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校園文化被頻繁提及,各個高校的課程教師正在著力探究建設校園文化有效策略。其 中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融入思政思想,不僅能夠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還能為校園文化的實施建設提供驅動力,可見思政教 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為了強化校園文化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渠道,高校教師應積極研究思政教育發揮的價值作用, 并探索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實踐研究簡要剖析現階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 滲透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思政教育應用作用的有效策略,旨在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思政教育;校園文化;價值研究
一、現階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社會不良現象阻礙思政工作開展
在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下,網絡文化趨于多元化、網絡信息更具豐富性,其中不免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侵蝕著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不文明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高校學生在此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思想和行為都容易受其左右,從而出現認知偏差和不良觀念。
(二)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視度有待提升
近些年,國家教育部曾多次針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提出指導性意見,并著重強調了將學生管理工作滲透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現實意義。鑒于此,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也應貫徹落實思政教育,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到各種現實因素的限制與影響, 容易讓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政教育趨于表面化,并未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進而也無法達到預期的促進效果。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思政教育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著重關注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
高校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是圍繞學生展開的,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建設中的主體性,并積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特色與優勢的機會和平臺。構建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不僅能夠促進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還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為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進程,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在建設中實施思政教育,進而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思政學習的重要意義。其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應在契合學生學習能力、認知層次、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教學,進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
此外,其思政教育課程不僅包括道德觀念、就業觀念,還有消費觀念和行為導向,基于此,高校教師應將思政與課程內容、黨建活動、美育教學、德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以此來為學生創設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
高校借助有效途徑來展現思政教育價值的同時需要與高校的辦學戰略、專業特色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在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營造和諧、愉悅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思政教師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筆者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和調查研究發現,思政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鑒于此,高校應探索有效措施來促進兩者的協同作用,鼓勵思政教師充分發揮課程主陣地的作用,以此為依托來滲透校園文化。
其一,思政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并大膽創新活動環節來提升其開放性、互動性以及有效性,引導學生在此過程中感知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精神。
其二,思政教師還可以聘請思政專家進校開展主題講座,為學生提供與專家面對面的機會,使得學生接受更為專業和科學的思政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其三,思政教師還應著重觀察每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日常, 構建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校園文化,及時給他們提供指導與建議, 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解決問題。
(三)提升校園物質與精神的建設層次
高校在落實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同時關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其中高校應在符合校園發展戰略的基礎上設計校園建筑籌劃,以此來促進高校物質文化建設,比如校園內建筑應具備一定的美感、合理調整宣傳欄設置位置、結合校園整體比例來規范綠化范圍、建立極具校園特色的標志物等等,以此來為學生創設校園文化氛圍。
另外,高校在落實精神文化建設時需要緊跟社會發展趨勢, 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個性品質,并在尊重學生個性與愛好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實踐教學活動,從而向學生灌輸校園文化內涵,并通過樹立模范典型、設立校園品牌來鼓勵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并提升他們的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處于新時代社會發展背景下,高校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設。鑒于此,教師應結合思政課程特點來挖掘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比如可以通過著重關注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思政教師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提升校園物質與精神的建設層次來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有效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良好品質,進而為他們的后續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促進高校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奕同 .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創新研究 [J]. 長江叢刊,2020(005):194,196.
[2] 周一帆 . 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 [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33):27-28.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