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群培
摘要:小學是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有指導意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創建更為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但是新課程改革下高效課堂構建的著眼點不是單單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親身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價值,并可以靈活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完善個人人格。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高校課堂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材,針對學生學情的特點,對教材和教學資源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方法靈活的教學設計。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情,先設計好教學導入環節;然后構建高效課堂,發展學生的思想品質,給學生講一講和課文息息相關的故事,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上得更活躍、更精彩。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講故事,帶領小學生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猜謎語、課前調查問卷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在立足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豐富教材的理論知識。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早睡早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如,有些學生喜歡熬夜打游戲,但是時間久了,經常在課堂打盹,學習效率不高,最后成績下滑。還有一些學生熬夜看動畫片,早上上學的時候起不來,經常遲到。時間久了,身體素質也下滑了。以這些具體的實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由人及己,最后,培養學生早睡早起的習慣。
除此之外,小組合作學習也非常重要,教師將班集體的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有問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解決、探究,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時,不會被某一事物所局限,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這一學科的思維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用小組內互相學習的形式可以快速地拉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間隔,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使班集體的能量進行團結互助。然而,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看中學生在學習中互相交流,致使學生在遇見問題時不能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限制特學生的思維。比如說,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配成幾個小組,與此同時,教師給學生定制了學習的目標,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一起完成。學生在了解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后,便立刻與自己小組內的成員探究了起來,因為小組內的成員都彼此認識,所以這次的課堂氣氛中就跟和諧,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通過總結后,不多久就有了答案。像這種讓學生以小組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地發散,還拉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引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教師在將知識具體化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一過程,還能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好奇心。例如,在“到別人家做客”的教學中,教師將課前準備的相關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禮節在為人處世中的作用,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而且能密切師生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翻轉課堂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對知識的預習,形成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然后在課程開始時,教師讓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預習內容,并適當做出點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最后,教師順利導出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一過程,逐步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教學效率。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特別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意識轉變。為此,我們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師一是要善于挖掘教育資源。平時教師要勤于積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學資源,課堂教學中巧于設計情境,真正走近學生天性,讓課堂富有情趣體現高效。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新的觸動、新的發現,從而保持濃厚的興趣、活躍的思維,并產生強烈地求知欲和創新欲。二是要講究親歷體驗。親歷體驗是讓學生把學習所掌握的書本知識轉變為生活知識的有效途徑。我們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讓他們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成為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采用生活情境來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情感體驗,使得一些比較枯燥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更加形象化,從而便于學生接受,提高學習的效果。一些原本枯燥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小學生認識到課堂中學習的這些理論知識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它們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拉近了學生和道德還有法治之間的關系,能夠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地思考和主動地探究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改后提倡課堂教學要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素養和道德法治觀念,它的實現離不開生活化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因此,情境化的教學更能夠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實現自我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趙彩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法治教育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43-44.
[2]李毓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思考[J].知識文庫,2020(21):58-59.
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中心小學 8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