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靖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文環境,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幾千年來,永靖民間故事肩負著提高人們對“真、善、美”的認識以及豐富知識內涵、領略風土人情、積累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的作用。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互聯網以及數字新媒體的出現,被譽為文學藝術瑰寶的民間故事瀕臨失傳。面對這一問題,群眾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將民間故事更好地挖掘、整理、傳承、保護下去。那么,如何更好更快地搶救、挖掘、保護、傳承民間故事,又是永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永靖地區 民間故事 現狀 對策
民間故事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一個地方文化發展的標志。永靖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文環境,造就了永靖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在永靖,民間故事叫“古經”,有的地方叫“古話”“瞎話”等,它是勞動人民創作并用口頭方式傳播的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統稱。在永靖民間故事深受大家的喜愛,一般在農閑、聚會或夜晚睡覺前由一人講,眾人聽。永靖是秦漢以來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絲綢之路隴西段南線的必經之地和唐蕃古道的要沖,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永靖受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儒釋道文化的影響,民間故事豐富而精彩,甚至有些故事還傳播到周邊省、市(州)、縣。永靖民間故事主要有神話故事《金花仙姑》《姊妹峰》《大禹治水》《三龍吐明珠》等;傳奇故事《朱喇嘛》《包青天》《聰明的老大爺》等;生活故事《鴛鴦潭》《馬五哥與尕豆妹》《潘唐娃與羅金環》《吃人婆婆》等;才子佳人故事《金樹仁》《蔣步穎》《羅錦山》等;紅色故事《李喇嘛》《王震大軍搶渡黃河》等;歷史故事《文成公主》《游仙窟》等。但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民間故事過于老套等原因,這一瑰寶面臨失傳的危機。據筆者調查發現:當地18~90歲的100人中,能斷斷續續說出當地民間故事的人占15%左右,而且大多在55歲以上,青年人不超過3人,至于中小學生,對當地民間故事了解更少。雖然永靖民間故事的分布十分廣泛,但各鄉鎮傳承人青黃不接,有少量縣級傳承人,但省、市(州)級傳承人少之又少;當地出版了很多書,但沒有一本像樣的民間故事書籍。只是在出版的書籍中略帶幾個民間傳說故事而已。從以上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在永靖民間故事即將斷代流失,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以及報刊、廣播、電視和數字新媒體的相繼出現,尤其是近年來快手、抖音的加入,使人們的娛樂休閑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快餐”把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擠到了邊緣,從而使其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其次,隨著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中存書量的增多,人們胃口可調,大可不必一人說,眾人聽,可以躺在床上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再次,如今集會少,又不像以前參加集體勞動,即使節假日聚會,用一部手機就可以看世界、看故事、看新聞,使民間故事的講述空間越來越窄小。另外,民間故事傳承人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生活保障,加之老人們相繼去世,后輩們卻肩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有的外出打工或求學,同時受講述者故事單一、脫離時代、枯燥無味等因素,導致民間故事生存環境萎縮、事業不景氣、傳承斷代、后繼乏人,面臨人亡藝絕的境地。除此之外,改編的民間故事多采用書面語言敘述,失去了民間故事原有的土味色彩,在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的互動中失去了其獨特魅力。總之,民間故事肩負著提高人們對真、善、美的認識以及豐富知識內涵、領略風土人情、積累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的作用。那么,如何搶救、挖掘、保護、傳承好民間故事呢?
一是積極開展普查登記工作,建立民間故事口述史及數據庫,形成文字音像資料。相關部門要對民間故事和傳承人進行普查登記,對民間故事傳播范圍、數量和傳承人的住址、年齡、文化程度等有一個全面掌握,進而形成一個資料庫。資料庫的建立使民間故事得到更好的保護,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和民間故事長遠的發展。
二是編寫鄉土民間故事教材,在鄉鎮學校開辦特長班進行試點教學。要提高鄉土教材的質量,相關部門應組織當地民間故事傳承人和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搜集、整理一些高質量的民間故事編入書籍,并通過老師講述給學生。有條件的地方可聘請民間故事傳承人指導或擔任教師。讓民間故事走進校園,讓學生喜歡上民間故事。這樣有助于中小學生認識鄉土,熱愛家鄉,積極成長為民間故事傳承的“火炬手”。
三是建立民間故事培訓基地,對喜歡民間故事的青少年進行免費培訓。文化館要充分利用總分館或文化站的作用,培養和引領骨干,把講故事又多又好的青少年吸收到協會中,定期舉辦培訓,并利用節假日廣泛開展公益“教故事”活動,對有突出貢獻的“故事家”和傳承人要給予表彰獎勵,激發他們傳幫帶的積極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民間故事的保護和傳承中來。
四是在政府網站上開通民間故事專欄,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介紹、保護民間故事。文化館要建立公共文化共享平臺和民間文學作品交流平臺,多刊登民間故事。各種媒體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以及新媒體宣傳民間故事傳承人個人事跡和活動情況。通過開展講故事、寫故事、說故事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民間故事的活動中來,讓傳統文化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民間故事根深葉茂,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五是與時俱進,開創傳承民間故事的新方法。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曾經需要面對面交流的內容如今已逐漸被新型交流方式替代,民間故事的講述空間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靜下來聽故事的人少之又少。面對人們愛看電視劇、愛玩手機的現象,我們可以嘗試把當地的民間故事《金花故事》《羅家洞的故事》《姊妹峰》等改編成現代人們所能接受的方式,比如微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多種多樣新型媒體傳播方式,讓民間故事從口耳相傳中走出來,進入人們的視覺中來。比如,永靖最近編寫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大夢炳靈》就是很好的舉措,劇本結合永靖歷史和旅游特點,以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為主線,以文成公主出發、途經和停留永靖為元素,達到“夢回大唐盛世、重走唐蕃古道、感受邊塞意蘊、體驗永靖水韻”的效果,這樣傳統文化就能夠以新姿態展現在新媒體盛行的今天,使其能更長久地傳承下去。
六是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提高民間故事的活態傳承和保護意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宣傳部門在做好宣傳的同時要多舉辦一些“講故事、說故事、寫故事”等形式多樣的大賽。文化館要成立民間故事研習所,通過對民間故事傳承人的公益培訓,把民間故事這朵奇葩種在田間地頭、種進百姓人家。在永靖一滴水、一座山就有一個故事,文旅部門要把當地的民間故事作為旅游內容的一個部分。比如,旅客在炳靈寺5A級旅游景區旅游時,我們可以將姊妹峰、五女峰、彌勒大佛、老君洞、李靖探河源等故事穿插在旅游詞中,并通過景區導游與游客互動、散發民間故事小紙條、文創產品上繪制民間故事等方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讓民間故事助力永靖旅游和鄉村振興。
七是注重保護傳承人,激發傳承積極性。保護傳承人就是要保護對民間故事傳承人的尊重,對傳承人不僅在財力、物力上給予一定的幫助,還要對其投入一定的精力。對于貢獻大的民間故事傳承人,不僅要推薦加入上級協會,還要在評優選先、職稱評定等方面適當給以優待,這樣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另外,還應加強對民間故事傳承環境的保護和研究,尤其是要加強民間故事傳承人、聽眾、講述環境等構成的傳承現場進行研究,積極探索民間故事傳承人的成長環境及其所在社區、村落講述傳統民間故事的特點。民間故事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某個傳承人,而是要保護民間故事傳承人講述故事的現場環境。
八是在民間文學保護傳承過程中,要注意發揮整理者的作用。民間故事是靠口口相傳的,而且每一個故事,都經歷成千上萬的人加工、提煉,顯得愈發成熟,愈發完美。“一樣面,百樣做”,不同的民間故事傳承人會把同一個故事講出不一樣的色彩。所以,我們在記錄民間故事時應有的放矢,必須找最好的傳承人,最好的文本。而且允許有整理文本或重構文本的存在,但要逐字逐句地記錄,要保持原味,這對民間故事的保護至關重要。民間故事傳承人中有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他們由于學識不同、閱歷不同、觀點不同、環境不同,講出的同一個故事會千差萬別。講述民間故事就好比是帶話一樣,同一個故事,根據帶話人的記憶力和創造力而發生變化:記憶力差的人講述出來的故事不完整、不好聽,而記憶力好、想象力豐富的人講出來的故事就妙趣橫生,活靈活現,很有味道。所以,我們整理者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原汁原味的“版本”。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給以民間故事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永靖縣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民間故事這朵艷麗的奇葩也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為此,我們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普及全民保護意識,提高社會認知度,不斷創新,利用新媒介、新思想、新方法,以傳承促發展,借用新型媒體的良好機遇來實現更有效的傳承,以多角度、多平臺解讀、詮釋、傳承民間故事,講好永靖故事,講好黃河故事,讓民間故事這朵奇葩煥發出新的、更大的生機。
(作者簡介:何其龍,男,大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文學創作>)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