小。可以說,在后疫情時代,居民住所附近是否有圖書館提供服務,不再僅僅是就近、方便問題,而是能否利用圖書館的問題,而且,后疫情時代的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迫切。因此,在后疫情時代,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為居民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務,也顯得更為緊迫。
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有許多,其中資源共享最徹底,服務均等化和專業化程度最高,最為經濟高效的是總分館制。邱冠華通過實踐和研究總分館制(見表1),提出有人值守且館員由總館派遣的社區分館與其他形式的分館(或獨立的社區圖書館)相比服務效能最高,有利于總分館實現可持續發展[8]。綜合考量有人值守的社區分館,在服務均等化和專業化、服務能力、服務效能、社區居民交流、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以及分館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遠遠優于其他形式的圖書館,總館向分館派遣館員又保證了分館服務的標準化和專業化,因而在服務體系中最顯優勢。
從表1可以看出,福田區總分館尚未開始專業化改造,分館館員均為當地街道派遣;廈門市總分館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已進入政府主導,分館館員由當地街道派遣改變為由總館直接派遣;蘇州總分館的分館館員一直采用由總館派遣,且全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于2012年進入政府主導。
對疫情前蘇州部分公共圖書館分館的讀者利用情況統計(見表2)可知,雖然大體情況也非常不錯,但與總館直接派遣館員的分館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正因如此,深圳寶安區、南山區、福田區逐步將松散管理的社區分館改造為直屬分館(即分館館員由總館派遣),創建示范區中廈門市和重慶渝中區等地的圖書館分館建設形式都是直屬分館[9],深圳羅湖區的“悠·圖書館”建設[10],安徽省六安市圖書館于2020年11月新建的3所分館都采用了有人值守且總館派遣館員的統一管理方式。
對深圳市寶安區2018年直屬分館與社區分館讀者利用情況統計(見表3),可以發現,寶安區直屬分館的讀者利用情況大大優于非直屬分館,其原因直接來自直屬分館的館員由總館派遣,從而使總館對分館的管理從“指導”轉變為“指揮”,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務的專業化程度。
在后疫情時代,因控制在館讀者人數,縣級及縣級以上圖書館能夠容納的讀者也非常有限,自助圖書館因為無人管理,一有風吹草動都是最早封門閉館、最晚恢復開放。相對而言,有人值守的社區分館既滿足了讀者利用的就近便捷,又因有人值守能夠提供專業服務、開展小型閱讀推廣活動,而且在后疫情時代因有人管理,能夠開展進館防疫檢查、場館消毒等防控措施而正常開放。
就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組織形式補充的創新來說,佛山市圖書館的鄰里圖書館項目成績斐然。這種建在居民家中的微型圖書館,只為周邊甚至單元中的近鄰提供圖書外借服務,每年開展不少于三次的閱讀分享、品鑒等閱讀推廣活動,是居家閱讀就近獲取文獻的捷徑,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而言,成本很低,讀者在后疫情時代比到其他任何形式圖書館借書都更有利于疫情防控。這個項目獲得了2020年IFLA國際營銷獎第一名,名至實歸。
2.2? ? 加強文獻資源建設
2.2.1? ?完善館藏發展政策
后疫情時代,生活觀念、方式等發生了變化,讀者的閱讀需求也會隨之改變,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重新調查、分析和研究外部環境,調整和優化內部環境及資源配置。館藏發展政策是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總綱和規范,修訂完善的目的是既能夠保障館藏結構能夠支撐起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又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后疫情時代讀者的閱讀需求。
2.2.2? ?搜集收藏疫情防控相關文獻
后疫情時代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公共圖書館有責任搜集和收藏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文獻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和非正式出版物,可能會有利于今后的疫情防控。事實上,我國的抗疫文獻館于2020年10月在廣州揭牌,同月,國家圖書館發布《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方案》。荊州市圖書館于2020年2月24日發布公告,向社會各界征集抗疫資料,當地媒體也進行了轉發[11]。太原市圖書館等圖書館從疫情中就開始向社會征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資料”,收集抗疫文獻。但從面上而言,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還沒有意識到,搜集和收藏防疫抗疫文獻既是公共圖書館的責任,也是支撐后疫情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資源之一。
2.2.3? ?調整文獻采購結構
增加紙本圖書的采購比例以及暢銷書、熱門書的復本量。疫情開始至今,各館線下服務受到限制,因而不約而同想方設法增加線上服務資源,增設線上服務項目,從不少圖書館的網站、微信公眾號上反映出成效不菲。在公共財政對公共圖書館支持不變的前提下,增加的線上服務資源相應減少了線下服務資源,這在資源充足且可控范圍內不會引起不良反應。但根據蘇州市大部分公共圖書館的2021年購書經費預算比2020年有所下降的情況推斷,因為疫情影響,許多地區公共圖書館的購書經費預算可能會有所削減,這樣,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決策時會感受到雙重擠壓:讀者在后疫情時代外出意愿降低、可閱讀時間增加,一方面是利用網絡閱讀的讀者會增多,另一方面是非網民讀者或者是習慣于紙本閱讀的讀者需要更多的紙本圖書。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96億,因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齡因素是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其中技能因素占51.6%,文化程度限制因素占19.5%,年齡因素占14.0%,沒有上網設備因素占13.4%,缺乏上網者時間等因素占比低于10%[12]。其實,網民中的上網也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影響,并不能隨時隨地上網,如許多具備上網設備和技能的老年人,有時僅僅因忘帶老花鏡而無法上網。
另外,免費的數字閱讀,只是指資源免費,讀者居家線上閱讀,除了需要購置終端外,還有租用網絡的費用。作為公共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的低收入人群,數字閱讀終端和網絡的支出對他們而言都是相對比較大的負擔和門檻。2006年深圳圖書館新館開館,包括辦理讀者證的普通服務全部免費,成為深圳圖書館服務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6000平方米的徐州市云龍區圖書館新館于2020年12月31日開館,實行全免費服務,包括取消讀者證辦證費和押金,至2021年2月28日,60天內辦理讀者證22415張,到館讀者182009人次,借出圖書75703冊次。許多例子可以證明消除服務門檻是提高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的重要因素。后疫情時代,普通居民(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對于自己的經濟前景不確定,在非必要支出方面將更加謹慎。加上還有許多老年讀者對于數字終端缺乏使用技能,因而,在文獻資源采購時,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平衡數字資源和紙本資源的采購非常重要。從公共圖書館制度的設立本意,公共圖書館存在的理由[13],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原則[14]等出發,根據公共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的實際,在后疫情時代應該適當增加紙本文獻資源的采購,并且做好文獻采訪工作。
2.2.4? ? 向讀者提供線上服務
向所有持證讀者開放自建、外購、試用數字文獻資源的遠程瀏覽和下載,協調供應商提供支持和技術幫助。調研發現,有的圖書館即便可以遠程檢索和下載數字期刊,但要么因為“網絡安全檢查”發現有安全漏洞而只能到館使用,要么非要讀者證有紙本圖書外借記錄才能遠程使用。公共圖書館在后疫情時代加大線上服務力度,需要有實質性的內容,理應比疫情前更加便捷才是。
2.3? ? 完善服務專業設計
2.3.1? ?更加注重服務政策的公平
后疫情時代可能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現在必須思考如何適應后疫情時代,通過調整和完善,使服務政策既符合公共圖書館的使命和理念,又滿足讀者需求,并且能夠使所有讀者公平地獲取文獻資源、享用平等、專業的服務。
公平的服務政策既是公共圖書館理念的體現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會讓讀者產生愉悅的體驗和對圖書館服務的依賴,從而成為圖書館的忠實讀者,東莞圖書館讀者吳桂春的留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可以想象,像吳桂春這樣的一名外來務工者,如果沒有在東莞圖書館受到平等對待、有著享受公平服務的體驗和收獲,就不可能有辦理退證之時的依依不舍,更不可能留下那么一段發自肺腑的感人留言。這溫暖故事的背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新聞效應過去了之后,關于圖書館價值、功能、服務的探討將會回到專業視野,由此案例引發、延伸的話題將會得到更多的重視、梳理和深入,我們必須認識自己,努力回答圖書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追問。”[15]
文旅部、發改委、財政部最近聯合頒布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貫徹落實公共圖書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精神,首先需要在保障服務的均等化、專業化、高效能上下功夫。當一個服務項目在設計時沒有充分系統運用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成為一部分人有條件享用而可能使主要服務對象因服務門檻而被阻擋在門外時,這個服務項目的設計就出現了瑕疵。如“網上借閱、投遞到家”服務項目,這是利用成熟技術的服務創新,難度不大,有許多圖書館借鑒。但公共圖書館單純開設“投遞到家”服務其實存在著缺陷。(1)讀者需要支付投遞到家的物流費用,產生了服務門檻,使得低收入人群難以利用此項服務,而社會精英很少依賴公共圖書館服務,因而利用率并不高。如某圖書館的“網上借閱、投遞到家”服務,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的四個月內共借出圖書1612冊次,平均每天13.1冊次。蘇州圖書館2019年投遞到家的外借圖書6496冊次,2020年為5243冊次,分別占當年網借投遞服務總量的0.43%和0.47%,與2019年每個社區分館平均外借31584冊次、每個社區網投點平均外借13030冊次相比,利用率確實有點低;(2)表面上讀者為享用“投遞到家”服務支付了物流費用,圖書館回收了此項服務的成本,但實質上技術開發、維護,文獻分揀、調配、打包等費用是在圖書館經費盤子中列支的,隱性地占用了其他服務的資源,因而有失公平。蘇州圖書館是國內第一個開設“網上借閱、社區投遞”(包括投遞到家)服務的公共圖書館,2014年9月開通此項服務時就有56個社區投遞點,至今共有124個。為了讓網上借閱服務被公平利用,蘇州圖書館實行:投遞到社區免費,投遞到家需要物流費用的措施,讓讀者在免費但需要走幾步路,付費但更加方便這二者之間自行選擇。通過把享用何種服務的選擇權交給讀者,實現了既比較公平,又消除服務門檻的目的。即使如此,網上借閱、社區投遞在實踐中又產生了新的問題:網上借閱的預約便利和快捷不是讀者到館外借所能比擬的,而圖書館館藏圖書均有復本控制,導致非網民讀者或者沒有網上借閱習慣的讀者經常借不到熱門書和暢銷書。對于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在新的服務項目(通常稱為服務創新)設計時,公共圖書館需要對照理念,反復推敲,調查研究,為維護弱勢人群公平利用圖書館而完善服務政策,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尋找平衡點。如對網上預約與到館外借上,可以在統計、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劃分一個合適的比例,保留一定的復本量用于到館外借,使非網民讀者也能借到熱門書和暢銷書。
2.3.2? ?利用文獻和閱讀推廣活動參與防疫、抗疫
在后疫情時代,正確防護的認識和知識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前提。公共圖書館可以與當地衛健委合作,利用自身的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宣傳疫情防控的形勢、政策和知識,推薦與防疫相關文獻資料,也可以制作成電子屏、展板、海報、活頁,利用總分館系統或圖書館服務網絡進行發布或派送,使社區居民及時了解疫情防控形勢,提高防控認識,獲取防護知識,提升防護能力,消除恐慌情緒,特別是疫苗及其接種對于防疫抗疫作用的正確認知。
曾經是疫情的中高風險地區,會有一些被傳染但已治愈的居民,網上傳言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不管真假,都可能使他們形成心理陰影。其實,后疫情時代,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一些人產生焦慮、憤怒、悲傷、恐懼、抑郁等情緒,引發出原來所沒有的心理問題,亟需公共圖書館充分發揮文獻資源和專業優勢,利用閱讀療法的理論和方法,推薦并提供合適的文獻資源,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減輕他們的精神負擔,幫助他們的精神康復[16]。通過這樣的服務,可以宣傳推介公共圖書館,幫助讀者、發展讀者。
2.3.3? ?調增讀者外借圖書上限,增加續借次數
公共圖書館服務政策中都規定讀者一次可以借多本圖書,但讀者一般并不會借足規定的冊數,根據統計可以發現,在一次可借10冊圖書、借期為30天的前提下,讀者每次平均借書在3冊左右。但在后疫情時代,一方面,讀者居家時間的增多,可能既需要自身專業圖書,也需要一些休閑消遣圖書,加上要減少外出的頻率,使得讀者愿意一次性多借幾本書;另一方面,從圖書館鼓勵家庭閱讀出發,需要讓原來幾乎沒有藏書的家庭可以擁有一個至少30冊圖書的小書架,在硬件上營造家庭閱讀的氛圍。
2.4? ? 完善閱讀推廣規劃
2.4.1? ?增加在社區的閱讀推廣活動場次
后疫情時代,因避免人員聚集,難以舉辦大中型閱讀推廣活動,因而閱讀推廣活動需要以小型、高頻、分散方式開展。所謂小型,是根據后疫情時代人員不能大量聚集的特點,在設計閱讀推廣活動時,既要控制適度的規模,又要控制合適的時長。如少兒閱讀推廣活動,許多圖書館的活動時間都比較長,因而一個活動場地在半天時間只能安排一場活動。而事實上,少兒特別是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般認為只能持續大約40分鐘。所以,同一個場地,最多一個小時就可以舉辦一場少兒閱讀推廣活動,其中45分鐘為活動時間,15分鐘為退場和下一活動的環境調整及進場時間。這樣,既使少兒讀者在活動期間能集中注意力,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參與活動。所謂高頻,是同主題、同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可以重復舉辦,以彌補因活動規模小而使一部分讀者失去參與的機會。所謂分散,是活動規模小型、高頻后,活動需要更多的場地,單靠一個圖書館場館無法滿足,因而需要把活動安排到社區(分館)去。不難看出,采用這種辦法的閱讀推廣活動,更適合走向社區,這時,總分館制會再一次體現優越性。由于在社區有落腳點、有自己的館員,可以依托社區分館自主、自由地舉辦活動,通過總館統一規劃,組織資源,指導和幫助分館按規劃和方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2.4.2? ?開展數字閱讀技能培訓
在線下、線上同時開展數字終端使用、數字閱讀方法和檢索技能的培訓。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非網民中因缺乏技能而不上網的占51.6%,換算成絕對數,即為2.56億人。面對如此龐大的服務對象,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大數字閱讀技能培訓的工作力度,沒有開展此項工作的應該將其納入工作計劃。
2.4.3? ?加大家庭閱讀推廣活動的比重。
家庭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少年兒童的閱讀習慣,而且,由于家庭閱讀中需要家長做好閱讀表率,即使家長原來并沒有閱讀習慣,但通過長期與孩子共同閱讀,也有較大可能會養成閱讀習慣。在全民閱讀中,如果沒有家庭閱讀,就不可能有書香家庭,更不可能建立起書香社會。后疫情時代,家庭成員聚集時間增多,是家庭全體成員一起共同閱讀的好機會。然而,大多數家長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家庭閱讀對于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更不掌握有效開展家庭閱讀的方式方法。因此,圖書館在后疫情時代開展家庭閱讀推廣活動,傳授家庭閱讀的相關知識,如家庭閱讀的環境布置,家庭藏書的書目選擇,家庭閱讀的時間安排,家庭閱讀的活動形式,家庭閱讀的方法選擇等等[17]。除了開展培訓外,還可以開展家庭閱讀經驗分享,組織家庭之間的互動交流,鼓勵閱讀環境缺失的家庭利用社區分館來開展家庭閱讀等。總而言之,公共圖書館需要根據后疫情時代的特點,在閱讀推廣活動規劃中,加大家庭閱讀推廣活動的比重。
2.4.4? ?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的供求信息
后疫情時代,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仍會導致某個居民住宅小區發生臨時性的封閉。疫情時期,封閉住宅小區有兩類居民最需要幫助:一是與兒女異地分居的純老年人家庭,原來兒女的定期看望無法實現,原來聘用的保姆無法進入住宅小區,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完全依靠自理;二是臨時停工企業的外來務工者家庭。一方面是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家庭找不到保姆,另一方面是能夠提供家政服務者打工無門。如果社區圖書館(分館)能夠在保護讀者隱私的前提下,利用各種方式征集,開展家政服務的專項調查,或者在讀者服務需求調查的同時調查家政服務的供求信息,通過信息的收集、歸類、整理,就可以在住宅小區封閉的特殊時期發揮作用,核實和發布家政服務的供求信息,幫助供求雙方通過社區圖書館的場館、電話、微博、微信等途徑對上號、接上頭,從而進一步擴大圖書館影響力,使更多的居民成為圖書館讀者。
疫情阻礙了公共圖書館事業高速發展的步伐。公共圖書館需要根據后疫情時代的防控要求、讀者狀況和需求,調整自己的館藏政策、服務政策和閱讀推廣規劃,組織適用的文獻資源,根據自身的使命和理念,設計并開展與時代相適應的圖書館服務及閱讀推廣活動,發揮應有的功能,彰顯自身的作用,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借李東來館長數次學術演講中反復強調的一句話:讓“圖書館不僅要成為生活的營養品,更要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參考文獻:
[1]? 漢語盤點: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CB/OL].[2021-02-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2/t20201216_505872.html.
[2]? 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CB/OL].[2021-03-12].http://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03/t20210323_923230.html.
[3]? 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秘書處.2020年工作總結[Z].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2020.
[4]? 蘇州圖書館2020年成績單[EB/OL].[2021-02-25].http://www.sxjszx.com.cn/portal.php?mod=view&aid=2146752.
[5]? 2019年蘇州圖書館年報[CB/OL].[2021-02-25].http://www.szlib.com/gwgk.html?articeid=46819.
[6]? 蘇州圖書館關于做好秋冬季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公告[CB/OL].[2021-02-25].http://www.szlib.com/details_2.html?resid=46910.
[7]? 邱冠華,陳萍.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65.
[8]? 邱冠華.新世紀以來國內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回顧與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4):18-31.
[9]? 邱冠華.公共圖書館提升服務效能的途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4-24.
[10]? 師麗梅,蘇錦姬,吳志敏.悠·圖書館——社區圖書館的變革與創新[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8:44.
[11]? 龍松.芻議應急狀態下公共圖書館管理——以荊州市圖書館疫情期間管理為例[J].辦公室業務,2021(1):58-59,93.
[12]?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1-02-5].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41487.html.
[13]? 于良芝.公共圖書館存在的理由——來自圖書館使命的注解[J].圖書與情報,2007(1):1-9.
[14]? 范并思.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23-25.
[15]? 李東來,馮玲.圖書館:溫暖與希望[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16):3-4.
[16]? 傅寶珍.后疫情時代公共圖書館網絡閱讀療法探討[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1):58-62.
[17]? 張巖,肖容梅,師麗梅.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37-70.
作者簡介:金德政,男,蘇州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邱冠華,男,蘇州圖書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