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摘要:初中階段的教學只要是以學生的興趣、以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的,所以,初中階段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加強培養。在科學這一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探索性的實驗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文中主要對科學中的探索性的教學盡心研究,對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階段;科學實驗;改進與創新;方法策略
引言:
初中階段的科學主要是以實驗為主,科學實驗中把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在一起,所以,在科學實驗課中,對學生綜合性的素養要求非常的高。目前階段,在科學實驗中,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老師應該積極的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以此來提升科學實驗課的效率,促進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知識更好的吸收。
一、提問模式激發學生的熱情
初中階段的課程大多是說教式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學生只是一味的聽講,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是為了應試考試,學生們可能記住了知識的概念,但是對知識的來龍去脈是不了解的,所以,老師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變這一現狀。在科學的書本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實驗,這些實驗通常是來自于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所以,老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可以引用實驗開展情景模式的構建,拋出與實驗相關的有趣的小問題,讓學生們進行獨立思考,以此來提升學生對這節知識的深入性[1]。比如說在進行“摩擦力”的講解的時候,老師可以在開始講課之前以學生拋出一個相關問題:有二根一模一樣的木頭,把他們分別放在馬路上和冰面上,同學們猜一下,哪個木頭會滑的更遠?這種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到的情景,學生們立馬就能回答出問題的答案。接著,老師再進行深入的提問:在冰面上為什么可以滑的更遠呢?第二個問題就可以有效的帶動這一節主要內容的開展,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對摩擦力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們帶著清強烈的求知欲來聽課,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課下實驗與課堂實驗的有效結合
家庭實驗的布置,可以讓課堂上的教學和家庭作業更好的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們更能清楚的看到家庭中的科學實驗對課堂上教學的重要意義,這也就相應的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于科學知識更加的了解,以此來提升科學課堂上的效率。老師在對科學教學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立足于學生在具體的實驗中所得出的相關結果,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更加有自信,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積極性,從而整體的提升了科學的教學質量。科學實驗課中大多的實驗儀器都是非常貴重的,學生們面對這些器材時有很大的好奇心,想要展開操作,有的可能會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所以,在進行實驗之前,老師要向學生們介紹注意事項,并且讓學生嚴格的按照講解中說明的去操作。學生們本性就喜歡動手操作,所以不要壓抑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實驗中都能成為出色的發明家。
三、對實驗進行模擬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性的學習。在目前階段,科學書本教材的內容中,有很多的實驗都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的。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比如說,老師在講解浙教版初中科學“土壤的成分”這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清楚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分別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這三種,在這三種里面,植物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在保持水土方面,植物是最有使用價值的。接著老師又講到土壤中不僅含有之前的三類,還包括:礦物質以及腐殖質和空氣、水的組成,在這里面。土壤中包含的主要成分是礦物質,并且根據礦物質的不通過可以把土壤再進行分類。在具體的上課之前,老師先引用多媒體圖片軟件為學生們播放關于廢氣和廢水的相關圖片,讓學生邊觀看邊進行思考,這些廢水以及廢氣在進入到土壤中,會對土壤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學生們的注意力被老師播放的圖片吸引住了,在觀看完圖片之后,學生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2],老師為了讓學生們更能清楚被污染的土壤以及未被污染的土壤,他們之間的差別在哪里,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一個小實驗,把兩個土壤分別放進不同的容器中,讓學生參與進來,對容器中的土壤進行水灌溉,學生們可以站到前面來觀看,容器中不同的土壤進行變化的過程,讓學生們對這一知識更加的理解,并且記憶深刻。同時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四、構建教學情景模式
為了更好的提升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老師可以選用微課進行教學。在開展微課之前,老師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還是以浙教版初中科學的“摩擦力”為例,老師可以先把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然后把相關的材料準備好,比如說:毛巾以及長方體的木塊等,依據書本大綱展開深入的探討,對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進行猜想,學生們提出接觸面不同會導致摩擦力的不用,還有的說運動的速度不同會導致摩擦力大小的不同等。在對量變關系進行探究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們依據實驗的方法展開討論,思考木塊進行運動的原因是什么,它運動的過程中是勻速運動的嗎,并且依據對摩擦力的因素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實驗。在進行實驗之前,老師要提出容易出錯的地方,以此來減小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的誤差,這樣也就保證了學生的實驗效果。此外,小組模式內要嚴格的按照書本大綱的具體要求,進一步的展開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在小組中展開分析交流,學生們在這一環節中,也感受到了學習中合作的力量,非常強大。最后,在展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如果想要讓木塊進行勻速的直線運動,這一操作的難度系數很大,木塊在運動的時候,很容易就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引用微課展開這一內容的分析,在平臺上把相關數據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可以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因素的控制,以此也提升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好了基礎。
總結語:
以上就是在初中階段的科學實驗教學中,所展開的改進策略。首先在教學中,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可以采用提問的模式來激發學生的熱情,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把課下實驗和課堂中的實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驗中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在實驗進行模擬操作,可以引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們更加清晰這一原理;在教學中構建情景模式,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建芳.探討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現狀及優化對策[J].考試周刊,2020(91):1-3.
[2]饒黎霞.提高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38-140.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馬鞍鎮中學 312000