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發文
摘 要:首先闡述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揭示本次研究的探究價值;接著詳細論述美術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開展美術比賽活動、開展自由美術活動、開展簡筆繪畫活動、開展成語繪本活動;最后簡述創新美術教學方法的再思考。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引導性、主體性、創新性。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方法;小學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廣大教師紛紛探尋美術課堂上教學方法的科學實施,力求為小學生的美術認知、合作探究、積極交流和主動發展創設一個充滿人性化、趣味化、藝術化和實效化的生命認知進階平臺。在此過程中,創新以其獨有的時代性、前瞻性和先進性而頗得教師的普遍喜愛和積極踐行,不僅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多元化發展,也直接改觀了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局面。
一、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能夠為小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趣味美術活動,因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獵奇心理和認知注意力,進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探究主動性和交流自覺性,讓小學生大腦興奮、情緒激昂、心理愉悅、精神飽滿地進行美術認知活動,借助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生命發展潛能實現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二、美術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
創新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時代主題,也是教師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活動的得力助手,更是小學生高效認知、合作探究和快樂成長的有力保障。
(一)開展美術比賽活動
美術認知需要小學生的主體支持,尤其要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生命發展潛能。因此,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就要從趣味活動入手,積極實現教學活動的人性化、趣味化和競爭化,以此激發小學生的表現意識、榮譽意識和美術認知興趣。
以“有趣的拓印”為例,教師在為小學生展示完拓印技巧和注意事項后,就可以讓小學生開展拓印比賽,比一比看誰的拓印作品效果好。為了激發小學生的比賽積極性和競爭性,教師不但要獎勵小學生小紅花之類,還要將獲獎作品懸掛在教室內,以示獎勵。
(二)開展自由美術活動
教師在引導小學生掌握美術基本功以后就要努力釋放小學生的天性,張揚小學生的個性,以此滿足藝術認知的主體需求,展現最真實的生命律動。因此,教師要開展自由美術活動,既要設定研究目標,又要完全開放,讓小學生自主完成。
以“紙拖鞋”為例,在美術活動過程中,教師展示完自己制作的“紙拖鞋”后,就可以讓小學生自主開展制作過程。其中,教師不能對小學生的“紙拖鞋”進行任何設定,讓小學生完全獨立地制作出自己喜愛的“紙拖鞋”,大小、款式、顏色、裝飾自定。
(三)開展簡筆繪畫活動
簡筆畫是美術領域的“大眾版本”,具有趣味橫生、簡便易行的優點,非常適合小學生的興趣激發和能力培養。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簡筆畫,實現小學生美術認知的“速成”,為小學生提供更多趣味活動。
以“美麗的昆蟲”為例,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就可以親自動手,在黑板上為小學生現場表演簡筆畫,用簡簡單單的幾條線,畫一個大大的、美麗的昆蟲,以此簡便易行的繪畫過程和良好的表現效果牢牢吸引住小學生,激發小學生的美術認知興趣。
(四)開展成語繪本活動
教師不僅可以開展簡筆畫趣味活動,還能開展繪本活動,讓小學生自己設計、自主繪圖、獨立配字,創作出圖文并茂的繪本素材。為了縮短繪本內容,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根據成語故事進行繪本制作,提高繪本活動的實效性。
以“猴子上樹”為例,為了提升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后,讓小學生開展一個“猴子撈月亮”的繪本活動,為了提高速度,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分組開展,一個人只負責一幅畫的制作任務和配字任務,然后組合成繪本內容進行小組評比。
三、創新美術教學方法的再思考
首先,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引導性。美術認知是小學生開展的抽象思維活動和藝術成長過程,具有突出的深奧性和復雜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循循善誘、層層遞升。其次,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主體性。小學生需要完成對繪畫基本功、元素組合、布局設計和審美素養等方面的主體提升,如此抽象復雜的內容,如果沒有小學生的主體配合和積極悅納,都將毫無意義。最后,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教師的創新能夠提升美術課堂,讓小學生學得更快樂、更好!小學生的創新則能夠點亮人生。因此,教師要以自己的創新點亮小學生的創新認知。
總之,教師不僅是美術課堂的承載者、設計者和完善者,也是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究者、踐行者和提升者,更是小學生積極認知、主動合作、自覺探究和快樂成長的關注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此,教師以教學方法為研究對象,以創新為指導思想,并通過開展美術比賽活動、自由美術活動、簡筆繪畫活動、成語繪本活動直接優化美術課堂,切實促進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歡.巧手撕貼,創意添畫:小學美術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J].新教育(海南),2020(35):79-90.
[2]常國東.淺談小學美術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中旬),2016(10):225-226.
[3]關勝蕊.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9(5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